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醒 谷建梅 楊學瑞 苑光軍
黃褐斑是一種多發生于面部的色素增加性皮膚病,俗稱肝斑、妊娠斑,臨床表現為呈對稱性淡褐色或深褐色斑,形狀及大小不一,女性多見,本病的發生原因和機理復雜,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與體內氧化抗氧化平衡失調有關。另外,內分泌功能紊亂、皮損區微生態失衡、微量元素含量異常、血液流變學的改變、遺傳因素、日光照射等均會誘發黃褐斑的發生。在治療上,目前尚無滿意的方法。2010年1月~2011年5月,筆者采用活血疏肝法治療肝郁血瘀型黃褐斑患者,并檢測了治療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指標的變化,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30例肝郁血瘀型黃褐斑患者均來自門診,設為治療組,臨床癥狀黃褐斑均呈褐色略青,輪廓易辨,對稱分布于眼周、顏面,并伴有脅肋脹痛或刺痛,情志抑郁,女子月經不調或痛經,經血帶有血塊,舌質暗,脈弦或細澀。排除高血脂、冠心病、肝、腎等系統疾病,就診前1個月未服過抗氧化劑藥物;對照組30例來自學生自愿者,均無黃褐斑皮損及遺傳免疫性疾病。
1.2 治療方法:治療組給予活血疏肝湯加減,其基礎方為:柴胡、白芍、白術、茯苓、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熟地、赤芍、丹參、甘草。在此基礎上可根據病情加入引藥入面部的白芷、白僵蠶、白附子,熱盛加入丹皮、梔子等,腎虛、精血不足,加女貞子、菟絲子、何首烏等,濕盛加薏苡仁、荷葉等,瘀血嚴重可酌加大黃、土鱉蟲。每日1劑,早晚分服,8周1個療程,連用2個療程。分別記錄所有患者臨床指標。
1.3 療效判定和標準:依照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制定的《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及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進行評分:基本治愈: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大于90%,顏色基本消失,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0.8;顯效: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大于60%,顏色明顯變淡,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0.5;好轉: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大于30%,顏色變淡,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0.3;無效:肉眼視色斑面積消退小于30%,顏色變化不明顯,評分法計算治療后下降指數<0.3。有效率以基本治愈加顯效加好轉計。
2 結果
治療組30例,服藥2個療程后,基本治愈9例,顯效12例,好轉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0%。患者血清SOD水平測定(單位:Uml)治療組平均值為77.18±12.54,與正常對照組103.04±9.80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750,P<0.05)。治療組經中藥治療后,平均值為102.69±9.10,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6.78,P<0.05);患者血清MDA水平測定(單位:Nmol/ml)治療組平均值為5.88±0.58與正常對照組3.90±0.49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375,P<0.05)。經中藥治療后,治療組平均值為3.59±0.62,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7.164,P<0.05)。
3討論
《靈樞·經脈篇》曰:“血不流則毛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普濟方》云:“面塵脫色,是主肝”,《醫宗金鑒》云:“黧黑如塵久始暗,源于憂思惱怒成”。以上文獻說明黃褐斑雖發于外,其根本卻源于內,肝郁血瘀為其主要病機。魏千程總結了黃褐斑以肝郁氣滯、脾虛濕盛、肝腎陰虛、氣滯血瘀四型為主,而氣滯血瘀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1]。彭曉潔[2]統計用以治療黃褐斑的374首處方中,肝郁氣滯血瘀型黃褐斑類的處方比例最大,使用頻率較高的藥對中包含的藥物有:當歸、白芍、柴胡、茯苓、赤芍、川芎、丹參、紅花、甘草等。本方以柴胡、白芍、白術、茯苓疏肝健脾,扶土抑木;桃仁、紅花、丹參、赤芍活血化瘀,消散瘀斑;當歸、熟地補血活血、益精填髓,全方起到了疏肝活血、養血健脾的作用,臨床用藥證明能明顯改善黃褐斑癥狀,實驗表明有明顯的抗氧化作用,能降低血清MDA水平,提高血清SOD活性,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可靠的客觀依據。
[參考文獻]
[1]魏千程,祈元剛,燕忠生,等,中醫藥治療黃褐斑的研究進展[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10):1655-1658.
[2]彭曉潔,梁培干,曾峰,等,中醫治療黃褐斑內服方劑藥對配伍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1,20(2):307-309.
[收稿日期]2012-05-28[修回日期]2012-07-04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