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婧
青島東部海岸邊立著一座高達18米的海蝕柱,從東北方望去,這塊奇石形如一位左手托腮,注目凝神端坐于碧波之上的老人。這座由大自然鬼斧神工雕鑿的藝術杰作,已成為石老人國家旅游度假區的重要標志,也是青島著名的觀光景點。
不過近幾年,飽受海水侵蝕和地質變動的石老人海蝕柱出現了“健康問題”。去年年底,青島市嶗山區海洋與漁業局,在嶗山區組織召開了《“石老人”海蝕柱修復方案論證報告》,這次活動聯合多位海洋地質工程專家,給石老人開出了詳細的“體檢報告”。
這份“體檢報告”耗資30萬元,可能絕大多數人類的體檢都不能與之媲美科學和詳細。嶗山區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透露,這份報告顯示石老人的健康狀況堪憂,如果這代人不努力地修復,也許下一代人就再也看不到它了。而這份報告也給修復提供了“康復指南”,嶗山區將開始全國首創式的修復海蝕柱。
對于青島市嶗山區來說,這座大自然饋贈的雕塑,早已成為這座東部城區守護海面的精神圖騰。嶗山的海岸線是中國海岸上唯一一段冰磧海灘,具有無以倫比的地質遺址價值。經過科學家的勘測,石老人海岸發育自新生代中期,而又經歷了幾十萬年的地質歷史演變后,石老人海岸地貌才形成與現在大致相當的模樣。滄海桑田,任何人站在這片海灘,面朝大海,都會發自內心的感慨人類歷史無常而自然宇宙恒常。對嶗山而言,這片歷經了幾十萬年的海岸,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石老人的訴說
眾所周知地球是個“水球”,三分陸地七分海洋。依山傍海是嶗山的標簽,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嶗山的國土結構卻是“九分海洋,一分陸地”:岸線綿延了103.7公里,島嶼眾多,部分海島還是中國的領海基線所在,海洋與海岸景觀多種多樣,近岸島嶼與礁石典型而獨特,是少見的特殊海洋生態景觀積聚分布區。這片海不僅生物多樣性多姿多彩,生態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更具有資源利用、科研教育價值,和不可復制的美學價值。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王波說:“嶗山區的岸線保護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面,近岸山體保護,自然岸線保持,以及近海資源恢復。從青島市的版圖上看,主要的自然岸線都聚集在石老人以東。相比經過人類按自己意愿雕琢過的人工岸線,嶗山則最大限度地保持住了這片海岸的原始風貌。”
中國俗話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這句話在嶗山又有了新版本。嶗山區風景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過去靠山吃海的觀念在改變,“靠山、愛山、用山、護山”是景區居民的新口號。嶗山風景名勝區規劃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風景游覽區161萬平方米,繞山海岸87.3公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頭銜不僅意味著風景秀美,更意味著在這446平方公里內除少部分可供游人觀賞外,其余絕大部分山體和海灣不能用作任何經濟開發,只能保持山海依舊。
為了保護山體與岸線,嶗山區沙子口街道辦事處組成了一支800人的護林員隊伍,專門看護轄區內的12萬畝山林,消除火災隱患制止濫砍濫伐。在天氣允許的情況下,沙子口街道辦事處海上垃圾打撈船會連續作業,打撈船只和游人拋棄的漂浮物。在一天8個小時的作業中,每個工人手中的垃圾桿要揮出300次。
與海洋的宏大敘事相比,這些村民對海岸的貢獻似乎不值一提。但無可否認的是,嶗山在那里,海岸線在那里,嶗山人對這片山海的愛也在那里。與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發達沿海相比,嶗山不能大肆發展重化工制造業,居民沒法享有發展普通制造業的經濟福利;由于新世紀以來對海岸景觀,對奧帆賽場要求,嶗山近岸漁民無法發展灘涂筑池養殖;甚至出于對近岸山體的保護,嶗山區自上世紀末就沒有下發過農村宅基地。普通村民能為海岸線做的似乎并不多,但嶗山今天的山海依舊,某種程度上是幾十萬嶗山人民壓縮自己的需求換來的。
