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書前
一個好的數學問題需要一個好的問題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對于理解新的數學概念、形成新的數學原理、產生新的數學公式都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而一堂好課,問題的提出必須能夠讓學生有的放矢,都能有所收獲,有所啟發. 因此,我們要建立合理的問題平臺,注意問題的可操作性,這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那么,我們如何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出行之有效的問題情境呢?本文試著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嘗試與探索.
一、創設故事情境
對學習來說,最好的刺激是學生對學習材料產生興趣. 要引起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將數學問題融于一些學生喜歡的情境之中,激起他們探求新知的積極性,促使他們投入到新知學習中.
例如,在教“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講一個故事:古希臘有個哲學家泰樂斯旅行到埃及,在一個晴朗的日子里,埃及伊系神殿的司祭長陪同他去參觀胡夫金字塔,泰樂斯看著金字塔問:有人知道金字塔多高嗎?司祭長搖了搖頭. 泰樂斯聽了,立刻從白長袍下取出一條結繩,在他的助手的幫助下很快測出塔高131米. 在講故事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情景圖片. 故事講完之后,學生都產生了疑惑的眼光,興趣很高. 他們都很難理解,他是怎樣測出塔的高度的?這時教師告訴學生:下面將要學習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就能幫助你回答這個問題. 等學完新課后,師生回過頭來思考泰樂斯是采用了什么原理測量的金字塔的. 這樣一個持續的問題情境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二、創設討論情境
自學討論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重要環節,是他們初步的認知過程. 學生自學時我要求他們做到三動,即動口、動腦、動手,讓他們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
例如,在教“垂徑定理”時,我是這樣進行的:(1)讓學生動手. 讓學生自己畫圓,任畫一條直徑,再作這條直徑的垂線. 把畫好的圖形剪下來,圖形沿著直徑對折.(2)給時間讓學生討論. ① 圓是一個什么圖形?有幾條對稱軸?② 對折后的圖形中有相等的線段和弧嗎?并把你發現的結果寫下來. ③ 畫圖時,知道什么條件?你得出的結論又是什么?(3)檢查學生動手討論的結果. (4)讓學生總結,教師再作補充強調. 通過學生的動手實踐,認真討論,大家學習的積極性很高,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很容易地掌握了垂徑定理. 這樣,通過自學讓學生感知教學內容,逐步掌握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和技巧,培養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三、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最終又服務于生活,選取具有生活氣息的現實情境,營造數學探究的氛圍,可以使學生對數學產生一種親和力,縮短與數學的心理距離,最終改進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可能性和概率”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請兩名同學上臺,一個扮演街頭擺設騙局的甲,另一個扮演過客乙,其余同學做看客. 甲向圍觀群眾做宣傳:三枚硬幣,同時擲下. 如果同時正面向上或正面向下,你可獲得20元,否則你給我10元. 這時下面同學等著看熱鬧. 乙同學開始投,結果一連投了五次,乙贏了一次,輸了四次,嚇得他不敢玩下去了,他禁不住問:“同學們,這個游戲公平嗎?”有趣的生活情境使同學們展開熱烈的討論,然后埋頭計算,很快從概率角度認定這個游戲不公平,是騙人的把戲.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并解決問題. 這樣通過問題的手段來創設問題情境,促使他們主動思索,從而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到主動探究,并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四、創設活動情境
動手操作能促進大腦發育和思維發展,也就是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只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一下,先從中得到感性認識,進而不斷地比較、分析、概括,上升為理性認識,再利用自己的語言正確表達,學生就會有所體驗,有所收獲.
例如,每周一清晨,學校的全體師生都要舉行升旗儀式. 可是旗手升旗的速度有快有慢,很難做到與音樂同步. 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學校準備投資換成電動旗桿. 由于國歌演奏時間是固定的,總共43秒鐘,那么只要測出旗桿的高度,計算速度的問題就不難解決了. 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一下怎樣測旗桿的高. 怎樣利用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或利用投影的有關知識測量旗桿的高度呢?大家先集中討論方案,再分散實際操作,最后集中總結交流. 作業布置下去后,學生匯報測量方法時,各小組竟然總結出了七八種科學、合理的測量方法. 最后大家統一認識,去同存異有以下幾種主要方法:(1)利用陽光下的影子;(2)利用標桿;(3)利用鏡子;(4)利用測角儀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等等. 由于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背景聯系密切,學生熱情很高,思維活躍,積極主動,用身邊的例子所反映出來的問題,能夠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意識. 學生親手操作,才是理解知識的捷徑.
總之,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已成為新教學模式的一個顯著特征,因為問題情境是數學問題解決的出發點. 然而創設情境不能放任隨意,流于形式,只有以數學問題的性質,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依據,才能創設出有利于激活課堂教學的問題情境,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真正轉變,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