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尚武
世界銀行、中國社科院、德意志銀行等機構紛紛下調了中國經濟全年增長的預。綜合來看,他們對中國經濟不看好的原因是,二季度GDP增速7.6%,綜合上半年GDP增速7.8%,創三年來新低;并由此引發中國經濟下半年持續下滑表示擔憂,以及中國經濟“硬著路”預期的提升。
一些樂觀的經濟學家并不認為這樣的速度會給中國經濟帶來過多負面效應,相反為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騰出了空間。如何看待“破8”的經濟意義?中國下一個季度是否“保八”?從經濟學界人士的爭論往返中,也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強:數字背后經濟反常
發電量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從長期來看兩者之間應該是1:1的關系。即便是在節能減排效果理想的情況下,經濟與發電量增長也應在1:1左右,由于3.7%發電量與7.8%的GDP之間相差甚遠。上述發電量增速明顯低于經濟增速,不但與產業結構調整和內需不足息息相關,更反映出當前經濟形勢實際情況可能比數據反映出的更加嚴峻。
事實上,近20年以來,電量落后于經濟增長數據的情況只有過兩次,分別是1998年GDP增長率由上年的9.3%回落到7.8%,發電量增長率則由上年的5%回落到2.8%;2008年的變化趨勢也是如此,GDP增長率由上年的13%回落到9%,而發電量增長率則由上年的15.8%回落到5.6%。
當時是受經濟危機影響,現在再次出現這種情況,說明經濟形勢比想象中的還要差一些,已經接近2008年的水平。
上半年發電量回落速度遠超GDP,說明短期內的經濟環境可能發生了一些變化。單純的誤差恐難以導致這樣的情況。政府需要重視這個問題。
國務院特邀監查員、著名經濟學家
梁小民:持續增長乏力
其實許多地方GDP增長下降,背后的原因在于經濟結構不合理,靠低工資、低環保支撐的低價格出口,并沒有可持續性。即使全球經濟不低迷,國內增長不放緩,靠這種方式增長也有盡頭。此外,誰都知道可持續的增長要靠技術進步,這也是中央一再強調的,但技術創新還要靠大企業。不少地方的經濟是靠一大群小微企業支撐的。如果不進行經濟結構調整,把小企業改造為大企業,GDP增長了,又有什么意義?增長率放慢,財政收入減少,職能部門不在調結構上下工夫,只想增加財政收入,增加GDP,豈不是留下隱患,給將來帶來更多困難嗎?
中國經濟GDP增速的下降,實際是這些年來以政府投資為主拉動經濟已顯乏力的征兆。在經濟開始增長時,以投資為主要動力,以政府投資為主要方式,是許多國家共同的特征,但在以后的發展中,必須調整到以消費為主要動力,以民間投資為主要方式的增長路徑上來。
國家統計局發言人
盛來運:7.6%很不錯
“如果不過多糾結于8%,而是客觀理性看待經濟形勢的話,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盛來運強調,上半年7.8%、二季度7.6%的增速都在年初7.5%的預期目標之上,我國經濟主要指標仍運行在適度較快增長區間。
首先從二季度的數據,特別是5、6這兩個月的數據來看,國民經濟的運行出現了緩中見穩的跡象。6月份的工業增加值是9.5%,5月份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是9.6%,4月份實際上是9.3%,數據顯示波動幅度很小。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6月份增長20.4%,比1-5月份回升0.4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月份名義增長13.7%,比上個月回落0.1個百分點,扣除物價之后比上個月還要高。所以從這些主要指標情況來看,二季度的經濟增長月度之間趨于平穩。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趙曉:不必糾結“保8”
事實上,不是7.6%的增速太低,而是我們總是糾結于“保8”。經濟從世界范圍來看,7.6%的經濟增速對于絕大部分國家來說,仍然屬于“羨慕嫉妒恨”,可望而不可及。一季度,我國GDP增速為8.05%,美國為4%,日本剛剛由去年四季度的-2.6%轉為1.4%,歐洲國家中表現最好的德國也才只有3%。金磚五國中,二季度印度的經濟增長率預計在5%左右,巴西的經濟增長率在1.2%左右,南非的經濟增長率也比較低。再者,,我們要認識到,7.6%的經濟增速既有世界經濟整體下滑拖累的原因,也是我們主動調整的結果。
除長期性經濟和財政收入的“雙高”增長習慣性思維使我們一時難以接受“破8”的現實外,“保8”的目的無非就是保就業、保收入和保財政增長,這也是溫總理一直強調要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的根本原因。就業增長并非只與經濟增長成正比,還取決于產業結構、人力資本、技術進步等多種因素。根據有關研究數據,我國經濟總量每增長10個百分點,就業增長才提高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由8%下降到7.6%,對就業的影響應該是微乎其微,這次經濟下行并沒有出現08年那樣的大量農民工回鄉應該就是佐證。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
范劍平:不要輕言底部
從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看,在投資方面,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150710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0.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5%。
進出口方面,受內、外部需求疲軟,出口產品的綜合成本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響,上半年外貿進出口總值18398.4億美元,同比增長8%,但距離10%的全年目標仍存一定差距。
在消費方面,雖然自今年以來,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長速度始終高于GDP的增速,但在經濟增長整體回落的背景下,二季度的城鄉可支配收入環比也有所下降。
根據經濟預測部的預測數據,中國現在的潛在增長率在8%至9%之間,上下浮動一個百分點都是可以承受的。中國當前面臨的真正問題在于缺乏投資需求導致的經濟下滑,并非簡單的產能過剩,而是生產過剩。
二季度為年內低點,下半年回升非復蘇。中國舊有投資出口國際大循環被國際金融危機逼停,但反危機重點放在投資的同時,擴消費力度不夠,沒建立投資消費國內大循環之前,自主增長支撐的復蘇和繁榮不會出現。明年增速再度下降的概率很大,低于今年的8%實績。因此,不要輕言底部。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張立群:經濟筑底企穩
數據在預期之內,并且從上半年數據可以看出,經濟趨穩的跡象已經出現。
盡管經濟增長呈現回落態勢,但筑底企穩的跡象已開始顯現。綜合看,固定資產投資、消費與出口三大需求止跌企穩,環比小幅回升。從需求數據看,我認為經濟增速下行過程已基本結束,3-4季度經濟增長率可能在2季度水平上保持穩定或略有提高,全年經濟增長率有望保持在7.5%-8%之間。
下半年經濟將會走穩,全年經濟將呈現“L”型走勢。
經濟增長筑底企穩跡象的出現,與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潛力密切相關。
中國有巨大的人力和勞動力資源,勞動年齡人口超過9億人,而且還在增加之中。盡管國內外有越來越多的對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的擔心,但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中的人口轉移活動遠未結束,現代經濟的規模相對于人口和勞動力轉移的要求明顯偏小,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蘊含的內需擴大和經濟增長潛力還非常巨大。
中國的高儲蓄率使存款規模達到投資規模的近3倍,建設資金數量充裕。
經濟全球化和自主創新活動,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技術要素供給。在這一基礎上,中國經濟增長率不會出現持續下滑。經濟增長筑底企穩也與宏觀調控水平的提高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