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秋

“冰雹停了之后,跑到果園一看,心里冰涼冰涼的。”山東煙臺棲霞蛇窩泊鎮的果農王秀明回憶說。蛇窩泊鎮是蘋果和櫻桃大鎮,去年蘋果眼看又是一個好收成,沒承想一場突如其來的冰雹砸滅了農戶們的豐收希望。
雹災后,掛在枝頭待摘的蘋果滿目瘡痍,果園里一片寂靜,路上見不到裝滿蘋果的農用車,昔日熱鬧的蘋果收購點也很快撤走了。原先好果一斤能賣3塊多,雹災后僅能賣六七毛,這場雹災讓當地每人平均損失3萬到5萬元。
“蘋果收得勤一些的,損失就小些。” 王秀明說。她家的蘋果當時摘袋后等著上色沒及時摘收,基本上就叫冰雹給害了。王秀明一連在家中坐了幾天,欲哭無淚。后來,王秀明得知,當地氣象局在冰雹到來前半小時播出了冰雹預警。“廣播電臺、電視臺都播了,但看到的人很少”。
這件事讓煙臺農業部門開始反思和尋求補救措施——他們正在研究建立一套預警體系。起初大家想到了短信,但短信是一條條排隊發送的,要在一瞬間告訴所有的果農不現實。之后他們找到了CMMB(中國移動多媒體廣播)。
CMMB是一種廣播技術,通俗講就是“一個人說話大家聽”,一個信息可以瞬間到達所有的人;而且,不像電視,它是便攜的,很適合預警。煙臺農業部門正在研究CMMB,想讓每個農戶都配上一個CMMB終端。
CMMB下鄉在從事CMMB營運的中廣傳播集團有限公司看來還是一個新進展。“之前我們一直盯的是城市,最開始是8個直轄市和單列市,后來擴展到37個省會城市,現在到336個城市、800多個縣,隨著這張網的延伸,農村應用也就隨之浮出水面了。” 中廣傳播集團有限公司終端事業部總經理孟斐說。
孟斐告訴我,之前一些省份已經把CMMB用到了農村黨員教育上,但規模不算大,例如有一個南方的縣采購了大約1萬臺終端,縣委通過CMMB向這個地區分布得很分散的農村黨員發布課間和文件,黨員收看后再用手機通信進行反饋。“一開始這個縣想借助衛星來做黨員教育,但衛星是‘一建全國都通,而CMMB可以按照區域來搭建,比衛星靈活。”他說。
不過目前來看,CMMB在農村的應用還非常初級。主要原因是因為信號覆蓋范圍有限。CMMB是一種成本低廉的技術,這點在農村應用中很有優勢。成本低是因為其發射設備是廣電60年來積累的發射臺、電視塔,只不過采用了一套移動多媒體廣播標準。在像山東、河南這樣的平原地區,一個發射臺就可以覆蓋半徑七八十公里的區域,比較容易低成本地覆蓋分散的農村人口。
孟斐向我描述了一個未來可能的商業模式:農業部門可以與當地中廣傳播公司合作,做一個打包項目,包括購買一批CMMB終端和3年使用費。如果政府有補貼,老百姓只要付一點點成本,就能拿走終端。政府發布的信息,包括緊急通報、菜價和養殖信息、黨員教育等幾乎都是免費的。
“CMMB終端現在能做到這一點,只要有電,哪怕沒開機,一有預警信息,也會給你一個振動、聲音或者圖像,告訴你有一個很緊急的事,像地震、泥石流、臺風還有北京這次的暴雨,讓你立即采取措施。”孟斐說。
當然,每個CMMB終端都有一個唯一的標識號(CA),就像SIM一樣。信息可以按照區域或者群體來劃分發送,例如菜農可以收到菜價波動的信息。
孟斐也談到了終端的策略和價格。“我們可以做成多個層次的終端,可以是警鈴,也可以是手機或者平板電腦,用戶按照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價格不同。”他說,“但前提是要符合農民的需求,而不要成為他們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