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火生
現代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而在生產過程中強調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
宏達股份什邡鉬銅項目迄今的結局可謂各方全輸:項目終止,企業不得不另行擇址;政府“認栽”,失掉重大項目;社區也付出了流血的慘重代價。
許多企業認為,企業的任務只是生產產品、創造利潤,企業外圍的社區環境是政府的事情。但是縱觀國際國內各種大型工業項目,不乏雖得到政府大力支持,但由于社區反對、阻撓而擱淺的案例。
如何才能在項目審批時就獲得社區的許可,并在項目運營過程中獲得社區的支持呢?
第一,要尊重社區,并為所在社區做出貢獻。
要做到這點,需要在項目立項聽證過程中,與社區做坦率而有效的溝通,要用科學合理可行的規劃獲得基層政府和社區的支持,回應社區對環保、健康、安全和社區發展的關注。
現代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而在生產過程中強調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消費者、對環境、對社會的貢獻。
從利益平衡的角度來看,項目在規劃時就得充分考慮作為利益有關方的社區的利益,將支持社區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所需要的投入作為正常的項目開發成本。其實,企業支持社區發展的費用并非不合理成本,而是必要的社會投資。
但目前中國資源行業普遍缺乏透明合理的社區分享利益的機制。在項目立項聽證過程中,社區方面經常只有村干部及少數人得以知情和參與。企業繳納的所有稅費,在政府逐級“統籌”之后,并沒有給企業所在地的社區發展帶來更多支持。
作為招商引資方的基層政府,在引進大型項目的同時,應當也考慮對當地的社會建設給予足夠或相應的財政傾斜,從而緩解政企與民眾間因利益分配不均等而引起的緊張局勢。
在這方面,不但發達國家有著嚴格的利益分配機制,一些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也逐漸建立了比較有效的管理措施。秘魯最近立法要求重新評審資源開發項目的社區規劃,社區規劃項目未獲得批準的項目將被暫停;吉爾吉斯斯坦國內明確要求企業每生產一定數量的資源,需要向地方政府支付一筆用于社區發展的基金。
這將會成為一種國際化的趨勢,在安全、環保問題受到重視的同時,大型工業企業越來越多地被要求在社區工作方面要持有積極的態度。
第二,透明的管理機制。
市場化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企業運營對公眾透明。企業要用全面的透明可信的信息來打消社區的根本質疑,從項目工藝、安全、環保健康、社區回饋等所有設計和管理程序,都需要公開給社區。
類似什邡事件的這種沖突在發達國家也有,任何一個工業項目都有可能有污染,我們不應回避,更不能由此就不再建設所有的工業項目。但關鍵問題在于環境評估的程序是否透明?環評的結果是否經得起檢驗和推敲,大多數民眾能否接受?
有專家指出,目前中國針對環評的環保維權基本上陷入了惡性循環:規劃決策不透明、環評立項缺乏公眾參與和監督。
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方,需要考慮的是,在項目的規劃決策、立項環評、項目實施、運營整個流程中,建立一套有效的透明機制,使公眾有序、有組織地參與到其中并進行監督,從而擴大政府、企業、社區三方的博弈空間。
第三,坦誠精細的溝通。與社區的溝通與政府方式很不一樣,前者更需尊重民情,后者更倚重法律。企業與社區必須通過坦誠充分的溝通和協調,相互間才能產生足夠的信任,從而建立相互支持和協作的基礎。
互聯網時代,企業與政府都更要考慮如何通過包括新媒體在內各種方式與公眾溝通,切不可排斥輿論以及普通民眾對項目的安全、環保和健康的關注和監督。
作者為農學博士,曾任職于國際NGO組織,長期關注企業、政府和社區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