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藝是重慶社會科學院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除此之外,她還是民間非營利公益組織合初人文化傳播社的創辦人。合初人文化傳播社除了在城市里開展針對重慶新市民(農民工)的“幸福生活社區課堂”,還在長壽區洪湖鎮包下了一塊土地,創建了重慶第一個“ CSA” (社區支持農業)模式的農場。
在越來越多的農民都不愿種地的時候,卻有不少像朱藝這樣的城里人反其道而行之,從城市走向鄉村,爭做“新農人”。他們中有學者,也有商人,還有剛剛邁出校門的大學生。
知青下鄉:計算機碩士當“雞倌”
阮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軟件碩士,本科還未畢業就拿到了微軟亞洲工程院的錄用通知,剛剛參加工作就拿20多萬元的年薪。但最終阮哲卻放棄了這些,這個“85后”的年輕人選擇在北京郊區做了一個“雞倌”。
兩年的時間,先是在北京的通州,后來在大興,阮哲籌集資金近百萬元,包下了數十畝地,雇了4個人,辦起了養雞場,喂養走地雞,目前規模在1萬只左右。
就在很多人都不理解阮哲的選擇的情況下,半年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軟件學院又一個優秀畢業生——曾擔任學生會主席的鄒靖晗從加拿大培訓半年回來,正式辭職全職加盟了阮哲的生態養雞場。
中等收入階層下鄉:對農業的興趣不一定是直接去種地
2010年12月的一天,住在重慶市北部新區的陳先生接到朋友周偉奇的電話,說要給他送點菜。后來才知道,周偉奇送來的居然是他和兩個朋友自己辦的農場里出品的土雞、雞蛋和蔬菜。身為重慶郵電大學教授和一家通信公司總經理的周偉奇又多了一個“農場主”的身份。
兩年前,周偉奇和一幫朋友就開始在重慶周邊的區縣尋找合適的土地。這群對農業一竅不通的中年人,不是大學教師,就是公司老總。曾經聚在一起也喜歡天南地北地旅行,也喜歡打打牌或是一場豪飲。而現在他們開始向往田園的寧靜,渴望把年輕人喜歡上網去玩得開心農場變成現實。最后大家說,光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先弄塊地干吧。于是就有了位于重慶市涪陵區的小白鹿生態農園,這個占地面積50多畝的農園主要種植蔬菜,養殖各種家禽和牲畜。
和阮哲不一樣的是,周教授更像是選擇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投資、賺錢在他做這件事的動機里所占的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他坦言興趣占了絕大部分。“我對農業的興趣并不一定是直接去種地,到了我這個年紀,對年輕時候喜歡玩的那些東西興趣都不大了,我覺得哪怕是坐在果樹下什么也不做,發一天呆也不錯。”
曾慶、曾軍兄弟倆分別是兩家通信公司的總經理。一連幾天,兄弟倆抽出時間趕來參加生態農業和勞動力轉移論壇,并驅車到四川簡陽去參觀生態農業村。兄弟倆從兩年前就開始關注生態農業,他們不僅花了大量時間從網上了解有關信息,還到北京鳳凰公社、小毛驢市民農園等生態農場去參觀。兄弟倆想要投身生態農業的愿望越來越強烈。
曾軍說:“其實,幾年前還不知道生態農業的時候,我和妻子就有這樣的想法,她去鄉下教書,我去種地。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的情結,都市的壓力太大了,有時候會讓人有走出去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