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平 查日煌 張頻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以粉刺、炎性丘疹、膿皰、結節和囊腫為特征。粉刺為針尖至米粒大小的無炎癥性丘疹,好發于面部及胸背部,分為黑頭粉刺(開放性粉刺)和白頭粉刺(閉鎖性粉刺),內充滿脂質樣物,可單獨存在,或與炎性痤瘡的丘疹、膿皰、囊腫并存[1]。臨床上有不少痤瘡患者皮損以粉刺為主(稱之為輕度痤瘡),皮損雖輕,但病程長、數量多,對患者容貌有較大影響,按肺經風熱治療效果常不理想。2010年6月~2011年12月,筆者以風痰論治,采用祛風化痰的方法治療輕度痤瘡患者41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41例輕度痤瘡患者均來自門診,其中男13例,女28例,年齡16~38歲,平均(26.85±5.74)歲,病程1~54月,平均(17.02±11.99)月。41例患者中,有7例為初診,34例曾在多家醫院和美容機構就診過,曾使用過玫蘆消痤膏、克痤隱酮凝膠、他扎羅汀凝膠等外用藥物,20例服用過疏風清熱、利濕解毒類中藥,28例服用過丹參酮膠囊,3例服用過異維A酸,25例接受過粉刺針治療。
1.2 診斷標準:參照《現代實用皮膚病學》[1]和《中醫外科學》[2]:針尖大小丘疹,可擠出白色碎米樣粉汁,好發于面頰、額部、頦部和鼻頰溝等多脂區,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白頭粉刺為皮色丘疹,不易擠出脂栓;黑頭粉刺頂部呈黑色,擠壓后可見頂部黑色而體部黃白色脂栓排出。
1.3 納入標準:符合粉刺的診斷;治療前1月停用所有治療粉刺的中西藥物,包括外用藥及粉刺針治療。
1.4 排除標準:兼有炎性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等皮損者;兼有面部濕疹、脂溢性皮炎及其他面部皮炎者;妊娠哺乳期婦女、合并有心肝腎及造血系統疾病者;未按要求服藥及中途退出者。
1.5 臨床特點:所有病例皮損均分布在顏面部,少數泛發至胸、背部。皮損為1~3mm皮色或白色丘疹,質軟或中等,突出或略高出皮膚,無觸痛,間有少許黑頭粉刺,數十至數百個不等;舌象:以舌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為主,少數舌紅苔薄黃,部分舌體胖大邊有齒痕;脈象:脈弦或弦滑,個別滑數;伴隨癥狀:少數患者伴慢性咽炎,咽喉痰粘難咯,腹脹納差、大便稀。
2方法
2.1分組說明:由于所納入患者大多接受過多種中西藥物治療且效果不明顯,均要求單純中藥治療,故采用自身前后對照法進行觀察。
2.2治療方法:基本方:茯苓15g,膽南星5g,羌活10g,制白附子3g,防風10g,白芷10g,僵蠶10g,昆布10g,海藻10g,夏枯草15g,連翹15g,陳皮6g。濕偏重者:皮損質軟,頭面部皮膚油脂分泌旺盛,苔膩或厚濁,脈滑或弦滑,基本方加澤瀉15g,薏苡仁30g,厚樸10g;偏熱者:皮損瘙癢明顯,口渴欲飲,舌紅苔薄黃,脈滑數,基本方加黃芩1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脾虛者:形體較胖,易感冒,舌淡,舌體胖有齒痕,脈偏弱,或伴腹脹納差,大便稀,基本方加黃芪15g,黨參10g,白術10g;沖任不調者:經前加重,經后減輕,基本方加柴胡15g,郁金10g,當歸10g。煎服,1日1劑,分2次口服,忌辛辣、牛羊肉、海鮮及飲酒。1周復診1次,治療4周后進行臨床評價,如不到4周痊愈者則在痊愈時評價。
2.3 臨床評價指標及評分標準:采用計數法統計治療前和治療4周后粉刺的數量,并觀察治療過程中的不良反應。評分標準[3]:0分:無;1分:少于25 個;2分:25~50個;3分:51~75個;4分:76~100個;5分:>100個。
2.4 療效評判標準[4]: 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痊愈:皮損消退,療效指數≥90%;顯效:皮損大部分消退,90%>療效指數≥60%;有效:皮損部分消退,60%>療效指數≥21%;無效:皮損消退不明顯,或有新皮損出現,療效指數<21%。總有效率以痊愈+顯效計。
2.5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統計方法采用t檢驗。
3結果
