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堯



“德爾菲氣象定律”顯示氣象經濟投入與產出比為1∶98,而我國目前僅為1∶69。
2006年8月初的西北太平洋注定是不太平的,其中之一就有新中國成立以來登陸大陸的最強臺風“桑美”。從不起眼的熱帶云團到超強臺風,“桑美”只用了短短4 天。而8月9日夜間,中央氣象局才最終確定“桑美”為超強臺風。此時距離臺風正式登陸已經不到24小時。此后,氣象臺開始在晚上不斷發出緊急警報,提示沿海漁船回港避風,并對海上漁排人員強制撤離,浙江和福建兩省撤離了超過150萬的位于危險地區的人員,其中浙江撤離了近99萬人口。
桑美登陸時風力達到17級,避風塘內的漁船象一張紙那樣被風所撕碎,一艘接一艘的沉沒,很多人甚至在沒來得及逃離的情況下隨著漁船一起沉沒。其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94.42億元人民幣,確認死亡數達458人。因致災嚴重,“桑美”這一名稱今后不再續用。“桑美”也因為造成重大災害而載入世界臺風史。
“桑美”雖被除名,其警示作用卻更加凸顯。事后,人們也意識到,如果沒有準確的臺風預報,以及依據準確預報所做出的撤離人口的決定,桑美所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將無法估計。
1:98
德國經濟觀察家弗里德黑姆?施瓦茨在其撰寫的《氣候經濟學》一書中,指出天氣在全世界五分之四的經濟活動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諸如航空、航海、商業零售、快遞物流業、建筑業等,都對天氣頗為敏感。
施瓦茨在書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場大雨,下在菲律賓某市,代表了一次小災難,除了戶外作業無法進行之外,沿著山坡出現的溪流還會沖走所經之路上的所有東西。而飯店周圍會因為積水,讓旅客遭受到種種不便。如果這場大雨下在德國的科隆市,情況就截然不同,街上的行人會擁入商店、咖啡廳和百貨公司,一邊躲雨,一邊在這些地方消費。按照施瓦茨的理論,如果天氣變化前,企業預先掌握“天機”,進而趨利避害,可能“錢途”光明。
在國外,氣象經濟學界流行這樣一條“德爾菲氣象定律”,即氣象投入與產出的比為1∶98,就是說,企業在氣象上每投入1元,就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而經濟學界有“一度效應”的說法,就是指氣溫發生1℃變化,商品的銷量就會隨之發生較大改變。德國氣象公司開發出的啤酒指數,成為啤酒廠產量調整決策的重要參數。在啤酒暢銷的德國,商人們發現,夏季氣溫在30℃以上時,氣溫每上升1℃,啤酒銷量就會增加230萬瓶。
與此類似,日本氣象公司也開發出了一系列經濟指數。如,根據“夏季30℃以上的氣溫多一天,空調銷量即增加4萬臺”的現象,開發出空調指數。他們還研究出,氣溫升至24℃,泳裝開始走俏;升至29℃時,雪糕比冰淇淋好賣;超過30℃冰淇淋銷量則會下降,爽口的清涼飲料銷量大增。各類氣象經濟指數也應運而生,洗車指數、感冒指數等逐漸進入市民生活。
全覆蓋的影響
中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王海嘯認為,氣象信息產生經濟效益主要是使用氣象信息趨利避害,帶來效益,比如說成功防御了一次臺風,就可以減少多少損失等。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已占到GDP的3%左右。另一種形式則是在氣象信息的傳播過程中產生信息增值。如目前氣象部門通過媒體或通信公司將氣象信息傳播出去,媒體或信息中間商、服務商再將這些信息傳遞給消費者,由此就形成了一個效益鏈或叫價值鏈,處在這個鏈條上的供給者、傳遞者都會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取得效益。
目前國內氣象服務領域已涵蓋了農業、工礦、城建、交通運輸、水利電力、旅游、倉儲、環保以及文化體育等行業和部門,服務的內容包括天氣實況、大氣清潔度、災害性天氣等,還可以對降水、風力、冰凍、雷電、溫度、濕度等單個天氣因素做出特別詳盡的預報。從氣象服務的類型來看,有一年的天氣趨勢展望,有季報、月報、旬報、周報,還有12小時至3天以及6小時以內的短時預報等。
特別是海上作業、碼頭、航運等傳統靠天吃飯的行業,根據自身需求,都會向氣象部門訂購“天氣套餐”,其中包括臺風暴雨預報,氣象中心安排每小時一次向他們報道臺風暴雨的最新狀況。建筑業也離不開氣象警報網,如廣東夏季雷雨來得突然,建筑工程在澆灌水泥時,一定要知道準確的天氣情況。而民航部門更是離不開氣象資訊服務。在保險公司的業務運營中,氣象災害在其中占很大分量。保險公司獲得氣象預報,會將其中災害資訊及時通知相關客戶,提醒他們作好防災準備;其次,將氣象部門提供的權威資訊作為理賠的依據,判斷保戶的損失是人為原因還是天氣原因。
“公益”VS“商業”
1985年,國務院批準氣象部門開始開展有償氣象服務。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全國許多氣象臺也陸續開展了針對特定企業、特定行業的專業氣象服務,但至今國內商業性氣象服務并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也沒有獲得較大的商業利潤。與此同時,氣象部門卻通過收取授權費、分成收入模式等方法,與各種媒體合作經營,每年從中獲利頗豐。而氣象信息商用,吸金動輒數億,部分成為氣象部門的額外盈利工具。
