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瑛
【摘要】作為中國出口的第一、第二大貿易伙伴,歐盟和美國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本文對歐債危機和美國經濟復蘇,分析了兩者對中國經濟的具體影響。
【關鍵詞】歐債危機美國經濟復蘇出口
一、歐債危機回顧
歐債危機,是指歐元區歐洲聯盟的債務危機。歐盟各國中,既有制造業極為優秀的德國,也有意大利、西班牙、希臘等經濟較為薄弱、社會福利水平超過經濟表現的國家。“統一貨幣為歐元”的構想對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的主要吸引力就在于,引入新貨幣能在歐元區的“保護傘”下獲得之前無法獲得的政府債券的AAA評級,能有效壓低利率,使政府可以實現廉價融資,而又不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在缺乏統一財政政策的情況下,統一貨幣使得意、西、希等國政府搭了經濟強國德國的“便車”,政客對國民許以過高的社會福利,而財政赤字部分則通過外部債券市場融資獲得。
然而好景不長,2009年12月,南非標準銀行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希臘和愛爾蘭等國的經濟狀況不能容忍,揭開了歐債危機的序幕。希臘被發現曾于2001年才有“貨幣掉期交易”的方式掩飾了一筆高達10億歐元的公共債務,從而使其在賬面上負荷量歐元區成員國的標準。此外,希臘還與投資銀行高盛合作,將國家彩票業和航空稅等未來的收入作為抵押發行債券和衍生品,來換取現金。采用同樣做法的還有意大利、西班牙、愛爾蘭等國。這些作為經濟的隱患,當經濟向好時不會顯示出來,而金融危機過于猛烈的爆發,使得各國銀行等金融機構持有的衍生品等一下子變成了“有毒資產”,無法轉賣,流動性進入了“冰河期”,為了拯救金融機構,各國都采取了政府接管銀行的“救市”政策,使得這些國家的財政情況雪上加霜。2010年5月,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全面爆發。由于希臘債務危機傳染效應,西班牙、愛爾蘭、葡萄牙和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同時出現了信用危機。評級機構穆迪公司于3月2日宣布,將希臘本外幣債券評級從“Ca”下調至最低級“C”,以及2012年西班牙預算赤字占GDP的比例將為5.8%的消息,標志著歐債危機仍在持續。
筆者認為歐債危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歐元區雖有統一的央行與貨幣政策,但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這種制度架構上的“先天不足”為危機的產生埋下了種子。當某些成員國遇到外部沖擊時(如金融海嘯),它們難以根據自身的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等特點,制定相應的貨幣政策。比如,當希臘遇到問題時,對外不能通過貨幣貶值來刺激出口,對內不能通過貨幣擴張來削減政府債務。加之歐元區各成員國多年來對《穩定與增長公約》關于政府財政的規定幾乎置若罔聞,致使各國債臺高筑,積重難返。
第二,長期以來,歐洲央行一直奉行較為保守的貨幣政策。這種在危急時刻對物價水平穩定性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歐元區的消費與投資,給經濟復蘇造成不利影響。
第三,近年來,歐洲銀行業的信貸擴張事實上也很瘋狂,致使其經營風險急劇增加。這特別表現在其杠桿乘數(即總資產與核心資本之比)甚至超過受次貸沖擊的美國同行。
第四,歐洲企業競爭力的下降。法國經濟學家帕特里克·阿蒂斯認為,高福利、高工資、高稅收使得歐洲企業在全球競爭中已不處于優勢地位。一些有著優秀創意和創新產品的中小企業一旦成功就會被大集團收購,中小型企業很難存活。因此出現低端產品大多在人力資本較低的新興市場生產,高端產品則向以德國為代表的工業制造業發達的國家集中。
目前,普遍的共識認為,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為各深陷危機的債務國提供了流動性,而歐盟各國簽訂的一系列契約也阻止了危機繼續深入蔓延,可以換取這些國家償債危機的時間,但只有經濟競爭力的改變才會帶來真正的復蘇。否則,更具災難性的危機會卷土重來。
二、美國經濟復蘇
次貸危機之后,布什政府通過了7000億的救市計劃,除了對社會公眾的救濟,美國政府把拯救金融機構放在了重要地位。此后,美國眾議院于2009年1月通過了總額為819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該法案更多地關注失業救助、醫療保障以及失業及貧民糧食救濟,以減弱此次經濟危機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傷害。在減稅方面,減稅計劃的主要救濟對象是普通的中產階級。此后,2010年9月8日,奧巴馬宣布了總額約2000億美元的企業減稅計劃,美國企業在2011年的新增投資將100%減稅。進一步鼓勵國內的企業主增加投資、多雇傭工人。2010年12月17日,奧巴馬正是簽署了8580億美元的減稅法案。減稅下的復蘇是良性的,是建立在民眾消費能力和企業的擴大再生產能力逐漸恢復后的可持續復蘇。
