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紅
特級教師詹明道在《走向數學生態課堂》中說道:“數學生態課堂是以生命教育與教育生態觀為基礎,以實現生命發展為價值追求,讓師生在本真、自然、和諧的環境里富有個性地、自主地實現課程、師生、知識、社會多元多向多層次的互動,不斷地開發潛能,開啟智慧,創造自我,改善和發展生命,取得數學素養和生命質量整體提升的課堂. ”可見,走向生態課堂需要我們構建本真自然的生態環境,需要我們引領學生在活動中實現生命的靈動,需要我們通過師生課堂的智慧對話、精神召喚和生命會晤, 真正實現師生生命的共同發展,真正促進師生全面、和諧、整體提升.
一、優化自主學習的“軟環境”,凸顯數學課堂的“生本性”
以學生為本,就是要真正落實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要把學生學習的外部壓力和內部壓力、人的意識和機體活動、情感與認識活動、社會規范的要求和學生的天性統一起來,創設一個讓學生自由開放地合作與探究學習的課堂環境.
在“表面積的變化”一課中,我安排了兩個層面的探究活動,讓學生去體驗變化的規律. 一是探尋正方體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先讓學生觀察27個小方塊拼合成一個魔方的動態過程,看到體積沒有變,表面積變了,因為有的面重疊在一起. 接著引導學生碰到難題時可以從簡單的情形開始考慮,一起研究了將2個、3個、4個、n個相同正方體拼成一排,拼成一個長方體后表面積的變化規律. 然后回過去研究魔方表面積的變化情況,并進行了適度的拓展,提升了變化規律. 二是讓學生自己操作探索,體驗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規律. 先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磁帶拼成大長方體,得到三種拼法,比較得出拼合面越大,表面積越小,越省包裝紙. 再小組合作,討論研究10盒磁帶怎樣包裝更節省紙張. 通過這樣一系列動手操作、觀察討論、直觀思考、合作交流等探究活動,使學生清楚地認識了物體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規律,提高了空間觀念的積累水平,完成了數學知識的有效建構.
二、創設自由對話的“心理場”,凸顯數學課堂的“生動性”
在生態的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應彼此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共同創設自由對話的“心理場”,讓學生的一切表現因精彩而使課堂變得生動.
教學“一位數除三、四位數(商是二、三位數)的筆算”時,如果按照常規的方法教學,就題論題,學生也能掌握除法的筆算法則,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很難調動起來. 于是,我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提出了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一位數除三位數,商都是三位數,對嗎?”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學習的需求. 學生們各抒己見,并舉出了一些例子進行驗證. 在此基礎上,“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會是四位數嗎?”“除法只能使商越變越小嗎?”“如果一位數除四位數,商會是三位數嗎?”……學生的問題接二連三,但我都沒有急于告訴學生答案,而是給了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討論,去爭辯,只是在適當的時候,我稍加點撥指導. 這樣一來,師生共同創設了自由對話的“心理場”,學生思維的火花在課堂上盡情綻放.
三、搭建感悟成長的“大平臺”,凸顯數學課堂的“生長性”
生態課堂追求“雙贏”,即師生相互促進,教學相長. 和學生一起成長是生態課堂背景下教師的一種道德追求與價值取向. 因此,每一節課都是研究對象,都是科研資源,都可以成為教師鍛煉自己組織管理、協調課堂能力的機會.
在六年級“可能性”的復習課上,當討論的話題由“甲、乙兩人玩套圈游戲,下面的哪些方法是公平的”拓展到“如果是三個人,用什么方法可以公平地決定誰先套”時,學生自然想到了常用的抽簽方法,可有一位學生卻令人意外地提出了質疑:“老師,我覺得這是不公平的. 當第一個人抽時,他贏的可能性是1/3;可當第二個人抽時,只有兩張紙條了,他贏的可能性就是1/2了;最后一個人就沒得選擇了. ”他頭頭是道地表述竟讓我一時也犯起了迷糊. 帶著遺憾,我一下課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最后終于確定了“公平”這一答案,也有了充分的理由. 我由衷地感嘆,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靠自己的教學機智,更重要的應給予學生一定的空間,他們的靈機一動、“節外生枝”、別出心裁往往可以獲得課堂效益與師生生命的整體提升.
總之,生態課堂的形成就像是鏈,鏈是一個個環做成的,最終表現出來的是環環相扣,生命不止的循環. 在這個循環系統中,師生共同獲得的是歡樂、收獲、信心,是生命的自由成長. 只要我們在教學中正確把握好教師、學生、環境三者之間的關系,使新的理念化為教學觀念,并成為我們自覺的教學行為,那么,我們的數學課堂一定是生態的、美麗的.
(本文系全國“十一五”教科規劃課題“新課程背景下生態課堂案例研究”子課題“新課程背景下和諧課堂的案例研究”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