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數學擁有非凡的美,而數學之美不像自然生長的鮮花那么顯而易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老師的耐心引導,學生才能夠發現、學會欣賞,進而對數學學習感興趣. 多年來,小學數學中的美育呼聲甚高,但收效甚微. 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發揮數學的美育功能并促成有效教學呢?下面我就從以下幾方面簡單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教師自身對美的追求
1. 數學美的追求
我國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教授曾講過:“就數學本身來說,也是壯麗多彩、千姿百態、引人入勝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美者見美”,教師必須有一顆對數學美強烈的追求心. 因此,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
2. 教學方法美的追求
教師要善于從學生實際需要考慮,小學數學教學有很多種教法. 例如探究—研討法、模型教學法、游戲教學法、反饋教學法、臺階教學法……關鍵是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認真研究,認真總結,積極探索,因材施教,因班因學生而異,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法. 最適合的往往也是最美的.
二、挖掘數學中的美,提煉有效知識
“要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必須有一桶水”的觀點已不完全適應新課改要求. 隨著時代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尋教材中蘊含的數學美,以尋到知識的甘泉. 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 認真鉆研教材,提煉有效知識
一個好的教師就是一個好的組織者,好的領導者. 因此在課堂教學前,我們先要吃透教材,然后再看各類教學參考書,再查閱相關資料,然后根據自己的領悟備課. 教師著重挖掘數學自身規律,用于啟迪學生思維;挖掘數學美的因素,使教學富于情趣,富于激勵性;師生共同參與每項教學進程,每個教學環節,給學生創設一種情境,一個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讓他們親歷知識的再現過程.
2. 利用學生間真實的差異,挖掘層次美
每一種美都給人不同的震撼,教師必須認清學生表現出的個性差異,學會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發掘學生的才華,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要尊重這個差異,并利用這個差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將學生分層,將教學分層.
三、感知數學美,孕育有效課堂
1. 喚醒學生感知能力
(1)教師對職業的投入需要激情. 不是每個人天生就喜歡當教師,更不是每個教師都喜歡自己的職業. 但是既然已為人師,我們就該學會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地發現美、創造美.
(2)教師對學生的激情投入 . 教師要熱愛每一名學生. 教師對學生的愛,應當表現在教師毫無保留地貢獻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愛可以體現在:師生間平等的對話、師生間適度的評價.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也應該用嚴格的規范來愛學生.
(3)教師對教材“激情”的把握. 對教材的激情把握,也就是教師要力使數學教學內容具有豐富的感染力. 也就是說要量體裁衣,要優化教材,豐富內容,靈活運用,使數學內容具有豐富的感染力. 要想讓數學內容具有感染力,就需要教師向學生展現數學美的本質,關注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的數學素材,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覺得數學是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
2. 留給學生感知的空間
(1)給學生留下感知的時間. 有位教育專家說,對學生的提問,在每個問題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鐘. 這樣可以有更多的學生能夠主動而又恰當地回答問題,可減少卡殼現象,可增加學生的信心以及回答問題的多樣性等. 因此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時也給教師留下了發揮無限智慧和創造力的空間.
(2)給知識的學習留下空間. 在課堂上,有些知識給學生暫時性的知識“空白”,并不是對知識的“舍棄”,而是一種“欲擒故縱”的手法,這樣就起到吊學生胃口的作用,讓學生到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去發現,教學活動才會變成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使得教師、學生、教材在教學活動中共同成長.
(3)給學生的情感留下空間. 學習過程不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 因此,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同時更要學會懂得贊賞每一名學生,更加贊賞對教科書的質疑和能超越自己的學生,積極營造情感的空間,使課堂教學產生強大的張力.
四、創造數學美,促成有效課堂
沒有追求和創造,就沒有高層次的創美活動,也就沒有數學的發展. 因此,創造美是審美的最高目的. 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就是數學教學的最高目的.
1. 孕育學生創造的動力點
教師應著重培養、激發學生追求數學美的欲望,利用現實生活中真實的數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感情世界,激發其學習熱情與好奇心,大大加強學習興趣. 要應該充分根據教材中的潛在因素,創設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誘發學生創造性想象.
2. 開啟學生創造的實踐點
數學教學中要經常采用“實踐—認識—再實踐”的認識規律去體驗美,去欣賞美,形成對數學美的規律性認識,再用這些規律去猜想、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數學問題,從而達到數學審美的最高境界——創造數學美.
3. 培養學生創新的持久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內部動機更有利于個體的創造活動的產生和創造力的發揮與發展. 因此在教學時需要教師做到以下幾點:(1)拒絕批評. 拒絕批評能給學生帶來安全感,利于其創造潛能的發揮. (2)對學生表示誠懇的支持. 這種支持可以是對學生創造性表現的贊揚,也可以是獎勵,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獲得優秀的具有創造性思維的品質.
只有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經歷了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的過程,才能讓學生的思維獲得更多來自數學美的洗禮,思維得到升華,智慧的火花不斷閃現,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更具靈動性,更具有效性,使我們的課堂充滿生命的激情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