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志軍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激發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 下面就我在教學中的情境創設談幾點做法.
1. 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 ”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托,是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的手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 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 ”可創設一個既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使學生感興趣的故事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 這樣的教學設計打破了以往教學教師教、學生學的格局,而是由激情故事導入,設置懸念,激發探究欲望,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論,知識的構建是學生自主探究的結果,這樣的課堂教學手段的運用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參與性強,極大地培養了學生敢于挑戰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讓兒童既能在學習中快樂地生活,也能在生活中快樂地學習,這就要求老師在課前要積極地去挖掘生活資源,讓學生感受生活化的數學,讓抽象變為具體,讓無味變為生動,讓畏懼變為親切,真正體現素質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內容,加深印象,而且能夠喚醒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教學“年、月、日”時,教師首先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奶奶明年過第16個生日,而孫子明年過第18個生日(出生那年不算),奶奶和孫子今年各是多少歲?”問題一提出,立即打破了學生的心理平衡,創設了“憤”與“悱”的思維情境,師繼而引導學生探討“一般情況下,幾年過一次生日?”“現在奶奶過的生日反而少說明什么?”“生日跟什么有關?”“奶奶有些年沒有過生日又說明了什么?”……這樣的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探究的知識層層遞進,不斷深入,真正喚起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誘發“心求通而不達”的激情,從而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新知的探索中去.
3. 創設動手操作機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本身具有抽象性,又相對枯燥無味,與學生以具體形象為主的思維和生動活潑的特點構成矛盾. 為了體現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強化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認知和理解,應使學生思維與能力有機結合起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實踐,激發興趣,使他們躍躍欲試.
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學生通過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等方法進行操作,主動探索、觀察、討論、發現、交流,大膽推導概括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當學生通過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后,問:大家認真觀察,割補后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有哪些聯系?根據上面的發現,你能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學生通過操作后,已經明確了兩個圖形間的內在聯系,建立了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空間形式,這樣他們要說的話就很多,就有參與的興趣,完全有可能進行加工、整理,進而推導出公式,課堂教學也更加有效.
4. 精心設計練習,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課堂練習既是鞏固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檢驗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就數學課堂教學而言,及時的課堂練習是十分必要的. 但課堂練習不是越多越好,關鍵是要“適當”. 怎樣才算是“適當”呢?從提高效率的角度來講,就是要力求“精而少”. 實踐證明,過多的練習,特別是大量機械性的練習是不科學的,它不僅不能引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鞏固學習效果,而且適得其反.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依據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選編練習題,并有計劃地讓學生練習,練在點子上,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如在教學“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后,可設計這樣的練習:
(1)下列各算式,除數變成整數后,被除數應是多少?
2.688 ÷ 0.56 = () ÷ 56
10 ÷ 0.004 = () ÷ 4
6.21 ÷ 0.03 = () ÷ 3
25.6 ÷ 0.032 = () ÷ 32
(2)在沒有點上小數點的得數上點上小數點,使商正確.
6.825 ÷ 0.91 = 75
25.84 ÷ 1.7 = 152
35.56 ÷ 12.7 = 28
這樣,學生就不必在已學過的非常繁瑣的計算多位數除法上費工夫了,這樣就會學得輕松愉快,又能當堂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理解.
總之,教師要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出發,挖掘教材、生活中的資源,把數學本身的魅力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動手動腦,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學習效率自然就會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