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清


“從政到現在,我對我所有的付出無怨無悔。我在每個崗位上,都盡最大努力,做出了貢獻,用工作業績贏得百姓的認可。”
初見楊小寧縣長,是到唐縣的第二天晚上。他給記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忙。座談會、下鄉檢查指導工作、批復文件,以及早就安排好的一應事務,讓楊小寧的一天幾無閑暇。就在下午七點多的時候,他還就唐縣旅游招商項目會見了一些客商。
正式的采訪約在7月3日上午9點,但由于楊縣長要處理幾件緊急公務,采訪推遲至10點半。剛一開始,楊縣長就接了一個電話,可能是覺得讓我們為這個電話等久了,楊縣長解釋說:“唉,為拆除違法占地說情的。這幾年唐縣的經濟發展很快,土地供應的矛盾日益凸出。我們作為干部,既要把國家政策貫徹執行好,又要充分考慮群眾的切身利益,所以,我們堅持的原則是‘無情拆除、有情運作。”
唐縣距離北京大約190公里,是一個典型的山區。“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唐縣固有的地形地貌,土地對于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農民來說彌足珍貴。在這個有著60萬人口的縣城,執政者時刻都在考慮的,是為全縣的共同富裕與民生大事而籌謀。
民生大過天
走訪唐縣,每到一處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鄉情濃郁、民風淳樸的地方。在改革開放已過去30年的今天,這里的老區人民身上仍保持著熱情與樸實、吃苦與耐勞的品行,似乎一如既往的傳承著“抗日戰爭年代特有的犧牲與奉獻精神”。
但早在十年前,這里曾出現過“告狀成風”一段的歷史。當時流傳的順口溜是:“唐縣一大怪,告狀信裝麻袋。”告狀歷來產生在經濟不發達、較為落后貧困的地區,越窮的地方,社會矛盾點越突出,告狀的也就越多。
楊小寧正是在這一時期來到唐縣,準確的日子應該是2003年3月,當時他的職務是唐縣副書記,2007年3月正式任唐縣縣長。從楊小寧的簡歷看,出生于1960年的他,有著豐富的基層工作經歷和經驗。
“我剛來唐縣的時候,去趟北京要四五個小時。當時的縣城路不像現在,很差,那時唐縣很窮、很落后。”楊縣長說。
修路、辦學校、建醫院是楊縣長上任以來著重主抓的三件民生大事。記者走在唐縣的縣城里,寬敞的馬路,整潔的街道,令人很難聯想到十年前的樣子。
這十年,唐縣重點實施了唐堯中西路拓寬改造及西延、中山大街南延、國防路中段拓寬改造、縣城古衙街拓寬改造、南二環和東外環建設工程。如今唐縣已搭建起“百姓出行方便,企業經商便利”的立體交通網絡,唐縣的百姓真切感受到“繁華與舒適”帶給他們生活的變化。
解決百姓就醫是楊縣長的又一工作重點。十年來,唐縣全力推進縣醫院綜合改革和鄉村一體化辦醫,圍繞管辦分開、政事分開、醫藥分開、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分開,建立“八項機制”,施行“六個全覆蓋”,達到“五個有”目標,構建起了政府得民心、社會得和諧、群眾得實惠、衛生得發展的醫療衛生管理新模式。截止到目前,農村醫保覆蓋率達到100%。最近,唐縣人民醫院又率先在保定市實施“四調兩降”的醫療服務,從源頭破除“以藥補醫”機制,確保不增加患者實際醫藥費用負擔,力爭做到讓老百姓看得起病。
此外,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在唐縣已成“風尚”。據了解,唐縣高考已連續三年大幅提升,這在以前是從來有過的。
在唐縣采訪的日子里,記者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從這里人們的眼神中讀到一個詞:希望。
關注弱勢群體
與楊縣長交流時,他時常會沉浸在“思索的狀態”中。或許每天需要他決定的事太多,作為一個管理著60萬人的縣長,常人是很難想象他的時間是如何分配;面對繁雜的事務,他又是如何有選擇的處理突發緊急事件。
“我的理念就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這是我們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要更多的關注弱勢群體,關注群眾的切身利益,關注身邊發生的問題。”
楊縣長在基層工作多年,對農村的事、對農民的訴求有著清晰的了解和把握。而出身農村的他對農民有著特殊情感。
