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瑤瑤
教學中應尊重每一名學生的個性特征,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問題,采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與方法解決問題,這是新課標所要求的. 《新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論述: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數學教學活動應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這是因材施教、促進每一名學生充分發展的有效途徑. 如小學數學中有這樣一道數學題:有4個小朋友正在進行男女混合雙打比賽,另有一個小朋友在記分. 有的同學根據4名同學在打乒乓球,1名同學在記分,列出4 + 1 = 5或1 + 4 = 5;有的同學根據男女生人數列出2 + 3 = 5或3 + 2 = 5;還有的同學列出2 + 2 = 4,他認為正在打乒乓球的有2個男生,2個女生或者左邊有2人,右邊有2人,打乒乓球的一共有4人. 這些同學都能正確運用加法含義去解決問題,都是正確的. 又如船上一共有6人,船棚外有2人,船棚內有幾人?學生列出不同的算式,6 - 2 = 4,4 + 2 = 6,6 - 4 = 2,但學生都知道棚內有4人,這三個算式應該都是對的,后兩個算式有代數思想,對其后續學習是有幫助的.
一、由問題入手,訓練推理能力
問題:林老師買來3盒筆,每盒10支,每支1元,一支多少元?(1元)3盒共有多少支?(?)1盒多少元?(?)一共有多少盒?(3盒)一共要多少元?(?)在講析這道題時,首先出示“林老師買來3盒筆”、“每盒10支”、“每支1元”,讓學生在找對應條件的同時進行推理. 學生回答:“每盒10支”中“10”對應的份數應該是“盒數”,故與“3盒”對應;“每支1元”中“1”對應的份數應該是“支數”,故與“每盒10支”對應. 教師說:“怎樣能將1與10這兩個每份數對到一塊去呢?”學生高興地說:“每盒10支應該理解為一盒子里裝10支,對于1來說,10是個份數. ”從而學生清楚地看到“每盒10支”這個條件的兩面性:與3盒對應時,10是每份數;與每支1元對應時,10是份數. 怎么沒人把3盒與每支1元看做對應條件呢?把這問題交給學生討論得出正確結論,引導學生解決兩個每份數中哪個做被乘數的問題. 在推理訓練的基礎上,讓學生嘗試列式計算. 學生對題意有了理解,自然明白了為什么都選1做被乘數而不選10了. 因為1才是與總數直接對應的每份數,所以是被乘數.
二、選準突破口,解決重難點
在講“被乘數與乘數的對應關系”一課時,要充分利用每份數、份數與總數之間的對應關系,來學習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在“基本訓練”中,要強化對應關系的訓練. 如第一題:“每組有6人”,“每人有6個球”,“每12個球為1盒”,“6,6,12”各代表什么數?說出對應的份數(組數、球數、盒數),讓學生指出對應的總數,再列式,為新課找準對應關系,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第二題:“一共來了多少人”,“一共走了多少人”,關于求總數的問題,讓學生在“每人有7元”、“每盒有20粒”中選取跟總數對應的每份數. 為學生解決了新課中出現兩個每份數的問題,訓練了學生的解題能力. 通過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嘗試教學,達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的目的,使學生獲得了學習所帶來的喜悅,逐步掌握了這類應用題的解題方法和技巧.
三、立足課堂練習,訓練學生思維
課堂練習可以讓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因此要加強多層次、多形式的練習.
1. 鞏固練習
讓學生找出對應條件及與總數直接對應的每份數,再列式計算,只列式不計算.
2. 對比練習
有這樣兩道練習題:(只列式)
(1)山前大隊用車運蘋果,每輛車每次運6噸,15輛車8次能運多少噸?
(2)山前大隊用車運蘋果,先來了5輛車,后又來了10輛車,每輛車運6噸,一共要運多少噸?
這樣的習題,學生知道不要一看每份數就盲目用連乘法,要在比較中掌握例4的本質特征.
3. 發展練習
(1)出示“阜新實驗小學五(6)班有64人,為扶助失學兒童如果每人捐款10元,全班一共可捐款多少元?” 要求學生將“64人”改成間接條件,再進行口頭列式,注意題型比較. 有的學生改為“五(6)班有8個小組,每組8人”和“五(6)班有男生30人,女生34人”,這樣的訓練培養了學生靈活性、創造性的思維.
(2)出示實物,3包練習本(每包50本)和2包衛生紙(每包10卷),請學生編出例4結構的連乘應用題.
(3)課后可以引導學生想想生活中關于連乘應用題的事例,做到數學和生活緊密結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很樂意地去調查研究,編出有意義的題.
在小學數學嘗試創新教學,教師可以體驗到教學的樂趣,學生嘗試到學習成功所帶來的喜悅. 將老師的苦教變為樂教,使學生的苦學變為樂學,讓數學天地充滿陽光,數學課堂為此而煥發出勃勃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