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題目這幾個字驀然想起一段舊事,一次信手擬了個標題——“憤怒的香蕉”,一位女上司執意要改成“憤怒的蕉農”,她還兇巴巴地質問,“你們家香蕉會生氣嗎”?我說你干脆連杜甫的《春望》一起改了吧,把“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改成:感時“花農”濺淚,恨別“鳥人”驚心。
女人總有點拎不清,隔三差五就要在不咸不淡的日子中生出些漣漪。老婆又在念叨租地種菜的事。前兩年她租了一分地,種了十幾樣菜、周遭再種一圈玉米。這回是兒子同學的幾位家長合伙在郊區包地,老婆又眼熱了,領著兒子、丈母娘去給人家出了幾次義工,巴望著誰家不玩了撤下來,好頂上去。我默默禱告那幾家人千萬扛住嘍,否則,咱這把年紀又得淪入“苦活全干、剩菜全吃”的境地。真叫人納了悶兒了,這年頭,春種秋收的活計怎么能叫那么多城里人心癢難熬,生出那么多的憧憬和向往?瀏覽一下本期“話題”和“人物”欄目吧,一個個在城里混得挺不錯的碩士、博士、基金經理,放下手頭收入不菲的營生,紛紛遁入農門,他們在追尋什么?
至今懷念在回龍觀居住的日子,只是因為回龍觀網。這家社區居民自己經營的網站,甚至讓我體味到了傳媒業未來存在的形態。老百姓自主營造一個公眾輿論的平臺,能把自己的日子打理得挺滋潤、挺安生、挺體面、挺精彩。通過這個網站,可以組織社區運動會,小區間的足球比賽;發起植樹自駕游,申報名目繁多的團購——從生日宴到柴雞蛋;無論是選幼兒園還是找一家餐館聚餐,都可以查詢到網民用親身體驗寫下的評論和留言;居民在網上互通有無——從尿不濕到二手車,還可以預約鄰居大媽的私房菜。最近在回龍觀網上看到的新動向是,那些喜歡自稱“八婆”的年輕媽媽們,有的加入“小毛驢市民農園”,投身社區支持農業(CSA),有的辭職開起了有機蔬菜店面。
再看看那些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和大機構吧。網易的丁磊開始養豬,匯源的朱新禮變身菜農,聯想控股集團專門成立了農業投資事業部。這兩年股市大幅走弱,農業類股票卻異常堅挺, A股市場的農業板塊大幅上漲。在這波熱浪中,大小資金紛紛擠進特色農產品領域。美國私募股權基金巨頭黑石集團為山東壽光砸下6億美元。凱雷投資集團先以1.9億美元下注中漁集團,又以1.75億美元購入飼料生產商卜峰國際的股權。去年底,劉永好對《新世紀》記者稱,新希望產業基金二期募集時,“我們沒有做宣傳,但那天包括德意志銀行、摩根斯坦利、高盛、瑞銀等在內的各大國際投行都來了”。新希望副總裁王航形容當前的融資形勢是——“資本正在以氣宇軒昂的姿態進入農業領域”。
本期“關注”欄目報道——《金福藝農 托出一個番茄聯合國》又是一個投資農業的成功例證。值得稱道的是,金福藝農通過一個小小的西紅柿,能給我們帶來那么多快樂和欣喜,在這個番茄大觀園里,休閑農業已經幻化成一種農事嘉年華或者迪斯尼。
鄉下人帶著老婆孩子,揣著夢想往城里跑;城里人帶著資本、技術和想法到農村去,這種雙向流動,將給中國農業帶來多少變數還說不清,能看明白的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農業,只能在城鄉互動中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