“前不久發生了一件上訪的事。起因是家里的男人得病了,去衛生院看病,看不好就到保定、北京就醫,不幸死在了北京。他的愛人認為是鄉衛生院耽誤,要求賠償。但經過鑒定,不是鄉衛生院的問題,但她不這樣認為,便上訪。后來我知道這個事情,便做了一番深入的了解。換個角度,撇開有沒有醫療事故不說,一個家庭中,男人去世,剩下一個懷孕的女人和一個孩子,另外治療期間花了30萬,負債累累。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如果不去救助,她怎么生存下去,今后的生活怎么辦?思來想去,我想辦法在不違反政策的前提下,從民政,衛生等部門,籌集了一些錢,給了她,問題也就解決了。對待這樣的人群,我們還是要想辦法幫助他們。”
講完這件事后,室內沉默了一會。在楊縣長看來,他不僅是在處理一件上訪的事情,還在拯救一個家庭。“作為政府,在民生問題上,不僅僅是責任問題,更需要我們富有感情地去做工作,把解決群眾的疾苦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楊縣長說到。
在唐縣,每天都有可能發生關系到老百姓的生存、關系到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的事,這些沖突表現得異常尖銳,楊縣長都在盡全力將它們化解。
“拆除違建”是眼下楊縣長面臨最為棘手的工作。和其他地方一樣,唐縣也存在著違法占地的現象,企業需要加快建設,百姓需要改善住房條件,這些都需要土地指標。楊縣長解釋道,“‘無情拆除,有情運作是我們開展這項工作恪守的原則。首先要做細解釋工作,告訴老百姓,土地管理是紅線,不能觸及,在這個前提下,讓群眾自己拆除,給足時間,盡量把損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把上邊指標全部用足,用于企業用地,最大限度的使之合法化,最大程度的化解政府與群眾因利益而產生的矛盾。”
崗位與責任
“辦公室就是我的家。我不以八小時為限,是全天候的。”從秘書手里接過一份7月2日到7月3日的《唐縣政府縣長楊小寧一天工作安排》,楊縣長的工作從早上八點半開始,結束時間是晚上十點半。
“我通常是晚上處理文件和上網瀏覽最新動態。要關注網絡,利用好網絡,通過這個渠道我們可以更多搜集民情、民意、民怨。”
“您通常上網到幾點”記者問到,“12點吧,之后就可以休息了,看看電視,讓思緒在電視中放松,有時電視開著開著就睡著了。”楊縣長一邊搖頭,一邊笑著。
在采訪的幾天里,記者了解到唐縣是一個勞務輸出大縣,特別是建筑業勞務輸出每年都在7萬人左右,他們基本上都在北京、天津、山西等一帶打工。眼下,藍領工人的工資不菲,源源不斷寄回的錢都按月或按年存入銀行,目前唐縣儲蓄額已達到120個億,在保定市所有的縣中的名列前茅。
在與楊縣長攀談的過程中,記者問這樣一個問題:“楊縣長,這幾天我們到鄉村走訪時,看到40歲朝上的人,特別是一些老人,都很悠閑,臉上流露出發自內心的幸福感,您想過沒有,怎么讓新生代也有種歸屬感呢?”
楊縣長講到:“四十歲以上人的幸福感,更多的來自于前后對比,來自于生活的大幅提高,來自于在解決溫飽問題后,精神得到極大滿足的快樂。以80后為主的新生代就不同了,這一代人需要我們的關注,需要我們為他們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如,上學、就業、成家等問題。現在,唐縣每年都在不斷加大公務員招考力度,平均每年拿出100或者150個崗位,創造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讓新生代群體不斷融入到唐縣的建設中。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的未來屬于他們。”
的確,現在唐縣出外務工的新生代已與他們的父輩有著很大的不同。他們受教育程度高、見識廣博、思維活躍,每年返鄉都會給家鄉帶回大量新鮮的信息。如今,在他們當中,回鄉創業的人已越來越多。
隨著唐縣投資環境逐漸向好,筑巢引鳳趨勢的形成,楊縣長的工作也獲得了唐縣人民的進一步認可。而當記者問到如何看執政者的人格魅力時,楊縣長則將其解讀為“個人綜合素質與責任的結合”。
“作為領導人,確實要有一定的個人魅力,它是綜合素質的體現。我在這里工作十年了,已經把自己當作唐縣人,工作和生活完全融入其中,時時處處為百姓著想,感情上付出了,工作上努力了,自然也就贏得了唐縣人民的認可。人生價值不以職務高低為定論,而是你履職過程中,在這個崗位上到底做了多少事,老百姓對你怎么評價。”楊小寧縣長對本刊記者說。
今年換屆選舉時,楊小寧縣長回溯自己一任之內唐縣的發展變化,以及自己為唐縣所付出的努力,講著講著便不覺潸然。“在唐縣的時間長了,有了感情,唐縣人民也給了我很多的支持和幫助,當時與會的好多同志也都流淚了”,楊縣長說。
“從政到現在,我對我所有的付出無怨無悔。我在每個崗位上,都盡最大努力,做出了貢獻,用工作業績贏得百姓的認可。”楊縣長動情的講到,旁邊的工作人員在不住的點頭。
采訪完楊縣長已經是下午1點,來時對面的接待室只有工作人員,記者離開時,那里又已擠滿了前來匯報工作和等待楊縣長批復文件的鄉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