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白瑩
摘要: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即使進化到今天,有高度發達的人類社會的存在也不能獨立于其之外。人類改造自然、發現自然之美,自然給人類提供參照物,形成人類藝術之美的精華。自然美給人類提供美的依據,而藝術美則給人提供自我精神價值的表現與欣賞的平臺。
關鍵詞:自然美藝術美模仿精神價值
中圖分類號:TH1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c)-0229-01
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上的生命也一定以自然的規律生長、進化。樹木天生就有綠葉進行光合作用,至于葉子的形狀要看其自身需要;鳥兒有羽毛,用于飛翔和保暖,不同的鳥兒有不同的形狀和顏色,也是以實用為前提。自然界的出現似乎就是一種自覺行為,各個事物之間各取所需,不會因為丑陋而被孤立。自然界本身的現實存在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它本身是無意識的存在。
遠古人類的祖先也是自然地一部分,即使人類進化到今天,有高度發達的人類社會的存在也不能獨立于自然之外。人類改造自然、發現自然,自然給人類提供各種參照物。當原始人類在洞穴中居住時山洪爆發,突發泥石流的可怕場景所帶來的恐懼;當他們面對滿樹能裹腹的果子或不費吹灰之力得到的獵物時的喜悅,為記錄下這樣的時刻,或作為記載留給后人或直抒胸臆表達情感,他們學會在石頭上雕刻崖畫和壁畫。人的視覺器官是在陽光的長期作用下進化而成的,能夠分辨出幾百萬種顏色。色彩心理學家得到這樣的結論:例如紅色會讓人感覺熱烈、喜慶,而藍色則會然人感覺平靜、舒緩等,這說明自然的事物或簡單的顏色都能夠讓人產生反應。當人買水果時,一個帶疤影響美觀的果子是沒人要的,除非他減價處理。從中我們會發現同等成熟度的情況下,誰的果子品相好誰的果子賣的好,顏色和形狀作為一種經驗和好的標準直接反映在物體的外表上,可見自然界的美是人類的主觀認為。
著名藝術家吳冠中先生早年恰逢文革,被下放到農村,仍堅持作畫,他買來小黑板制作畫板,用糞筐作為畫架,同學們笑稱他為糞筐畫家,每次到莊稼地里做完畫回到房東家,周圍的鄰居都來觀賞、評議。在他們的贊賞中,吳冠中發現了嚴肅的大問題:文盲不等于美盲。當吳冠中畫糟了,他們說很像很好,他認為欺騙了老鄉。但當他自己很滿意,老鄉們也贊嘆:“真美啊!”他們不懂美術理論,卻感受到“像”與“美”的區別,可見審美與生俱來。
現代著名油畫家忻東旺在年輕的時候,為掙錢曾做過走村串戶給農家畫炕圍子的畫匠。在那個困難的年代連吃飯都成了問題,人們還是要審美,可見物質不是人需要的全部,精神需求也很重要。人們希望把自然中的美好事物留住,這樣就能在需要的時候看到美并感受它。
黑格爾在他的美學一書中將藝術分為三種基本形態: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他認為象征型藝術是對混沌世界的感悟。克里姆特的《吻》中充滿了各種形狀的圖案,這些圖案是充滿神秘意義的符號。在這些藝術中藝術家從不吝嗇對情感的表達,畫中的女人依偎在男子的懷中,向他獻上自己的臉龐和嘴唇,甚至無視環境的危險。但是這種情愛在這種金黃色的華麗襯托下,在鮮花和各色圖案的包圍中,將人從一種世俗的觀念和道德的約束下解脫出來,只感到一種溫馨、浪漫、富有激情的生命沖動。而雷東的作品中多反映是夢境一樣的世界,多以幻想甚至死亡為題材進行創作。書中寫到“佛萊:‘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需要是如此緊迫,以至于使我們的那種服務于這些需要的視覺感官的方式去觀看那些對我們有用的東西,但有用的東西畢竟太少了……在現實生活中,一般人實際上緊限于運用符號標記來分辨周圍的事物……,只有這時,才能使所有的人采取藝術的態度,即從日常需要中抽象出純視覺表象的藝術態度。”黑格爾認為象征藝術是理念還沒找到真正適合他的居住形式。康定斯基認為無生命的標記變成象征后,抽象的藝術形式才能有實際意義,但每個符號在每個人的心理上多代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好在我們不是研究符號學。“像一位流連于新的、無名土地上的探險者一樣,‘日復一日在他的天地里通常是悄無聲息地做出各種發現,開始用一種越來越不尋常的方式說話。因此,死的標記變成活的象征,死亡變成了生命。”
對于象征型藝術來說,古典型藝術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他沒有那些詭秘的符號,夸張的構圖,隱晦的寓意,他顯得是那么的自然。在內容上既有溫柔題材像拉斐爾的《圣母與圣嬰》,也有米開朗基羅《最后的審判》一樣史詩般的巨作;有反映生活情調的風景、靜物畫,也有反映嚴峻場面的宏大題材。在技法上寫實逼真,但不僅僅是對自然地模仿,黑格爾認為:古典型藝術是人類第一次完美的藝術,理想找到了現實的表達通道。就像他說的那樣,人體形狀的出現,不能僅僅看成為材料,而應該看成是心靈的外在存在形式,同時兼備自然形態的存在。
而浪漫型藝術的出現把繪畫的精神性因素與現實的存在完滿的統一的形式打破了,但他又不同于象征型藝術那樣,符號化的與現實事物對立反映象征寓意。浪漫型藝術突破了自然參照物對思想的束縛,精神的表達勝過自然地存在。“浪漫型藝術保留了藝術的形式,但是,藝術超越了藝術本身;是一種人性的解放,內心生活的解放。”當人們觀看籍里柯的《梅杜薩之筏》的時候,固然會被畫面中戲劇化的情節所吸引,但它所表達的浪漫主義的意義卻超越了畫面本身,人得情感成了首要表現的內容。它為人們開辟了一個情感洋溢、對理想熱烈渴望和創作幻想的新世界,并在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藝術創作特色。
黑格爾的時代是沒有現實主義、印象主義、達達主義、立體主義等流派的,但這些流派無一例外,所做的藝術品都是精神的產物,喜怒哀懼樣樣都有表現。人們對自身的關注反映到藝術品中如:達利的荒誕、米羅的童趣、杜尚的另類。黑格爾認為“藝術是人尋找自己的表達方式。他是人通過關照自己、認識自己、思考自己來復現的心靈的產品。”
在中國,藝術家創造美的時候非常注重對藝術對自我修養或自我志向的表現。藝術家有時畫的已是多年前的映像中的景物,去反映當下某個時刻的感悟,或“搜盡奇峰打草稿”飽覽名山大川之后創造一種理想的境界。藝術作品的價值便體現出來,它通過一系列現實的反映表現人的精神價值。
“藝術到底實現什么目的?一是模仿自然,提供給人自己以關照;二是緩解人的情欲;三是表達普遍理想。”—— 黑格爾。我認為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自然美給人類提供現實美的依據,而藝術美則給人提供自我精神價值表現與欣賞的平臺。
參考文獻
[1] [德]弗里德里希.黑格爾原著.美學人民日報出版社.
[2] [美]蘇珊·朗格,著.藝術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 吳可雨/編著.吳冠中河北教育出版社.
[4] 細節—— 忻東旺.人民美術教育出版社.
[4] 康定斯基論點、線、面[俄]康定斯基著,羅世平,魏大海,辛麗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