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霞
海岸線具有水陸“兩棲”的屬性,是連接起陸地和海洋的橋梁。讓這條城市的藍絲帶更美,便是讓城市更亮麗。
全球海岸帶的面積僅占陸地面積的10%,但生活在該區域的人口卻占世界總人口的60%。對所有的濱海城市而言,海岸線是大自然賜予的藍絲帶。它將城市裝扮得鮮活、亮麗,并平添了些許靈動和時尚。
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對資源、環境越來越多的索取,這條藍色絲帶日益蒙塵。在GDP持續快速增加的同時,很多地區都付出了慘重的環境代價。一些地區甚至在資源耗竭、環境惡化、居民健康損失下重新陷于更加難以解決的貧困深淵。
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兩大瓶頸。如何合理利用岸線資源,保護岸線環境,破解海洋經濟發展和岸線保護之間的矛盾,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維護近海生態系統健康
大規模混凝土碼頭建設、沿海大化工項目建設、海濱房地產開發……這些經濟建設的項目,在短期內固然可以收到經濟效益,但是脫離了海洋生態環境的依托,這種經濟效益是不可持續的。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于海洋經濟同樣重要。海洋經濟的發展,必須告別過去粗放型的模式,不能重復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要重點發展的產業必須是低能耗、低污染、高技術、高效益的產業,要面向深海大洋,發展全球尖端技術,在海洋科技研發、深海油氣資源勘探開采、遠洋捕撈、遠洋物流和貿易、海洋生物技術、高端船舶制造以及配套的金融、旅游、教育等產業上做大做強。”青島市青年藍色經濟區建設研究會環境組副秘書長,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蒲新明撰文指出。
他在文中同時強調應該在發展海洋經濟的同時加強對海洋生態的保護,“一是控制污染物人海,二是控制近海漁業捕撈強度,三是保護海岸線和濱海濕地。”
濱海開發區、高新區、工業區或濱海新城的建設在各大沿海城市相繼展開。在這個過程中,也存在著破壞濱海生態環境的問題。本來孕育著極高生物多樣性和生產力的河口生態系統和海草床生態系統極度萎縮和退化;海陸相接的潮間帶逐漸被混凝土的公路和堤壩所替代;潮上帶的海岸濕地也變成了廠房、農田和池塘……
“當我們不把海洋當作一個生命體而任意進行拆解和組裝時,海洋也會變得對人類不那么友好了:赤潮、綠潮、水母、海星……不想要的都來了;而需要的魚蝦,個頭卻越來越小,數量也越來越少了……”蒲新明對海岸線和海洋環境的破壞深感痛心。
在蒲新明看來,保護好海岸線和濱海濕地,是維護青島近海生態系統健康的關鍵任務。為此,一是需要制定科學規劃,青島自然或半自然岸段、海灣面積等不能降低到某一指標;二是選劃在生態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河口、潮下帶、潮間帶或海岸濕地進行重點保護;三是大力推行生態修復措施,充分利用青島的海洋科研優勢,進行退化濱海濕地的修復和恢復。
岸線保護的經驗與啟示
作為世界上海洋經濟發達的國家,美國對岸線生態的保護十分值得借鑒。美國不僅僅是在聯邦的范圍內建立一大批的海洋保護區機構并且制定項目來保護海洋,而且各個州也制定了自己的項目,制定了自己的法律來保護海岸和海洋生態。
以紐約州為例,長島的南海岸入海口是一個自然的生態系統,早在5000年以前就形成了。它是由上游的水所帶下來的礦物質所堆積而成的。島上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完全閉合的生態系統。島的面積為173平方里。并且由上游來的水還不斷地改變著島的海岸線,以及島的水平高度。由上游所沉積的礦物質十分有助于植物生長。在這樣有利的條件下,島上的植物生長快速,并且植物的底部大量的繁殖微生物,使得漁業資源十分豐富。但隨著在長島上游的人口數在二戰以后突飛猛進,海洋保護區遭受了很大的破壞。以至于海洋保護區中的許多資源都被用于上游地區的經濟的發展。此外,人類大修路和造橋也破壞了海洋保護區的健康發展。所以紐約州制定了很多法律來保護海洋保護區。如:限定上游的企業的排污,政府定期檢查海水質量,提供資金扶持,加大科研力度,以保證下游的生態平衡。
岸線作為一種公共資源,有其獨特的社會經濟和自然生態價值,對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有重要意義。海岸線具有水陸“兩棲”的屬性,是連接起陸地和海洋的橋梁。讓這條城市的藍絲帶更美,便是讓城市更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