此外,美國通過“QE”“QE2”貨幣刺激計劃,成功的將危機部分轉嫁給他國。造成了新興市場國家的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
盡管經濟有所復蘇,但保證美國消費的三大要素:收入、家庭負債率以及地產市場的財富效應,都難以支持個人消費的強勁增長。當前美國失業率依舊較高,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家庭資產負債表依舊在去杠桿過程中;上一輪周期中影響消費的最大因素——地產市場依舊表現低迷。
消費是增長的動力,信心是消費的源泉,而信心則來自于美國庫存重建帶來的經濟的真實增長,更來自于一系列財政支出計劃的持續刺激。相比于歐元區,美國的經濟彈性更高,這在于其相對于歐洲較低的福利支出,以及更強大的債務轉移和政府融資能力(這個在金融危機中最重要)。通過剝離家庭和企業機構的債務轉移至政府,刺激家庭的消費和企業的生產,并依靠強大的財政能力釋放出一攬子的經濟刺激政策,增強市場的信心。而自己完善的評級體系和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則保證政府即使有較歐洲更多的債務,融資能力也是最強的。因此,即使無就業,美國經濟仍給了消費者樂觀的前景預期。
美國在正確的救市措施之下,經濟逐步走向復蘇。2008~2010年,美國GDP分別為14.370、14.113、14.602萬億美元,在小幅蕭條之后逐漸復蘇。2011年第四季GDP第三次預估值確認GDP環比增率為3%,2011年第三季為1.8%。這些數據使得2011年美國GDP同比增1.7%,仍在小幅上升途中。
三、歐債危機和美國經濟復蘇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進出口貿易影響
歐盟和美國分別是我國的第一、二大貿易伙伴。其中,歐盟是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一大技術引進來源地和第二大進口市場,在過去的幾年中,全球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分別對美國和歐洲造成了重創。對于長期依賴這兩個市場的我國出口部門來說,影響是巨大的。
1.出口貿易量減少。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影響,歐美國家采取緊縮政策,削減公共支出,歐元貨幣貶值,歐美經濟增長速度減少,購買力削弱,導致抑制進口,歐元區經濟數據普遍疲軟,歐洲國家消費者信心指數大幅下降,經濟形勢謹慎和悲觀,市場需求急劇減少,出口量的增幅已經明顯下降。
2.出口貿易摩擦加劇。貿易摩擦與全球或一國經濟的發展狀況有很大關系,但經濟發展良好時,貿易摩擦會減少,當經濟發展減弱時,貿易摩擦將加劇。歐債危機下整個歐元區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會卷土重來,我國頻繁遭遇更多的反傾銷、反補貼、各種保障措施的限制以及形形色色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使國內幸存外貿企業生存環境更加惡劣,蒙受更大損失。
3.出口貿易利潤下降。
4.出口貿易訂單長單變短單。
5.勞動密集型出口貿易劇減。
6.出口貿易貨款回收風險變大。
反觀美國,2011年1~4月,中美雙邊貿易總額達1337.2億美元,同比增長24.8%。其中,中國對美出口916.8億美元,同比增長22.4%;自美進口420.4億美元,同比增長30.5%。由于美國的經濟復蘇較為確定,美國對于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將是較為正面的。但是,在國內就業下,美國仍有很大可能限制我國企業的對美出口。
(二)匯率影響
在次貸危機爆發后,中國迅速采取“釘住美元”的匯率政策,為國內經濟平穩奠定了基礎,但也延誤了匯率調整的時機,為歐美發達國家留下了口實。在之后的諸多關于全球經濟失衡的高峰論壇上,例如G8和G20峰會,歐美各國都呼吁中國停止“操縱匯率”,壓迫人民幣升值。
經典的宏觀經濟學認為,處于危機中的國家傾向于貨幣貶值來增加出口,歐洲正是如此。歐盟是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對歐出口約占出口總量的20%,因此這一負面影響不容忽視。事實上,自希臘爆發危機至今,人民幣兌歐元已累計升值16.7%。研究顯示,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僅這一匯率因素就會使對歐出口減少約10%。為了拯救危機,相信歐盟會進一步使歐元貶值,將危機轉嫁給我國等經濟率先復蘇的國家。而美元自2011年開始,由于美國經濟的緩慢復蘇,以及阿拉伯國家的戰亂,一直在逐漸走強。也在某種程度上迫使我國不得不緊跟美元,被動升值。
展望未來,人民幣仍走在緩慢升值的路上,這對人民幣的國際化之路,是一個較為嚴峻的挑戰。
(三)國內物價水平影響
周其仁教授認為,央行在中國外匯市場大手用人民幣購買外匯,靠的是以下諸種手段:增加貨幣發行、動用商業銀行存于央行的法定準備金和超額準備金以及發出“央票”即央行對金融機構的短期債券。這些外匯作為“基礎貨幣”,經由商業銀行系統的貸款發放,變為實際經濟運作的貨幣,即M2。這種制度造成了人民幣的被動超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央行的獨立性。
