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寧夏自治區農牧廳按照發展特色農業、精品農業、優質農業和“一優三高”的總體要求,深入開展“農業提質增效”活動。農產品生產穩定發展、產銷銜接順暢、質量安全可靠、市場波動可控,農民穩定增收。
加強質量監管
加強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執法,《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辦法》列入自治區地方性法規,2012年元月1日正式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在標準化生產、“三品一標”認證、市場準入等環節加大了工作力度,成效明顯。創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縣9個,創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14個,建設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7個,自治區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9個。寧夏自治區農業生產活動基本可以做到有標可循、依標生產。累計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476個,占全區生產總規模的80%以上;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383個,綠色食品246個,有機農產品21個,認證產品生產總量達到全區農產品生產總量的40%以上,較全國平均水平的30%高10個百分點。寧夏大米、鹽池灘羊肉、西吉西芹等43個特色農產品被登記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全區登記認定地理標志總量居全國首位。強化品牌建設,逐步提高了品牌產品的覆蓋面和比重。2個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7個地市級農產品批發市場、10個縣級農產品批發市場、56家規模超市全部納入監測范圍之內,開展農殘檢測結果日檢公示制度,采取貼標產品免檢入市,未貼標產品抽檢速測的辦法推動市場準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在全區規模以上超市實現了全覆蓋。
全年例行監測結果,蔬菜監測平均合格率達到98.5%,畜禽產品達到99%,水產品達到100%,均高于95%的國家控制指標。生鮮乳三聚氰胺抽檢合格率達到100%。
完善農產品流通環境
2011年自治區財政撥付項目資金3810萬元扶持7家自治區一級農產品批發市場,支持新建和改造農貿市場23個、冷鏈系統22家,扶持30個流通主體在區外目標市場創建外銷窗口40個。全區專業市場帶動型產業化組織達到108家,其中交易額5000萬元以上專業市場55家,交易額達到76.5億元。在全區5個地級市中心城市規劃建設社區蔬菜直銷網點300個,社區蔬菜直銷店直采蔬菜零售價格比市場零售價至少低5-10%左右,直銷店實施效果已初步顯現。銀川市規范完善農村集貿市場30多個,扶持建設30多個保鮮庫,儲存能力達到20萬噸以上。全區核心農產品市場流通主體的設施條件得到大幅改善。
自治區下達龍頭企業技術改造、建設項目資金1708萬元,支持寧夏沃福百瑞生物等42家龍頭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支持48家龍頭企業參與了全區現代農業示范基地建設。輻射西部的海吉星國際農產品物流園5月16日將正式開園。中糧、雨潤等大型龍頭企業在惠農區、平羅縣等地建立“菜籃子”生產基地,發展訂單農業。落實培訓資金1790萬元,對各類專業合作組織開展了7大類19個專業培訓,全區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2080家,帶動全區40%的農戶從事有組織、有標準、有規模的產業化經營。通過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統一組織銷售農產品總值17.7億元,年創利潤超過2億元。
減少農產品流通環節
組團赴香港參加“第三屆香港寧夏周”活動,向國外市場推介寧夏農產品。成功舉辦了第三屆中國(寧夏)園藝博覽會,中國馬鈴薯大會、中阿經貿論壇農業經貿與投資洽談會,共落實來寧農業招商項目609個,投資貿易總額435.4億元;成功舉辦寧夏蔬菜產銷對接洽談會,共落實簽約項目 32 個,項目總金額6.62億元;成功舉辦了第三屆寧夏特色優勢農產品訂貨會,簽訂訂貨合同8.6億元。寧夏枸杞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施農產品70%銷往周邊及南方省區,并成功進入香港、俄羅斯、蒙古、中亞等國家和地區市場,水產品70%以上外銷周邊省區,中衛硒砂瓜成功打入“沃爾瑪”、“家樂福”等知名連鎖超市,靈武長紅棗進入華潤萬家超市,清真牛羊肉獲得世博園區、廣州亞運會“準入證”。
增強農產品流通活力
農超對接、電子商務、產銷一體、高端配送、觀光采摘等新型流通渠道蓬勃發展,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提高了流通的便利性和適應性。網上農產品購銷對接工作迅速,累計發布供求信息176條,涉及16個市、縣(區)192個村的1399家農戶,81個商戶。通過網上對接實現成交45筆,成交量6.6萬噸,成交額1.35億元。銀川市財政安排補貼資金,支持天天鮮等企業開展的鮮活農產品集中配送的社區店有100余家,“農改超”30多個,扶持設施園區建設配送中心50多家,發展合作社350個,天瑞、錦旺、天天鮮等直鏈配送經營迅速發展。
2012年,自治區農業廳將扎實推進設施農業提質增效確保“菜籃子”產品供應。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實施設施農業效益倍增計劃的意見》要求,通過規范標準擴規模,舊棚改造提性能,加大物化投入,提升裝備水平,強化科技支撐等方面,努力實現全區設施農業面積新增10萬畝(日光溫室2萬畝、大中拱棚6萬畝、供港蔬菜2萬畝)達到130萬畝。重點示范日光溫室“十項技術”和拱棚“六項技術”,調整品種和茬口結構,采取“冬覆蓋,春提前,夏排開,秋延后”等多種形式,著力提升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農產品市場供應。
結合出臺《寧夏回族自治區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辦法》和全社會普遍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利時機,搶抓機遇,千方百計地爭取編辦、財政、發改等部門的支持,完善組織體系,增加經費投入,改善裝備條件。加大培訓力度,切實提高農業信息員、質量安全監管人員以及農業執法隊伍的素質,為全面做好農業質量市場信息工作奠定基礎。深入開展專項整治,繼續聯合相關部門加大對突出問題的整治力度,加強地縣兩級執法監督抽查工作,強化檢打聯動和綜合執法。加大農業標準化宣傳培訓力度,大力加強農業標準化,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
結合“陽光工程”的實施,把農村經紀人培訓作為重要內容,著力培育一批經營行為規范、采購營銷量大、輻射帶動力強的農產品營銷大戶,活躍農產品市場流通。廣泛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建設行動。積極推進“農超對接”、 “農社對接”等流通方式,實現2015年在全區城市社區開設蔬菜直銷點1000家。大力發展農業會展經濟。繼續辦好中國寧夏園藝博覽會、中阿經貿論壇農業經貿與投資洽談會等品牌農業展會,鼓勵地方圍繞特色產品舉辦會展活動,支持主產區在產區和銷區舉辦各類特色優勢產品產銷對接活動。
繼續積極爭取質檢體系建設項目,搶抓《農業部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的意見)的通知》的重大機遇,積極申報市縣級質檢建設項目;加快專業市場的升級改造,不斷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系統、檢驗檢測系統、電子結算系統、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