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青海省農牧廳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步伐,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截至2011年底全省農產品批發市場、集市數已達397家,年交易額達128億元。批發市場達到99家,年交易量達到165萬噸,交易額達60億元。有12家農產品批發市場和1家農資批發市場被農業部認定為定點批發市場。
市場建設投資加大,走出去“步伐”加快
2011年,青海省農牧廳積極爭取省財政資金500萬元在上海西郊國際農產品展示直銷中心設立了383平方米用于展示和直銷青海特色名優農畜產品為主的青海館,相繼成功舉辦了青海館開館儀式新聞發布會、藏牦牛肉美食周、青海館開館儀式等一系列活動,吸引了上海及華東地區農產品流通企業的廣泛關注,為青海省特色農產品拓寬銷售渠道,開拓華東市場打開了局面。市場類型由綜合性向專業性方向發展,截至2011年,全省農業部定點市場中有原糧專業市場2家(青海省西寧市仁杰糧油批發市場、青海海東誠信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絨毛交易市場1家(青海雪舟三絨畜產品批發市場);畜產品交易市場2家(樂家灣畜產品批發市場、青海裕泰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業生產資料批發市場1家,其余6家是以肉類、蔬菜、瓜果等為主的綜合農副產品批發市場。
市場配套冷鏈體系建設取得實效
2011年初邀請農業部規劃設計院專家到青海省海東地區、西寧市、海南州、黃南州等地進行集中調研并編制了《青海省農畜產品產地冷鏈體系建設指導意見》,為全省今后發展農產品市場配套冷鏈體系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繼續投入省級支農資金1000萬元用于蔬菜保鮮庫建設。實施了青藏高原樂都農產品物流園冷鏈1萬噸果蔬保鮮庫、互助縣農業示范園1000噸蔬菜保鮮庫、西寧臨峰2050噸保鮮冷藏庫項目建設,同時加大了大通國良蔬菜合作社、大通海發批發市場保鮮庫配套設施建設。目前全省的蔬菜保鮮庫達到19座,總庫容10.36萬噸,項目累計投入資金1.2億元。目前建成并投入運行的10座保鮮庫,庫容2.94萬噸。累計儲藏蔬菜7萬噸左右,向市場投放各類新鮮蔬菜5萬噸。從運行方式看,保鮮庫通過打冷外運蔬菜,秋季儲藏蔬菜等形式,解決了青海省部分蔬菜外運和蔬菜均衡上市等問題,在保障市場供給,平抑農場品市場物價,增加農民收益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農產品營銷促銷成果顯著
2011年7月份,青海省農牧廳積極組織全省各市場、蔬菜保鮮庫、專業合作社負責人20余人到甘肅蘭州參加了農業部、甘肅省政府舉辦的甘肅高原夏菜產銷銜接會,通過參觀考察蔬菜保鮮庫,產銷對接、舉辦培訓班等,為青海省蔬菜生產和外銷起到了積極地推動作用。為推動“農超對接”、“農企對接”、“農市對接”和“農校對接”,利用第九屆農交會參展層次高,采購商云集的機會,在青海綜合展廳成功舉辦了青海馬鈴薯成都推介會。
農產品品牌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截至2011年底,青海省互助青稞酒、雪舟三絨、金砢藏藥等8件農產品獲得中國馳名商標;“天露”牛奶、“西北驕”牦牛肉干、“華寶”蜂產品、“一片綠”蜂蜜等22件農產品獲得青海省著名商標;樂都紫皮大蒜、河南蘇呼歐拉羊、天峻牦牛、柴達木枸杞等8件農產品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青海源興工貿有限公司 “趙”牌青海蠶豆在日本成功注冊商標,實現青海農產品商標注冊國際化。
2012年的市場建設
2012年,青海省農牧廳將加快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架構。在區域布局上,根據青海省現有市場發展規模、區域位置、市場定位和城市交通運能條件,著力推進重點扶持的市場及項目建設,重點培育或新建一批區域性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快建設物流中心、產地市場、銷地綜合市場,重點支持農產品冷鏈、質量安全可追溯兩大系統,以及檢驗檢測、結算、信息、監控、廢棄物處理五大中心建設,逐步培育一批檔次高、質量精、輻射力強,集物流、集散、信息發布、價格引導、現代服務等為一體的專業農產品流通大市場。根據《青海省黃河、湟水流域特色農牧業發展規劃》圍繞全省農產品十大產業積極建設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保鮮庫和配送中心等。積極推進農產品市場升級拓展。立足現實,著眼未來,把農產品市場基礎建設作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重點,對供水、供電、場地硬化、交易和冷藏設施、通訊和信息系統、電子結算價格公示系統、質量檢驗檢測系統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重點扶持。繼續大力推行農產品市場建設規范標準,加快升級改造標準化的農貿市場和牲畜屠宰場市場,建設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的農產品市場。不斷提升農產品市場的綜合服務水平,發揮市場體系的帶動作用和輻射效應,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的規模化和現代化。
鼓勵發展農產品儲備設施、流通設施和農村地區物流配送中心、市場信息網絡和電子商務平臺等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基礎上,依托現代物流體系建設區域性大型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農產品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的能力。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引導農產品批發市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通過兼并、聯合、特許經營等方式整合、規范現有農資流通網點資源,合理布局農資農家店。積極建立特色農產品連鎖店、優質農產品專銷區、專賣店等新型、高效的農產品營銷網絡,進一步探索“農超對接”、“農校對接”的多維運營模式,完善農產品“產+銷+運+營”體系,積極開展社區便民服務。
加強農產品市場規范管理,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構建有利于市場體系建設的制度保障,廢止不公平競爭、行政壁壘、地方保護等各種分割市場的政策或規定,消除對市場建設中的非公有制經濟的各種歧視。加強治安管理,規范行政執法,打擊欺行霸市行為。建立健全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為經銷商提供文明、安全、高效、和諧的經營環境。加強農產品質安全管理,把好市場準入關口,維護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建立和完善市場誠信機制,打造市場服務品牌,提高市場服務水平。加強市場信用建設的宣傳,進行信用知識教育和培訓,制定激勵機制,支持市場管理機構和市場行業協會建立適應自身發展狀況的信用制度。
繼續加大農產品品牌建設力度。鼓勵和扶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積極申報中國馳名商標、中國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和青海省著名商標等,加快形成“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推薦一批、儲備一批” 的品牌發展良好局面。繼續大力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工作。按照青海省農畜產品區域規劃布局,加快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認證步伐。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全面推行品牌農畜產品標準化生產,把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與農產品品牌培育緊密結合起來,建立和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以優勢主導產業為重點,加強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場)、示范縣建設,推進品牌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建設。加大農畜產品品牌的宣傳力度。積極申請財政專項資金加強農畜產品品牌宣傳,通過會展平臺、公益廣告、展示展銷、網上展廳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推介品牌農畜產品和品牌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