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杰
天氣保險,叫好不叫座。
一場雨,可以把一座城市變成一片海。
“天有不測風云”,比娃娃的臉變幻的更快的,恐怕只有那些不知會帶給人類什么結果的氣象變化了。7月21日,一場暴雨,給北京劃上了一道深深的傷口。有些人的生活從這場雨之后徹底改變。雨停了,傷口還在。可是誰又來替“上天”為這場悲劇埋單?
天氣保險
今天,氣象變化帶給我們,越來越多的是災難。
南方地區大范圍的雪災,阻斷了人們回鄉的道路,牽一發動全身,整條經濟鏈都被這場始料未及的雪壓斷,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而剛剛登陸的臺風,人們也毫無抵抗之力,任它肆虐,傷口被一次次掀起。
如果可以給自己上一份“天氣保險”,會不會更安心。
我們目前還不能做到準確無誤的去預測天氣的變化與嚴重程度,所以,之后造成的損失與傷害,也都無法估計。我國又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異常天氣極多的國家,許多企業和居民的日常經營與生活都受到了極端天氣的影響,他們急切的需要轉嫁所面臨的天氣風險。
天氣保險,在中國稱作氣象指數保險,是因天氣異常導致企業或個人遭受經濟損失后,由保險公司向投保者提供賠償的一種保險類型。一場美妙的室外演唱會或者比賽,因為多變的天氣不得不取消,一次浪漫的旅程,因為暴雨而造成心情不快……這些,經常被稱為“不可抗因素”,要自己和自己生氣。現在不同了,許多國家都推出了“天氣保險”,如果現在再遇到這種情況的話,就會從保險公司獲得一定的賠償,甚至還可以退掉整個旅行的費用。
打個比方,一個農民的魚塘,由于暴雨而毀滅,損失該由誰來賠償?你不能去跟老天要,我們所做的,就是通過政府來替農民購買氣象指數的保險,當實際的暴雨指數超過預報的暴雨指數時,就可以得到保險公司的賠付。
國內缺乏
氣象與保險的關系歷來十分密切,世界上最初的保險業務就是為海上航運分散氣象災害風險提供經濟補償。隨著經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氣象因素導致的經濟損失也在持續上升,由此引起保險業極大關注,保險業在尋找減少保險損失的有效途徑。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自然災害所造成的直接財產損失年均達1580多億元,近幾年更是高得驚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保障之一。如農民種植的蔬菜、糧食等可能會因氣候變化產生更多的損失。
對于“靠天吃飯”的農業而言,這樣的保險產品是個利好,但這其中也出現了很多難題。如何設計出相對應的各種天氣指數保險產品,是一個復雜浩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的氣象、農業、數據處理和保險領域專家參與。正因為這一點,該類保險在國內尚無一個推廣成熟的品類。而僅有的相關保險產品在國內也不叫座。
與2008年雪災造成的直接損失相比,保險理賠金額微乎其微,僅為3.3%。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了當前中國保險業的一大現狀——投保率低下,國內的各大企業、公眾風險意識不足,投保意愿不強,尤其是農業險投保率更低。一些天災人禍事件發生后,保險的經濟補償作用不能充分體現,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保險發揮其有效作用。再加上我國氣象專業人才的缺乏,自己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還比較大等諸多因素,使得天氣保險還沒有更好的普及到人們生活當中。
我們每天都能收到免費的氣象服務短信,看到關于最近幾天的氣象預報,甚至還通過民間流傳下來的諺語來判斷天氣變化。但不是每次的預報都一樣精確,不是每次的防范都做到萬無一失。災害過后,我們是否應該好好思考,氣象對于我們的生活來說,占到怎樣的地位?一份天氣的保險,不僅僅是對自己的保護,也是一種難得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