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劍輝
摘要:通過二階因素驗證分析,證明高校教師群體工作價值觀的結構由微觀層面的工作價值觀”(包括自我發展、安全感、經濟、自我實現和工作獨立性五個因素)和宏觀層面的工作價值觀(包括社會認同、工作環境、利他、團隊和諧和公平性五個因素)構成。
關鍵詞:高校教師工作價值觀量表結構二階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6(c)-0217-01
1 前期研究介紹
在《高校教師工作價值觀結構探索》一文中,筆者在大量文獻研究的前提下,對相關量表進行了試測和分析,再結合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編制了高校教師工作價值觀量表初稿。進一步對大樣本被試施測,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排除無關項目,最終形成高校教師工作價值觀量表正式版。該量表共有63個項目、十個因素,分別是:自我發展、安全感、經濟、自我實現、工作獨立性、社會認同、工作環境、利他、團隊和諧、公平性。
2 二階因素分析
對前期研究得出的高校教師工作價值觀結構的10個因素進行二階因素分析,抽取到特征值大于1的兩個因子,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62.287%。(如表1)
通過對上表二階因素結果進行分析發現,這兩個因素分別從不同側面共同解釋著同一個主題。二階因素一(以下簡稱FF1)是從自我發展空間、安全感來源、經濟報酬情況、自我價值實現愿景和實踐、工作自主和獨立性等不同視角來解釋個體對工作價值的基本態度和看法。顯然這五個因素的共同內涵都集中反映個性需求或本身工作的性質,較少與他人及社會各方面發生聯系,筆者把這些因素歸納為屬于個體工作價值的具體層面,所以將FF1取名為“微觀層面工作價值觀”。二階因素二(以下簡稱FF2)是從社會各界對高校教師工作的認可和贊同、職業社會地位和受人尊重程度、服務社會和他人的奉獻情況、團隊人際和諧和凝聚力、公正公平和共同發展等不同視角來解釋個體對工作價值的基本態度和看法。顯然這五個因素的共同內涵都集中反映個體的社會現代生活、文化價值取向、新型人際關系、現代組織管理制度、他人發展及成長成才的意識,筆者把這些因素歸納為屬于個體工作價值觀較寬泛的層面,所以將FF2取名為“宏觀層面工作價值觀”。
FF1的五個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筆者從現實的和邏輯的層面進行下面的解釋:高校教師是一個學歷高、學位高、智商高的優秀群體,這批人自小都處在相應群體優秀的層面,他們對自已的工作價值和未來人生理想都有較高的期望,自我發展的因素在FF1的五個因素中排列首位。同時,由于國家對高校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出臺,特別是公眾對高等教育大眾化、公平化及人才培養質量的社會期望越來越高,高校管理體制的不斷調整,許多學校推行職務晉升、職稱晉升、教學科研評估等配套改革措施,這無疑給習慣了穩定安逸工作環境的高校教師群體帶來巨大的壓力源。所以安全感在FF1的五個因素中排在第二位。工作報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要求和自我實現人生理想,主要是滿足個人生存、日常基本生活需求,同時創造條件實現自身的工作價值和生命價值,所以經濟和自我實現在FF1的五個因素中分別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眾所周知,高校教師的工作任務主要是教學和科研,工作特點和工作規律要求他們有相當強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這就決定了他們的工作不能完全像其他職業那樣按部就班,更多的是要他們自由安排時間和調整節奏,需要他們充分發揮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在FF1的五個因素中最后一個因素工作的獨立性直接跟高校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工作績效和離職傾向相關,是工作價值觀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FF2的五個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筆者從現實的和邏輯的層面進行下面的解釋: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職業在我國從古至今是一個受到社會普遍認可和尊重的職業。所以當今高校教師工作價值觀宏觀層面排在首位的因素就是社會認同,一方面是公眾對教師職業社會角色的定位和認同感,另一方面是教師人際交往和團隊和諧的自我價值實現。“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師德的要求,利他因素充分體現了教師的道德情操和服務社會、奉獻自已的高尚品質。高度自主創新是高校教師工作的本質特征,全社會要為他們創造有利的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高等學校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組織和育人場所,其價值和規范影響著下一代,所以團隊和諧和工作環境是這五個因素中的重要因素。最后,自由平等的愿望無疑是高校教師普遍追求和向往的,所以公平性也是他們工作價值觀中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
3 結語
通過二階因素分析,高校教師工作價值觀量表的結構得到進一步驗證。這一方面說明在市場經濟沖擊下高校教師更加強調個人發展和報酬,另一方面教師的特殊身份又使得社會認同和利他成份成為相當重要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安全感被提升到了舉足輕重的位置,體現了目前體制改革對教師工作價值觀的沖擊。
參考文獻
[1] Pryor R G L.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ces-in search of general work preference dimension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7,(72):426~433.
[2] 吳明隆.SPSS統計應用實務[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