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寧
摘 要:高校的職能是培養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的。文化是教育的內容,文化又是一種管理手段。本文通過文化管理模式來力圖規避傳統高校管理模式的弊端,以期為高校管理模式尋找更好思路。
關鍵詞:高校文化管理人文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c)-0191-01
文化管理理念與高校特點高度契合,二者有著不可割裂的內在的聯系。彰顯深厚的文化底蘊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并形成有高校特色的高校管理風格,是高校管理成功與否的標志。文化管理的理念、策略與模式對高校的校園文化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 高校文化管理內涵
高校文化管理的概念借鑒于企業管理。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開始進入企業文化管理階段,企業家們認識到,知識經濟時代,有特色的企業文化才是構筑企業核心競爭力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關鍵。企業文化與高校文化雖和而不同,但企業文化管理的理念與策略對高校校園文化管理卻具有重要的啟示。高校管理文化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高校管理機構及其管理人員在各種管理活動中形成的一種精神文化形態,是高校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共同具備和遵守的理想信念、文化觀念、價值觀念、道德標準、行為模式、文化環境、人才品質等各種社會準則與行為規范的總稱。[1]
高校的主體是以教師為主導的高校師生。高校教師具有高度的專業精神與自由的學術氣質。作為特定專業領域的研究者,他們遵循自己專業領域內的價值標準,不希望有過多的外部約束。高校的組織目標最終意義上是最大限度地實現人的價值,著眼于師生的共同成長,要求為師生提供自由寬松的工作學習環境,營造一種以人為本,尊重規律,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學術文化氛圍。可見,高校在人員特性、組織目標等方面與文化管理的特點高度契合,高校的文化管理已經逐漸為人們所共識,許多學者與教育管理者指出文化管理必然成為高校管理的趨勢。文化管理并不排斥經驗管理與科學管理,或者說它就是科學管理的一種境界。高校應該從自身的特點出發,因地制宜,因校而異選擇管理方式,而文化管理的理念對于高校的文化建設會提供諸多有益的思路。
2 當前高校管理方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管理側重制度建設,這雖然使高校管理走上了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的道路,客觀上提高了高校管理工作的效率,但是,單純依靠刻板制度的管理也存在著明顯問題。
2.1 僵化制度喪失人文
制度的標準化、指標化和量化,對實施者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要求。但高校育人、創新和社會服務功能,絕不是量化標準所能完全囊括的。因此,制度管理與生俱來的教條、機械和僵化的本質必然導致人文的忽視,標準化管理勢必遭到越來越多“人性化”的質疑、批判和抨擊。在機械制度的管理下,大學教師喪失了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壓制了進取心和工作熱情,限制了自我表達、自我發展、甚至是自由思考的空間,導致教師自身潛能難以充分發揮。
2.2 官僚制度壓制學術
忽視高校學術性管理的重要作用,把制度管理作為文化,正是官僚體制管理的最大特征。管理制度化激勵官僚體制熱衷建立繁復的制度和規范,以實現“手段——目標”的技術理性,實現等級控制和權力協調。其顯著特征就是照章辦事、服從執行、官樣文章和繁文縟節。[2]主要表現在三方面:一是高校管理體制照搬地方黨政關系模式。往往重黨輕政,重管理輕學術。二是依據層級關系、管理關系制定組織機制。決策和管理均依據行政邏輯,強調行政權力的主導地位和組織成員的從屬關系。三是管理制度化造成的森嚴行政管理階層,深刻改變大學應有的學術權力為中心的體制結構。行政官僚的常規化和官僚化管理,限制了學術人員的學術特權和學術自由。
2.3 泛濫制度過分崇拜
對管理方式的過度崇拜,導致忽視制度的異化。在管理過程中,管理者迷戀制度的權威和效力,形成制度依賴,動輒制定政策,導致制度的泛濫。制度的增加導致制度之間和規則之間的沖突增加,出現了更多的漏洞。當需要制定新的制度對原有制度進行修訂時,管理的制度成本也隨之增加。制度增加,制度在依靠程序、標準或規范達到目標的同時,也使被管理者類喪失自我而被制度所困。
3 以文化管理探尋高校管理思路
高校文化管理究其根本是管理者從傳統的理性管理觀念向人性管理觀念轉化。高校文化管理建設是高校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當我們站在文化管理的角度審視高校文化管理建設時,可獲得有價值的啟示與借鑒。
3.1 樹立宗旨
校園文化管理的核心是打造高校精神文化“內核”。首先,要明確自己的教育使命與辦學宗旨,這是一所高校的生存哲學,是高校的靈魂。當高校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人文歷史、發展現狀、師資水平與學生素質確定自己的精神文化宗旨并在全校形成全員共識時,這種文化力量會發揮其強烈的目標導向功能,使高校成員在共同的價值觀下自覺把個人目標與學校目標統一起來。共同的文化傳承和目標原景使高校全員產生強烈的凝聚力,成為推動高校發展取之不竭的內在動力。
3.2 戰略選擇
高校的定位和戰略選擇,深刻影響著高校的前途和命運。高校戰略目標的選擇,應該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據此,高校應在打造自己的核心文化的同時進行綜合戰略分析,從辦學歷史、地理位置、國力或區域經濟力、高校文化底蘊中得到啟示,明確自身師資條件的優劣,教職員工的需求與愿望,分析高校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政策法令、社會環境等,在此基礎上制定契合高校現狀的發展規劃,讓院校在特色中彰顯實力。近年來,一些高校在推進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大膽探索,如引入顧問式培訓等企業化的管理模式,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效。[3]
3.3 人文管理
高校管理應當樹立民主管理理念,制度的執行要體現和睦的人文關懷。制度的建設要以先進的文化管理理念為先導,以人本的文化管理理念的為本質。在制度的建設中,要體現尊重人、發展人、培養人的理念,讓被管理者通過多種途徑參與到制度建設的中,讓制度成為人人共同認可的約束。
3.4 系統建設
高校文化管理建設是全局性的系統工程,要使之滲透到辦學的各個層面。要整合高校的文化資源形成校園文化合力,最大限度地發揮校園文化的功能。要以文化主線貫穿起學校的各項活動,以學校總體文化建設為中心,加強高校活動的規劃性與針對性,使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成為校園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使之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力量,發揮其重要的育人功能。
高校文化管理的實踐是需要長期堅持的動態工作,是學校各項工作的有機統一,營造濃厚的文化底蘊與文化氛圍,形成獨特的高校文化管理風格,是高等院校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郭慶松.領導人才素質及其測評[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杜,2003.
[2] 胡曉燕.社會轉型的制度化闡釋及其治理反思[J].探索,2009(5).
[3] 林琳.校園文化建設的顧問式時代[J].科技信息,2003(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