張穎 林安貴
摘要:體育生活方式將會成為現代人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本文從培育體育價值觀和體育意識、倡導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不斷改善和增強國民體質幾個方面,論述體育將從“手段”向“目的”轉變,引領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將成為必然趨勢。
關鍵詞:體育引領生活方式趨勢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c)-0227-02
生活方式與人類生物因素、環境因素、衛生服務并稱影響人類健康的四大因素[1]。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作用越來越大[2]。WHO估計全世界有約60%的人處在“亞健康”狀態中,并建議改善亞健康狀態,最積極、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改變個人不良行為、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其中,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就是提升生活質量最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將以體育生活方式對體質健康的影響的研究為視角,論述體育引領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及將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1 生活方式及體育生活方式
1.1 生活方式概述
生活方式(Lifestyle)是一個內容相當廣泛的概念,它包括人們的衣、食、住、行、勞動工作、休息娛樂、社會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以及與這些方式相關的方面。可以理解為就是在一定的歷史時期與社會條件下,各個民族、
階級和社會群體的生活模式。在現實生活中,個體生活方式的選擇是與時代接軌,并受人們各自的經濟條件所決定的。它一方面受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狀況的制約,反映生活活動主體對生活資源進行評價、選擇、配置,而后采取的社會行動和行為方式;另一方面又體現人自身的生存、享受、發展的需要;并通過人的選擇和反思活動超越現實和對理想生活的界定;構筑人們的生活方式。
1.2 現代生活方式的轉變及生活方式病
機械化、信息化大大降低了日常生活中的體力勞動的強度,如工作條件的改善,使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久坐的工作,嚴重缺乏運動;以車代步也大大減少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鍛煉的機會。另一方面,不良生活飲食習慣的養成,如吸煙、酗酒等,以及過分控制飲食、忽略健康教育;社會因素讓人們產生的緊張、悲哀、恐懼、憂慮和孤獨等影響健康的不利心理活動等都是嚴重制約健康的主要因素。在這樣的背景下,個人生活方式和態度、心理狀態是造成個體健康狀態顯著下降的主要因素。
目前有學者提出“運動缺乏病”這一概念,是指由于身體活動不足所導致的部分慢性疾病的總稱。個體由于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結果導致運動缺乏綜合病的出現,表現為高血壓、高膽固醇、腫瘤、肥胖、肌肉-骨骼系統失調等疾病[3]。“活動不足”已經成為威脅現代人健康的重要因素。許多研究證實,身體活動和鍛煉不足,以及久坐的生活方式會導致身體產生許多不良反映,從事規律的身體活動和鍛煉將有助于預防許多慢性疾病和早衰現象的發生,并維持高水平的生活質量。
1.3 體育生活方式概述
1995日本學者佐伯聰夫(Saek I,T)提出了體育生活方式的概念(Sports Lifest yle):作為21世紀的體育是一種“文化生活方式”,即體育生活方式(Sports lifestyle)[4]。針對生活方式范疇的寬泛性,有學者提出:作為科學研究,可以從邏輯上把人的不同生活活動領域劃分開來進行研究[5]。因此,體育生活方式可以作為生活方式系統中的一個分支系統來研究。李文川將體育生活方式定義為:體育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價值觀念指導下,個人或群體依據一定的客觀條件,把體育作為生活的需要和內容,并有規律、自覺地參與體育活動的穩定形式及行為特征[6]。
3 體育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
WHO認為:雖然個人健康的責任很大程度上要由個人和家庭承擔,但政府必須采取行動創造一個使公民形成和保持體育生活方式(Physically active lifestyles)的社會的和體育的環境;敦促各國政府把推動大眾體育的發展作為公共健康與社會政策的組成部分,并明確提出了“使體育成為健康生活方式的基石”等7項中心任務[7]。
體育具備多種功能屬性,能夠滿足人類社會發展的多種需要及追求,體育生活方式涉及到人們閑暇活動、體育教育、社會體育等各個領域,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行為、生活質量與生命質量,近年來已經成為國內外學者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內容,針對體育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也作了許多研究。具有良好體育生活方式特征的大學生體質狀況明顯好于另一部分大學生,表現在建立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可以提高身體機能素質,促進柔韌、速度和耐力素質的發展,最終促進大學生體質的全面發展[8];大學生體質健康與鍛煉習慣呈正相關,與肥胖程度呈負相關[9];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等生活方式維度的總分與肺活量指數等體質數據呈一定正相關[10];唐麗等通過體質測試、問卷調查等方法,對碩士研究生的體質與生活方式之間關系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生的體育鍛煉與其體質水平存在著密切的聯系,鍛煉人群體質健康述評優于不鍛煉人群,并存在顯著性差異[11]。上述研究均表明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對體質產生了積極影響。