隨著歐債危機的爆發,資本迅速自歐洲外逃,主要流向歐元區內部的德國,以及外部的美國和新興市場國家。而金融危機以來,由于各國政府對人民幣升值的施壓,外匯市場的投資者普遍看好人民幣升值,于是熱錢大肆涌入我國,導致我國原本就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更加寬松,將房地產泡沫從一線城市蔓延至二三線城市,而股市也于2010年中實現了從金融危機后最低的1664點升至最高的3100多點。而物價更是節節攀升,“蒜你狠”、“豆你玩”等民間俗語反映出通貨膨脹的深重——已經蔓延至生活必需品。在央行多次調整準備金率及加息之后,我國終于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遏制住了物價上漲的狂潮。
但是,美國經濟仍未完全復蘇,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施行“QE3”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的可能性較大,如果QE3真的成行,相信又將會重新推高中國的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而這又將迫使人民銀行繼續實施現在的緊縮貨幣政策,延誤為實體經濟注入流動性的時機,導致更多的中小企業破產。
(四)產業影響
由于歐債危機的爆發,2010年和2011年,我國出口部門外部需求萎縮,訂單大幅減少。另外貿易保護主義也有所抬頭,導致國家間的貿易摩擦迅速增多。
隨著歐元貶值,一方面抬升了我國企業出口門檻,據統計分析,由于歐元貶值影響,我國出口歐盟紡織類產品平均價格上升73%,化工原料類上漲4%左右,其他出口大類平均價格也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揚;另一方面導致我國出口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近乎于無利可圖。據針對東部沿海地區出口企業的壓力測試顯示,人民幣對歐元在短期內升值3%,則相關企業利潤下降最多可達50%。對于內地以出口導向的生產制造企業,特別是對平均利潤只有3%~5%的傳統紡織產品出口企業來說,長期低利潤或零利潤運行無疑會加劇生存危機。
歐債危機主要影響的是大量中國內地企業,尤其是以出口低技術含量產品為主的傳統消費品生產企業(如鞋類,小電器類,低級汽車配件類生產企業),此外,光伏等高新技術產業也受到了較深的影響。而且此類危機屬于長期性危機,不會在短時間內改善。而美國深深面臨“無就業復蘇”的窘況。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無以為繼,美國國內的制造業品牌均不愿在美國設立工廠,而是將制造產品的工作外包。這進一步加劇了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摩擦,美國政府傾向于采用反傾銷、國內立法保護“美國制造”、征收高額關稅來抑制對華進口,增加國內的就業情況。這對于中國的制造業來說,仍然是挑戰大于機遇。
而在服務業方面,美國面臨更大的挑戰,即金融服務的外包,這會導致美國國內更多就業機會的流失。張橋云(2010)指出,歐美國家金融機構30多年的實踐表明,金融服務外包是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提高資本收益率、資產收益率、減員增效、凸顯行業核心競爭力和優勢的必然選擇。相信在未來的幾年,服務業外包所帶來的貿易摩擦將會更多的困擾我國和歐美發達國家。
四、結論
歐債危機的蔓延仍將繼續,而美國經濟也走在復蘇的路上。筆者從進出口貿易、匯率、國內物價水平、產業四個方面對這兩者的影響進行了總結,認為這對中國來說是挑戰大于機遇。我國的出口部門必須意識到,歐美的危機仍將持續,復蘇也將較為緩慢,在這兩個市場再次取得2007年時的較高貿易額將會是一件苦難的事情,比較現實的做法是開拓新市場,將增長點放在新興市場國家。而央行等宏觀調控仍需對匯率報以極高的關注,防范QE3帶來的熱錢再次來襲。
參考文獻
[1]時寒冰.經濟大棋局,我們怎么辦[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1,7.
[2]鄭熙春.歐債危機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及企業應對對策[J]. 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1,(12).
[3]馮永華.歐債危機的演化及應對策略[J].未來與發展, 2012,(01).
[4]張曉晶,李成.歐債危機的成因、演進路徑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開放導報,2010,(04) .
[5]王林曦.歐債危機引發的歐元貶值對我國的挑戰和有效應對[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1,(01).
[6]李桓.消費增長 美國經濟暫回正軌[J].證券導刊,20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