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我國民間金融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及其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角度出發,分析了我國民間金融規范化發展的必要性,并據此探討了我國民間金融規范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以期對我國民間金融的長期發展有所幫助。
【關鍵詞】民間金融規范化發展途徑
2012年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確定了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的十二項主要任務,在這十二項任務中,以溫州為試點的引導民間融資規范化發展占據了主體內容。至此,我國民間金融規范化議題正式步入實踐試點,民間金融有望由“地下”轉到“地上”,實現合法化、規范化發展。
一、我國民間金融規范化發展的必然性
民間金融的繁榮發展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其對正規金融而言也是一種有益的補充。
(一)有助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中小企業由于其規模小,收益具有不確定性,經營風險大,使得其從正規金融機構借入資金的難度大,而民間金融的活躍發展緩解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
(二)有助于打破正規金融壟斷地位,促進金融體系改革
市場經濟最本質的特征是競爭,銀行業也應當同其他產業一樣,保持合理市場結構,形成競爭格局,才能提高自身經營效率,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民間金融的規范化發展正好可以打破正規金融的壟斷地位,促使金融體系的競爭,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同時,民間金融的存在也為民間資金提供了便利的投資渠道,提高了閑置資金的使用效率,有助于化解流動性過剩。
(三)民間金融對推進利率市場化具有積極的示范作用
由于民間融資利率主要是由資金的供需雙方協商確定,大多屬于市場利率,較真實地反映了市場中資金的供求狀況和價格,發揮了利率的杠桿作用,有助于調動資金供給者的積極性,促使民間資本的經濟功能充分發揮。因此,民間融資的利率水平,對國家利率政策的制定和調整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盡管作為正規金融的有益補充,民間金融對促進經濟發展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于長期以來一直游離于政府監管之外,民間金融的運作過程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包括:
1.形式隱蔽分散,容易為不法分子利用。民間金融具有隱蔽性、分散化和不規范的特點,尤其是在民間借貸活動中,資金供需雙方往往只有口頭協議或者很簡單的借條,缺乏正式的書面文件,導致雙方發生經濟利益糾紛時,相關者的利益很難得到有效保護;同時,民間金融的隱蔽性也很容易為犯罪分子所利用,從事洗錢、非法集資等不法活動。
2.民間資金脫離監管,影響國家宏觀調控效果。由于民間融資通常未被納入政府統一管理,因此很可能會影響決策者對宏觀形勢的準確判斷,造成決策失誤;大量在體外運行的民間資金也會放大信用總量,妨礙央行對資金總量的監控;同時,由于缺乏合理的引導,民間資金還很容易流入國家限制性行業,削弱國家產業政策調控效果。
3.借貸資金高利率,加大借款企業的風險。民間金融市場的利率一般都高于官方利率,從而增加了民間融資者的財務負擔,不利于中小企業發展。如前所述,盡管民間金融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但是過高的資金成本,同樣會使企業面臨較高的財務風險,嚴重時,甚至破產,引發企業主“跑路潮”,危害社會和諧穩定。
二、我國民間金融規范化發展實施途徑探討
盡管國務院有關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的十二項主要任務一定程度上為我國民間金融的規范化發展指明了大的方向,但具體到細節層面應如何規范,本文試做如下探討。
(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民間金融的合法地位
通過立法明確民間金融合法地位是使其規范化發展的關鍵。具體來說,一方面可以通過調整修訂現行法律法規中有關民間金融的規定,規范各類民間金融活動的處理原則和方法,以區別于民間金融與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另一方面,針對我國民間金融的實際發展狀況,可以嘗試制定一部專門規范民間金融的法律或法規,賦予民間金融合法發展空間,保護民間金融中合理的對經濟發展有益的部分。
(二)建立民間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
降低金融準入門檻,適當放寬金融市場準入條件,加大正規金融機構對民間金融的開放力度,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建立地方金融機構以彌補地方金融服務空白。具體來說,一方面只要股東人數、資本金、經營者資格及其他有關條件達到法律規定的標準,就可以允許私人錢莊、金融合會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注冊、登記,將其規范化為正規的民間金融組織;另一方面,可以引導民間資金參與正規金融機構改制,促使社會閑散資金轉移到合法渠道中。
對于陷入困境的民間金融機構,要以市場原則為基礎,優勝劣汰。具體來說,可以嘗試制定相關的破產法律法規,內部化民間金融破產成本。獨資和合伙形式的民間金融組織,退出以自行消化吸收為主,監管當局的制度供給為輔;股份制形式的民間金融組織,可以通過股東股份轉讓或清算并購等形式退出。建立退出機制,不僅保護了存款人利益,還激勵民間金融機構的管理者努力審慎經營。此外,還可以探索建立存款保險金制度作為實行市場化退出的必要配套措施。
(三)明確民間金融監管主體,建立有效的民間金融監管制度
我國現階段金融監管主體主要是由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以及保監會組成。對于民間金融的監管卻缺乏明確的主體,這顯然不利于民間金融規范化發展。因此,政府有必要明確民間金融的監管主體,或者嘗試建立專門的民間金融主管部門由該部門全權負責對民間金融的監管,如對民間金融信息的監測以及建立科學的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等工作。
(四)利率市場化改革仍需推進
盡管溫州金融綜合改革的十二項主要任務中并未提及利率市場化,但要想真正打破正規金融的壟斷地位,促進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利率市場化依然是關鍵。民間金融的主要優勢之一就是能夠根據市場資金供需情況,借貸雙方靈活協商確定利率。正規金融應該借鑒民間借貸的市場化資金定價方式,才能具備同樣的競爭優勢。同時,利率市場化也有利于民間金融天然優勢的保存與發揮。
(五)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降低民間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
良好的信用制度為民間金融的規范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基礎,因此,政府還需要加快建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完善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規,構建信用信息平臺,及時發布各地融資活動信息,通過良好的信用環境,促進民間金融機構和地方企業及個人的信用信息交流,隨時向客戶提供有不良信用記錄的黑名單,維護金融活動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降低民間金融經營風險。
參考文獻
[1]楊錫娟.淺談中國民間金融的規范化發展[J].經濟研究導刊,2009(13).
[2]蔡四平.規范我國民間金融發展的路徑選擇[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1(2).
[3]楊暢.民間借貸規范發展的路徑選擇探討[J].浙江金融,2011(11).
作者簡介:鄭娟(1985-),女,江蘇泰州人,上海理工大學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