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陶
人生如路,得從最荒涼的旅途中走出最繁華的風景來。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活出一番精彩,而不是單純地活著。人是這樣,企業也是如此。
這最初只是兩本書的名字,一本是余華的《活著》,一本是稻盛和夫的《活法》。當這兩本書并排放在一起,卻引發了我們的思考:在一個商業的時代里,一個人應該如何活著,一個企業應該有怎樣的活法。
富貴是地主家的少爺,因為嗜賭成性,輸掉了所有家業。在被國民黨抓去做壯丁后,又被解放軍俘虜……一生經歷妻離子散,乃至后來的喪妻、失女。余華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人對自身命運的無法掌控,在那樣一個時代里,活著也許只是為了活著本身。
誠然,活著是一個很大的人生命題,因為對活著的意義的探討貫穿于人類文明的始終。為什么而活,活著的意義在哪里?這樣的終極拷問始終折磨著哲學家的神經。在不同的時代,這樣的命題對于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答案。余華的《活著》讀起來不免讓人感到沉重,但它卻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
稻盛和夫的《活法》曾被譽為“日本21世紀勵志第一書”,他將企業的活法轉引到人的層面,通過探討人最基本的倫理觀和道德觀,闡述普通人的“為人之道”和企業的發展之道。他認為,一個企業生產出的產品質量低,是因為這個企業的人沒有親近產品,沒有在悉心地照料產品中聽見“產品的私語”?!痘钪泛汀痘罘ā匪贫荚谔接懸粋€共同的命題,那就是人生的真理和活著的意義。
在稻盛和夫看來,人生和企業經營是相通的,成功離不開理念、能力和執著心。成功=人格·理念(-100~+100)×能力(0~100)×努力(0~100),這是“稻盛成功方程式”,也是稻盛哲學的核心。我國已故文化大師季羨林先生曾如此贊譽稻盛和夫:“根據我七八十年來的觀察,既是企業家又是哲學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簡直如鳳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p>
在富貴生活的那個時代,他活著的姿態并不是一種消極,在太多人生不可選擇的境遇面前,時代的挾裹和對命運施予的忍受本身就是一種活法。“人生如路,得從最荒涼的旅途中走出最繁華的風景來?!泵總€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活出一番精彩,而不是單純地活著。所以怎樣活,成為活著之外的一種選擇。
對于現代人而言,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似乎更反襯了這個時代精神的貧乏。人們缺失理想,找尋不到奮斗的緣由;人們缺失責任,忘記了自己還是一個社會人。如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所言,“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我們忘記了為什么而出發?!痹谶@樣一個時代里,人們似乎不再熱衷于讀詩,不再寄希望于“知識改變命運”,人們開始熱衷于奢侈品,講究拼爹。
“那時我們有夢,關于文學,關于愛情,關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痹娙吮睄u的《波蘭來客》似乎也可以用來說明,在這樣一個物質的時代,人們理想的缺失。
如果說活著是一種最基本的需求,而選擇怎樣的活法顯然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需求。在一個幸福也可以通過各種指標衡量的商業社會里,當世人在宏大的轉型社會中,盲目地追趕潮流,崇尚于物質的榮耀,陷入名與利的漩渦,就容易拿捏不準對幸福的判定。
當一個人選擇有理想、有責任地活著,他的活法才會顯得有質量、有價值、有尊嚴。當活著不再是余華書中那個時代人們的忍受和責任,選擇有質量、有價值、有尊嚴地活著,不僅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似乎也應成為世人的一種崇高的活法。
人是這樣,企業也是如此。人是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的競爭。一個企業家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時候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企業的未來,所以在稻盛和夫的選拔標準里,德要高于才,人格第一,勇氣第二,能力第三。
商業社會存在復雜的商業邏輯,但只有撇開紛繁復雜的經濟表象,探求企業的本質,才能找尋到企業長久的生存之道。企業追逐利益本無可厚非,但又有多少企業家的商業邏輯和稻盛和夫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