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去農村!這絕不是一種逃離,而是一種新生。
“游走在城市與鄉村之間,清明時節采茶,冬春季節挖筍,秋天收獲板栗,平時撿撿雞蛋。雞犬之聲相聞,山間美食相伴,享不盡的田園風光。”網易農業事業部“田園管家”的招聘近日引來無數高科技白領圍觀。
如今,交通的便利令城市與鄉村的距離不再是問題,但科技的距離卻比我們所想的還有些遙遠。農村不是不愿意擁抱科技,而是越到基層去,越要考驗科技“接地氣”的種種功力。
如東與懷柔,一南一北兩個縣城,因IT同時走進我們的視野。雖然環境有著天壤之別,但與當地村民交流,你會發現他們對IT的描繪極為一致——單純且質樸。
對于IT,村民們也許分不清設備上的Logo,但他們卻能準確說出自己省下的每一分錢,多收獲的每一顆蛋;他們也許說不清移動互聯到底是什么,但是當“警鈴”響起的時候,他們知道自己的安危和村民們系在一起。
他們會圍坐在客廳,收看從互聯網上下載的新電影,享受網絡給他們帶來的便利和高效;他們會輕輕地撫摸親手喂養大的梅花鹿,仔細觀察記載著它所有信息的“RFID”耳標有沒有破損。
農民們毫不掩飾對IT、對信息化、對科技的向往,期望這些技術能幫他們發家致富。不過,他們更擔心的是,祖祖輩輩種田的莊稼笨人怎么去用這些城里人才會的玩意?
所以,在農村,很多城里高不可攀、深不可測的科技,褪去了“陽春白雪”的外衣,應用也是單純得不能再單純。科技雖簡單,但對一些人來說,卻也真的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如果沒有IT,眾大牧業的創辦人杜長泉現在還只是個漆匠;如果沒有IT,“孔雀公主”薛虹辰現在可能還在雞窩里和禽流感做斗爭;如果沒有IT,5歲河北景縣男童可能將錯失弱視最佳的治療時機;如果沒有IT,產糧大省的種植戶們面對蟲災只能無奈無力地嘆息。在農村,人們透過互聯網這扇窗子看外面的喜怒哀樂,搜尋可以改變自身命運的種種機會。
越來越多的企業計劃到農村去,但從一二級大城市下沉到農村市場的成本有些難以把控,他們要思索如何借力打力;
越來越多的科技適合到農村去,但產品形態可能并不適合農村,需要褪去高貴的外衣,化繁為簡,實用又好用;
越來越多的商業模式要發源于農村,只有讓普通村民愿意接受的商業運營才能令科技在農村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