3.1治療結果:41例患者治療前積分為3.76±1.02,治療4周后積分為1.27±1.24,差值為2.49±1.27,t=12.56,P<0.01,提示治療后積分明顯下降。4周后痊愈12例,顯效16例,有效10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68.3%。
3.2 不良反應:所有病例在治療過程中均無較重的不良反應,有3例患者在治療初期出現上腹部不適、惡心,囑服藥時兌入適量蜂蜜,于餐后0.5~1h服藥,不適癥狀很快消失。
4討論
以粉刺為主的痤瘡在臨床上相對較少,但病程長,頑固難愈,有的表現為深在性丘疹。一般無明顯不適,但有的患者存在程度不同的瘙癢。西醫常規治療為外用維A酸類制劑及局部用粉刺針挑破或二氧化碳激光穿孔后擠出內容物,前者效果不明顯,后者患者的依從性較差且復發率很高。中醫通常采用宣肺清熱的治法,但療效較差。
中醫對該類痤瘡的認識最早見于《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勞汗當風,寒薄為皶,郁乃痤” 。“汗出見濕,乃生痤疿”。張介賓注曰:“形勞汗出,坐臥當風,寒氣薄之,液凝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形小節,是名曰痤。”王冰注曰:“時月寒涼,形勞汗發,凄風外薄,膚腠居寒,脂液遂凝,蓄于玄府,依空滲涸,皶刺長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針。久者上黑,長一分,余色白英而瘦(疑為痤)于玄府中,俗曰粉刺。”隋代《諸病源候論·面皰候》“面皰者,謂面上有風熱之氣生皰,頭如米粒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諸病源候論·嗣面候》云“嗣面者,云面皮上有滓,如米粒者也,此由膚腠受于風邪,搏于津液,津液之氣因虛作之也。”以上文獻對以粉刺為主的痤瘡皮損特點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指出該病的發生與風邪密切相關,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風濕入侵肌表,脂液凝聚。
我們在臨床中注意到,此類痤瘡的發生具有風邪的某些特點,即發病迅速而突然,往往幾天之內患處就出現大量皮疹,病變部位集中在人體的上部,如面部及胸背上部,有些患者還有不同程度的瘙癢;粉刺外觀呈黃白色或膚色,不紅不熱不痛,內充滿白色乳酪樣物,屬于中醫“痰”的范疇。因此,此類痤瘡的病機可以從風痰角度加以概括,風痰的形成一是由于風邪外襲肌表,致營衛失調,經氣不利,津液輸布失常而凝結為痰,導致風痰互結于肌膚[5];二是因為先天不足,脾虛濕盛。過食肥甘辛辣之品,損傷脾胃,水濕運化失常,聚濕生痰。學習工作壓力過大,焦慮緊張,思慮傷脾,脾虛生痰。運動量小,氣血運行不暢,脾胃功能減弱,痰濁內生。在以上伏痰的基礎上復感外風,形成風痰相夾,凝結腠理。治療上我們以風痰論治,采取祛風化痰的方法,以玉真散、二陳湯化裁組成基本方。方中制白附子、膽南星、僵蠶祛風化痰散結,防風、羌活、白芷祛風勝濕,茯苓健脾滲濕,陳皮燥濕化痰,海藻、昆布消痰軟堅,連翹、夏枯草清熱散結。白附子和膽南星為治療風痰的要藥,雖有一定毒性,但經過加工炮制,小劑量應用,未發現毒副作用。全方清散共用,寒溫并存,通過適當加減,對輕度痤瘡的治療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療效,我們對部分治愈病例進行了1個月的隨訪,未見復發。
[參考文獻]
[1]李伯塤.現代實用皮膚病學[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7:680.
[2]陳紅風.中醫外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5:370.
[3]中華醫學美學與美容學分會皮膚美容學組.尋常痤瘡分級和療效標準初步制[J].中華醫學美容雜志,1998,3(4):41.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92.
[5]周唯.論風痰[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3(5):192.
[收稿日期]2012-04-09[修回日期]2012-06-15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