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迪敏等
[摘要]目的:評價不同方式聯合窄波UVB照射對于自體黑素細胞培養移植治療白癜風療效的影響。方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穩定期白癜風患者隨機分為四組,A組:移植前進行窄波UVB照射20次;B組:移植后予窄波UVB照射30次;C組:移植前予窄波UVB照射20次,移植后再予窄波UVB照射30次;D組:僅進行自體黑素細胞移植,未照射窄波UVB。治療后至少隨訪6個月觀察復色效果。結果:共治療221例白癜風患者,移植前后均照光組48例,有81.3%的患者獲得90%~100%的復色,獲得50%以上復色率的患者達93.8%;移植前照光組54例患者的痊愈率為68.5%,有效率為92.6%;移植后照光組63例患者的痊愈率為61.9%,有效率為88.9%;僅移植未照光組56例,僅有44.6%的患者獲得90~100%的復色,獲得50%以上復色率的患者為73.2%。四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均有統計學差異。結論:體外培養的自體黑素細胞移植治療穩定期白癜風療效肯定,用少量供皮區即可治療大面積皮損,聯合窄波UVB治療可顯著提高療效,其中移植前后均進行窄波UVB照射者效果最佳。
[關鍵詞]白癜風;黑素細胞;移植;窄波UVB
[中圖分類號]R758.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8-1360-03
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色素脫失性疾病,病因復雜,治療困難。對于活動期的白癜風,可選擇藥物治療包括外用和口服皮質激素,免疫調制劑,維生素D衍生物,系統或局部的光化學療法,窄波UVB及308nm準分子激光[1]。而穩定期白癜風對于傳統方法治療大多無效,可考慮采用外科手段治療。自體黑素細胞培養移植是治療穩定期白癜風的一種有效方法,通過體外培養擴增黑素細胞數量可用于較大面積皮損的治療,近年來國內外已有大量文獻報道[2-5]。聯合窄波紫外線照射能通過促進黑素細胞增殖和遷移而促進移植區域復色[1],筆者在以往的研究中發現自體黑素細胞培養移植聯合窄波UVB照射能明顯提高移植療效[6]。為了比較不同方式聯合窄波UVB照射對于自體黑素細胞培養移植療效的影響,筆者進行了一項大樣本隨機對照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病例:病例入選標準:均符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制定的白癜風診斷標準[7],病期參照VIDA評分標準[8],均為穩定期患者,病情穩定時間均6個月以上,對常規的局部和系統治療無反應,無瘢痕體質以及無嚴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均無紫外線照射的禁忌證。將患者隨機分為四組,A組:窄波UVB照射20次后進行自體黑素細胞移植;B組:自體黑素細胞移植后予窄波UVB照射30次;C組:移植前予窄波UVB照射20次,移植后再予窄波UVB照射30次;D組:僅進行自體黑素細胞移植,未照射窄波UVB。共治療221例白癜風患者,其中男性104例,女性117例,年齡5~55歲(平均年齡23.1±10.5歲);平均病程3.9年;節段型40例,尋常型181例。其中A組54例,B組63例,C組48例,D組56例。所有患者均經知情同意,試驗方案經本院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
1.2 試劑和儀器:F12基礎培養基、胎牛血清、谷氨酰胺、慶大霉素、0.25%胰酶、0.02%EDTA、0.05%胰酶-EDTA、D-Hank′s液、基因素均購自美國Gibco公司,霍亂毒素(CT)、異丁基甲基黃嘌呤(IBMX)、二甲基亞砜(DMSO)、L-多巴、內皮素-1(ET-1)、黑色素均購自美國Sigma公司,人重組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bFGF)購自英國Pepro-Tech公司。倒置顯微鏡和立體顯微鏡為日本Olympus產品,超脈沖二氧化碳激光機為美國科醫人公司產品,分光光度計為美國BIO-RAD公司產品。
1.3方法
1.3.1窄波UVB治療:起始劑量為0.4J/cm2,每周2次,每次照射劑量根據患者的反應和耐受能力遞增20%,但不超過3J/cm2。B組和C組患者在移植后2周開始照射窄波UVB。
1.3.2自體黑素細胞培養和移植
1.3.2.1 取皮:使用表皮分離吸皰儀在白癜風患者腹部正常皮膚處吸皰4個(負壓40kPa,時間60~90min),用虹膜剪沿水皰壁邊緣剪下皰壁,置于Hanks'液中立即送入細胞實驗室分離細胞。
1.3.2.2 黑素細胞培養:按文獻所述方法進行黑素細胞的分離和培養[2]。
1.3.2.3 黑素細胞移植:將復方利多卡因軟膏涂于移植區皮膚表面作局部麻醉,用超脈沖二氧化碳激光(能量225mJ/s)去除表皮層。將黑素細胞懸液均勻地接種在去除表皮層的移植區,無菌凡士林紗布覆蓋,外敷含F12培養液的濕紗布,包扎固定。囑咐患者平臥休息1h,7~10天后去除紗布。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各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 移植1個月后80%皮損有明顯的色素產生,只有20%皮損2個月后才產生色素。聯合窄波UVB治療的患者出現色素時間早于未照射窄波UVB者。5%的患者治療區域起初有輕微的色素過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變淡,6個月后移植部位的色素與正常皮膚無明顯差別。5例患者在窄波UVB照射后出現皮膚灼熱感,15例患者出現皮膚干燥、瘙癢,12例患者出現紅斑。所有病例均跟蹤觀察療效至少6個月,最長者隨訪24個月,未見瘢痕及其他不良反應,產生的色素無脫失。
3討論
3.1 對于傳統治療抵抗的穩定期白癜風,使用培養的自體黑素細胞移植是一種較好的選擇。移植的純黑素細胞能為白癜風區域提供新的黑素細胞來源,通過增殖擴散,使白斑區復色。自體黑素細胞的體外培養能顯著增加黑素細胞的數量,從而用少量供皮區即可治療大面積的皮損,而且白斑區復色均勻,與周圍正常皮膚的色差小,避免了表皮移植后出現的“鵝卵石”樣表現。
