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敏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G.J.Posner)給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簡潔公式:教師成長 = 經驗 + 反思.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較之以前,課堂明顯活起來了,因為學生“動”起來了:敢想、敢問、敢說、敢做、敢爭論,充滿著求知欲和表現欲. 在“以學論教”的今天,作為一名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培養和提高教學反思能力. 思得,思失,思過,反思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水平.
一、從新教材的編排風格和編排內容進行反思
新教材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 它改變了傳統教學大綱對教學內容輕能力重知識的要求,在增加新知識的同時,展現出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 新教材把教材的內容分解成一個一個的小部分,如同把一臺機器拆散,把所有的零件放在學生的面前,作為教師就是要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如何組裝機器,也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探究,使我深刻地認識到,必須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填鴨式”接受的教學方法,這種傳統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現在的教學需求.
同時,新教材另一個獨特面就是堅持從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出發,編排一些符合各年級學生特點的教材內容. 例如七年級的學生還很喜歡色彩鮮艷的圖片,所以教材編排了很多想想做做、剪剪拼拼游戲中的數學,學學玩玩、玩玩學學的24點計算,火柴棒、排方桌等生活中的數學,使枯燥的數學變得更有趣,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其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二、站在學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學活動
學生時時刻刻都在用眼睛和心靈觀察和思考著教師,從學生的行為、思想狀態、學習成績及學生對老師的期待都能反映出我們的教學狀況.
如一次我在上“單項式、多項式”這一課時的過程中發現,在課堂上一直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的幾名同學精神狀態大不如以前,課堂紀律也有些松散,下課后經過和個別同學交流、反復思考這節的教學內容,才知道原來由于課前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把握不夠精細,使得學生在個別知識點理解上有較大難度,另外本節教學內容由于知識點偏多,而且使用的教學方法不夠靈活,沒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造成這種現象.
從生活中找情景,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學習“代數式”這節課時,我由上節課的一個習題引入,帶領學生一起探究得出一個規律(5n + 2),由此引出代數式的概念. 在舉例時, 我強調:“其實,代數式不僅在數學中有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大量存在. 下面,老師說幾個事實,誰能用代數式表示出來. 這些式子除了老師剛才說的事實外 ,還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嗎?”學生們開始活躍起來,一名男生舉手發言:“一本書p元,6p可以表示6本書價值多少錢. ”受到啟發和激勵,每名學生都能從生活中找到實例,大家通過這節課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的新理念. 正如我們所說的,“身邊處處有數學”. 從生活出發的教學方式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幸福.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不僅要認真地鉆研教材,找準教材的重點與難點,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的關系,還要尋找相關教學資源,努力營造輕松民主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看待現實生活,讓學生切實體會到現實生活也離不開數學,從而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與決心.
如在教“日歷中的方程”時,學生每人準備一張日歷表,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小麗在假期中外出旅游一周,這一周各天日期之和是84,問小麗幾號回家. 問題一出,學生們的情緒馬上高漲起來,這時課堂熱鬧非凡,討論的場面不言而喻,然后讓學生觀察準備好的日歷,找日歷中的規律,豎列中的數字關系,橫列中的數字關系,緊接著玩日歷中的數學游戲,自然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學中玩,玩中學”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做”數學的理念.
三、敢于解剖自我,努力完善教學理念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們要敢于解剖自我,深刻審視我們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緊抓日常每一項教學細節,積極主動地捕捉提升和完善自我的機會.
通過反思和解剖自己的日常教學活動中的不足,分析原因,及時尋求對策,制定個人發展計劃. 提升教育教學理念,用理論武裝自己;拓寬與充實學科知識;注重改革與創新教學方式;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對外交流,抓住一切可以學習的機會;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更好地適應課程改革需要.
四、借助外力,反思和提升自我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我經常邀請同事聽評我的教學活動,借助“外力”尋找自身的不足和改進方法. 同時,我也經常參與同事的教學活動,從中汲取新鮮知識和閃光點,并將之吸收和融合到我的教學活動中去. 通過和同事之間教學活動的相互交流,不僅使我的教學理念得以快速提升,同時也促進我的教學方法更加完善,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學習教育教學文獻,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接受新知識、新觀點,同時可以把別人好的經驗和案例吸收和融合到自己的教學活動中去,從而促進自我提升.
在教學實踐中有收獲,也有一些困惑與阻力. 比如:課堂中采用小組合作交流,師生互動,教學相長,共同學習,大部分學生能積極討論、發言,學到了很多知識,發展了他們的能力,但對于個別調皮學生而言,討論簡直是一種放松,可能什么都沒有學到. 如何對待這“少部分”呢?如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每一名學生都得到發展呢”?作為一線教師,如何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但作為一名教師,經常換個角度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我想一定能做得越來越好,從而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我堅信,“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