體育生活方式對于健康的促進作用還表現在對于某些慢性病疾的控制及康復。研究表明,有些疾病如高血脂,高尿酸,高血壓,肥胖,2型糖尿病等患者通過長期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心理平衡,戒煙,限酒等,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的相結合,可以得到有效的預防和控制[12]。賀新艷等針對198例年齡30~55歲高血壓患者進行了生活方式干預的研究,跟蹤隨訪兩年并與對照組進行對比。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血壓下降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13]。適當運動還可以控制2型糖尿病,有研究表明長期的運動進而通過改善患者糖耐量的異常而有利于血糖的控制,長期運動可降低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這與經常運動使血糖得到長期控制有關[14]。
3 體育引領現代人的生活方式
體育生活是現代人類生活中既涉及到物質生活又涉及到精神生活的一個特殊生活領域。價值觀決定著人們的行為,因而體育生活方式建立的關鍵是形成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在一定的價值觀指導下,把體育作為生活的需要和內容,自覺地參與體育活動。倡導人們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就是享受體育,提高生活質量,促進體質健康。強調保持體質健康的關鍵是生活方式的改善,應通過多渠道培育人們的體育意識,指導體育行為,形成并建立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科學的體育生活方式應該是一種融入日常生活的生活方式,前提和基礎是只有當體育鍛煉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自覺行為,并表現出一定的持續性和規律性,才能起到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健康的目的。
4 結語
在現代社會中,體育越來越呈現出它的多種功能和多種屬性,體育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鍛煉對身體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都有積極的影響,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方式作為增強體質最有效的能動手段,是提高生活質量和促進健康的重要途徑。體育成為人們的終身需要,從增強國民體質健康、改善人們生活質量到提高人口素質,體育將從“手段”向“目的”轉變,引領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將成為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張樞賢.社區醫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30.
[2] 梁浩材.社會醫學[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01.
[3] 田野.運動生理學高級教程[M].北京:高級教育出版社,2003.
[4] Saek i,T.Sport Innovation towards a Mature Society [C].Images of Sport in the World.75th Anniversary of the German Sport University Cologne. 1995:99~143.
[5] 王玉波.超越傳統--生活方式轉型取向[M].北京:京華出版社,1997.
[6] 李文川,肖煥禹.體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疇結構[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3(3):33-37.
[7] Bulletin of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Z].1995,73(2):135~136.
[8] 李愷憲.不同體育生活方式大學生體質狀況的探討與分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6):737~739.
[9] 孫弘,戴劍松.大學生體質與生活方式的關系探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18(6):18~21.
[10] 蔣健保,李廣宇,霍磊.浙江省大學生體質與生活方式相關研究[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 科學版),2011,33(2):92~95.
[11] 唐麗,夏炎,田圓圓.高校在讀碩士究生體質與生活方式的相關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2010.5:42~43.
[12] 王細川.改變生活方式遠離慢性病的困擾[J].中國老年保健醫學雜志,2011,9(2):73~74.
[13] 賀新艷;欒霞;張承英.生活方式干預對年輕高血壓患者療效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0,1.
[14] De Feyter HM,Praet SF,Vanden Broek NM,et al.Exercise training improves glycemic contral in long standing insulin treate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Diabetes Care,2007,30:2511~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