窄波紫外線治療白癜風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復色往往從毛囊開始,毛囊外毛根鞘存在的多巴染色陰性,無黑色素的黑素細胞被激活后出現增殖,產生黑素并移行到色素脫失部位致色素恢復[9]。因此單純的窄波UVB治療引起的復色模式為毛囊周圍型,而筆者所有患者均呈現彌散型復色,說明窄波UVB直接刺激了移植而來的黑素細胞增殖和遷移。
筆者的研究發現無論移植前照光、移植后照光還是移植前后均照光,三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均顯著高于未照光組,其中又以移植前后均照光組療效最佳,移植前照光組次之。黑素細胞的有絲分裂、黑素合成和細胞遷移被證實由各種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誘導,包括白介素-1(IL-1),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白三烯C4。IL-1α能刺激內皮素-1(ET-1)的合成,ET-1是一種能促進有絲分裂和黑素合成的血管收縮肽。Imokawa等發現窄波UVB照射后人角質形成細胞中ET-1,IL-1α及酪氨酸酶的表達均增加[10]。Wu等研究也證實NB-UVB能刺激角質形成細胞釋放bFGF和ET-1顯著增加,從而引起黑素細胞增殖。此外,窄波UVB能誘導T細胞凋亡[11],而T細胞被認為可能參與白癜風的發病機制。因此,筆者認為移植前照射窄波UVB能通過影響各種細胞因子和炎癥介質及誘導T細胞凋亡為移植營造一個有利于黑素細胞生長的微環境,移植后照射窄波UVB能促進黑素細胞的增殖和遷移,并通過免疫抑制作用保護增殖和移行的黑素細胞。
聯合窄波UVB照射能顯著提高自體黑素細胞培養移植治療白癜風的療效,對于有條件者,在移植前后均應進行窄波UVB照射,以最大限度提高移植療效。至于移植前后的最佳照光次數還有待于筆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Pianigiani E,Risulo M,Andreassi A,et al.Autologous epidermal cultures and narrow-band ultraviolet B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vitiligo[J]. Dermatol Surg,2005,31(2):155-159.
[2]Chen YF,Yang PY,Hu DN,et al.Treatment of vitiligo by transplantation of cultured pure melanocyte suspension: analysis of 120 cases[J].J Am Acad Dermatol,2004,51(1):68-74.
[3]Pandya V,Parmar KS,Shah BJ,et al.A study of autologous melanocyte transfer in treatment of stable vitiligo[J].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2005,71(6):393-397.
[4]Czajkowski R,Placek W,Drewa T,et al.Autologous cultured melanocytes in vitiligo treatment[J]. Dermatol Surg,2007,33(9):1027-1036.
[5]朱美財,王雅靜,占志,等.自體黑素細胞體外培養移植治療白癜風[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7,40(4): 220-212.
[6]徐偉愛,吳辛剛,洪為松,等.自體培養黑素細胞移植聯合窄譜中波紫外線治療白癜風療效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10(3):162-164.
[7]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白癜風臨床分型及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 [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7):440.
[8]Njoo MD,Das PK,Bos JD,et al.Association of the Kobner phenomenon with disease activity and therapeutic responsiveness in vitiligo vulgaris[J].Arch Dermatol,1999,135(4):407-413.
[9]Parsad D,Pandhi R,Dogra S,et al.Clinical study of repigmentation patterns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 modalitie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speed and stability of repigmentation in 352 vitiliginous patches[J].J Am Acad Dermatol,2004,50:63-67.
[10]Imokawa G,Miyagishi M,Yada Y.Endothelin-1 as a new melanogen:coordinated expression of its gene and the tyrosinase gene in UVB-exposed human epidermis[J].J Invest Dermatol,1995,105:32-37.
[11]Ozawa M,Ferenczi K,Kikuchi T,et al.312-nanometer ultraviolet B light (narrow-band UVB) induces apoptosis of T cells within psoriatic lesions[J].J Exp Med,1999,189:711-718.
[收稿日期]2012-05-16
編輯/張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