伴隨著我國經濟不斷高速發展的是環境問題的凸顯,尤其是海洋環境問題。根據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遼東半島、長三角和珠三角的海水污染嚴重,赤潮頻發,日益惡化的環境污染也給海洋生物帶來了滅頂之災。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水質監測顯示,嶗山的海水水質幾乎是中國近岸水質最好的海域之一。嶗山區海洋與漁業局一位工作人員,曾經為一家日本海洋相關產業的企業采水樣,發到日本后日方經檢測認為是中方撒謊,這家企業認為中國近海不可能有達標的海水,一定是遠離海岸的水樣。一年后,日方企業負責人親自來嶗山,親自在腳邊采了水樣,親自檢測,最終相信了這個不遜色于日本近海的水質指數。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沿青島的東海路一路向東走,越走心情越爽朗。海面泛起銀波,海水有種近似于透明的質感,被森林覆蓋的山體忽遠忽近,由于有序的規劃和良好的治理,岸邊建筑多數富有美感,也沒有遮擋山體。這樣的情緒似乎沒法計入經濟總量考核,但無法否認,這樣的情緒確實給嶗山帶來了生產力。
“4S”帶來的生產力
在陸地上作文章,嶗山可用的土地只有陸地面積的不到2%。不過在這不到2%的土地上,嶗山創造出青島市創新元素最活躍、科研實力最雄厚、金融商務最集聚的區域。這歸功于嶗山的思路清晰,嶗山沒有依靠海洋優勢引進重化工等高污染項目,而是專注于高新技術與金融業的力量,保護好了自己的“4S”資源(Sunshine陽光、Sea海洋、Sand沙灘和Seafood海鮮),實現了自然資源經濟效益的最優化。
嶗山區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嶗山區擁有的漁船數量很少了,傳統的耕海牧漁在這里漸漸發生了轉型升級。去年,嶗山區完成了《嶗山區海域使用規劃(2011-2020)》編制工作,深入研究了嶗山海域的地理概況、自然資源、海洋開發保護現狀等,為未來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用海需求,提供了剛性指導。
在海域使用的大框架下,恢復近岸資源成了近一兩年嶗山區的一項重點工作。據王波介紹,過度捕撈導致的資源匱乏是中國沿海的通病,近兩年舟山漁場無魚可打,四大自然漁場已經發生了改變。鑒于這些現實情況,嶗山區推出了“人工魚礁”和“海洋牧場”設想。目前青島市共有5處人工魚礁、3處公益性海洋牧場,嶗山灣公益性海洋牧場已經開始建設。
對企業而言,海洋保護與藍色經濟也成為難得的發展機遇。青島金海富源海洋實業有限公司陳剛說:“藍色經濟應該囊括一二三產,深海現代養殖就是第一產業的‘藍海。”上世紀90年代,政府曾鼓勵漁民在前海一線從事養殖,但進入新世紀,這樣的養殖方式漸漸達不到城市對沿海景觀的要求,后被逐漸清理。這個過程中,不少賺到錢的人紛紛轉產,陳剛卻變成了行業中的“大魚”而存在,他甚至掌握著南方海參苗、鮑魚苗的定價權。嶗山區推出海洋浴場概念與陳剛的想法不謀而合,近岸養殖不但違背城市發展方向,產品檔次也很難提升。
嶗山五丁礁周邊海域3000余畝海域,就是陳剛的“牧場”。“現代養殖不再人工投食,而是讓動植物在完整的生態鏈中,自然地度過一生。”金海富源的海洋牧場目前在全力恢復海洋資源,引進大型藻類、增殖鮑魚、海參、蝦夷扇貝等水產。陳剛說:“目前牧場還沒有收益,但資源恢復非常明顯,釣魚的人在五丁礁一帶總能釣到大魚。”
盡管投入巨大,盡管幾年后才能見到收益,陳剛自信依然。在4次水文監測和2次海底物種調查后陳剛堅信,嶗山現在擁有的,可能是中國僅存的幾塊純凈海域,在這塊海域,他的牧場能培育出全中國最好的海鮮。
今天的嶗山呈現出這樣的景象,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現代養殖、電子商務等藍色產業都在自動地尋找著所處產業的制高點,以王波為代表的海洋科學家們密集調研、出科研成果,為嶗山岸線資源保護獻計獻策,因為不管是土生土長的嶗山人,還是被這里環境資源優勢吸引而來的人,都把嶗山當成了自己的家園。都說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把眼光投向海洋,嶗山的發展空間級數放大。與傳統上對自然資源的予取予求相比,嶗山把海洋看做城區的一部分,把海洋的生命看做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這片山海不但是資源的源泉,更是嶗山人生活與發展的載體。
但求山水共作證
石老人海灘的海水在不同季節會呈現出不同色彩,夏季這里游人無數,人們在湛藍的海水與金黃的沙灘之間來回嬉戲。冬天這里是另一番景象,海岸的宏大與寒冬的蒼涼把這里變成了一部史詩劇的舞臺,舞臺無限延伸,連近岸的山體都被裹挾進來,連整個嶗山區都被囊括進來。可不管是哪個季節,這景色都會引人駐足而望。
而不論四季更迭、人事代謝,歷經幾十萬年的石老人也在這駐足而望,與山體、海面漸漸融為一體。也許只有自然手中這把叫做時間的利斧,才能鑿刻出如此景象。而人除了在它面前保持謙虛,保護好它的樣貌,珍惜它給予的饋贈,建設自己的人生和更美的環境,也許沒有比這更有意義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