根據我國第一部《氣象法》規定,“氣象事業是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礎性公益事業,氣象工作應當把公益性氣象服務放在首位”,可見氣象信息是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國內就有學者表示,氣象資源應僅限于提供增值產品,也可以為企業提供定向有償服務。比如,為空調企業預測夏季氣溫走勢,為建筑行業預測未來一段時間的雨水信息,等等。至于面向大眾的基本氣象信息和災害預警信息,就應保持住公益性原則,絕對不能搞商業化收費。
面對“公益”與“商業”之爭,國外已經走過一條漫長的道路。在國際商業性氣象服務出現以前,國外傳統的氣象服務主要或全部由國家公共資金支持,氣象部門無償向政府和社會提供氣象服務,民航氣象服務則通過特殊的稅收方式進行成本補償,大部分國家對氣象人員實行公務員管理。20世紀40年代以后,商業性氣象服務初具雛形,一些國家的氣象部門開始了以盈利為目的的商業性服務,私營氣象公司開始出現。
由于商業性氣象服務的出現,許多國家氣象部門的氣象服務運行機制也發生了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一、國家氣象部門只搞公益無償服務,氣象預報通過媒體向社會公開發布,所需的生產運行經費包括人員工資完全由政府提供,以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的商業性氣象服務則主要由私營公司承擔,按商業化方式運作,所需的氣象資料和產品由國家氣象部門免費提供,如美國、日本等國;二、國家氣象部門既搞公益性服務又搞商業性服務,同時也允許私營公司從事商業性服務,這些國家氣象部門經費的主渠道是政府部門,一些重要的政府部門用戶使用氣象服務時,要按成本補償方式付費,為社會企業或經濟部門提供服務則按商業利率收費,這些國家氣象部門通常要成立專門的部門或實體開展商業性服務,如英國、法國和澳大利亞等國;三、國家氣象部門轉化為氣象服務公司,按商業性公司方式運作,政府如需要氣象服務也要按合同付費,如新西蘭等國。從目前情況看,我國與英、法的做法更靠近一些。
氣象“錢”景
在國外,氣象經濟已經是一門非常成熟的商業運作。有媒體報道,法國氣象臺為一級方程式賽車、法國網球公開賽等體育賽事以及其他大型戶外文體活動提供詳盡、準確的天氣預報。僅此一項,法國氣象機構每年的經濟收益就高達2000萬歐元。
在日本,僅氣象信息服務有限公司(WNT)一家,一年的氣象服務收入就有約3億美元。日本的“天氣經濟學”中的內容包羅萬象,空調指數、冰淇淋指數、泳裝指數和食品變質指數等一系列指數,都成了商家確定倉儲和營銷計劃的重要依據。而據資料表明,美國現在至少有2000多家私營商業氣象服務公司,一年營業額幾十億美元。
當大多數中國的氣象臺還停留在依靠國家撥款維持運作,民眾習慣于免費獲取氣象信息的時候,跨國氣象公司已經對中國虎視眈眈。
有媒體報道,早在2003年,美國國際氣象服務公司(WSI)、日本天氣新聞公司(WNF)已先后在廣東、上海開設分支機構,并取得資訊咨詢服務的營業許可證,從事遠洋導航氣象服務。WNF麾下的上海海洋氣象導航有限公司,是最早進入中國氣象服務市場的海外機構,他們專門從事遠洋導航氣象服務,不僅可以做到預報海上天氣狀況,而且可以為不同噸位的航海船只規劃最佳行駛路線,以避開海浪襲擊,僅這一項服務就拉走了中國大陸90%的業務。
在這些跨國氣象公司中,步子走得最快的是新西蘭氣象服務公司。他們把澳大利亞和中國作為兩個市場開發目標覬覦數年。作為世界上第一個氣象部門全部商業化的國家,新西蘭氣象服務公司早已經為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安裝了航空信息管理系統(WINZ)。
而英國氣象局也一直在積極與中國氣象部門尋求合作,雙方同意把氣象導航作為首選項目,確定由北京全球氣象導航公司與英國氣象局開展合作。
美國阿姆斯風險管理決策公司高層訪問中國氣象局時表示:中國自然災害(地震、臺風、洪水、火災)帶來的風險很嚴重,但保險業對風險的認識不足、缺乏根據不同的風險確定承保率的經驗、承保能力不足、再保險價格高,“中國市場巨大、業務快速增長,做好風險評估就有可能在市場中占有先機。”
分析人士認為,跨國氣象服務機構之所以在中國許多地區搶得專業氣象服務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在于他們以全球共用的中國基礎氣象資料,根據市場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開發和再加工,并不遺余力地開拓市場。
在眾多的中國氣象臺還在沉睡的時候,上海氣象臺最先覺醒,和多個跨國氣象公司合作開發氣象商業市場。
早在1983年,上海市氣象臺和海洋石油公司就合資成立了一家專門公司——海洋石油服務總公司,專為南黃海的石油開發提供服務。但是公司最后由于此次開發任務的結束而終止運行。為了對東海石油氣田大開發提供氣象保障服務工作,上海市氣象臺又與海洋石油公司合作,注冊資金50萬,成立了上海海洋石油氣象服務有限公司。但相對于國外成熟的氣象服務來說,上海氣象臺的商業嘗試還顯得非常簡單。
業內人士分析,氣象需要大金融環境的支撐,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產業,并且滲透到相關各個行業,形成一種競爭態勢。據中國氣象局開展的全國氣象服務效益評估項目的結論表明:中國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服務每年至少在經濟社會中產生3328億元效用;投入產出的效益至少可達1∶69。在我國的GDP構成中,至少1/3與氣象直接相關,另1/3與氣象間接相關,經濟越發達,氣象帶來的直接與間接效益越明顯,而這一比例也將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