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部農區產業集聚區是由產業、市場、社會等關系所構成的網絡組織。其競爭優勢的源泉在于網絡經濟、規模經濟和分工經濟的共性,同時還有文化背景、模仿創新、生產要素等個性來源。本文以河南省孟州桑坡皮毛加工產業集聚區為例,分析了中部農區產業集聚區競爭優勢的來源。
【關鍵詞】中部農區 產業集聚區網絡組織競爭優勢
一、產業集聚區及其區域競爭優勢的網絡化研究
我國中部地區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種形式的產業集聚區在我國中部地區大量涌現。雖然他們沒有惠及優越的地理區位、也不具備雄厚的經濟基礎、沒有高新技術產業、甚至沒有高素質的技術人才,但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卻表現出巨大的適應性,顯示出強勁的區域經濟競爭優勢。探討中部農區產業集聚區競爭優勢的源泉成為我國學者關注的焦點。
產業集聚區是指同一產業的企業以及該產業和支持型產業的企業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1]。研究表明,產業集聚區不僅是企業在地理空間上的集聚,更主要是由企業之間及相關產業所形成的網絡聯系。中部農區產業集聚區雖然具有內部技術創新核擴散、專業化分工、外部經濟等集聚經濟的好處,但這些只是中部農區產業集聚區產生區域競爭優勢的機理,其競爭優勢的源泉在于中部農區產業集聚區網絡組織及其所帶來的績效。
二、中部農區產業集聚區網絡組織體系及其競爭優勢的源泉
(一)中部農區產業集聚區網絡組織體系
中部農區產業集聚區的成長大多是在市場力的作用下自發形成的,以小企業產業集聚區較多[3]。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相比,這些產業集聚區并非集中在高技術產業領域。但從產業集聚區的本質特性來看,他們也屬于一種特定產業及其相關支撐產業的企業與機構相互聯系而在一定地域集聚。從其地理邊界來看,并不局限于行政邊界,而是由企業及相關機構的相互聯系與依賴決定。
河南省屬中部大省。2008年,河南省對全省312個產業集聚區進行了規范整合,確認有175個產業集聚區列入省180個產業集聚區規劃范圍。筆者對河南焦作市高新技術產業區、沁陽市沁北工業集聚區、孟州市產業集聚區以及洛陽、新鄉、周口等地區產業集聚區進行的大量調研發現,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征,其區域網絡系統也在發生變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網絡構成主體具有差異性。中部農區產業集聚區從形成到發展成熟,從其社會、市場、企業所結成網絡關系來看,主要體現在當地政府、從事經營的公司、服務機構、科研機構及銀行金融部門所結成的網絡體系。如成長在河南省孟州市桑坡村的皮毛加工產業集聚區,有從事皮毛加工的大公司100多家,還有家庭個體加工戶幾百家,這是集聚區內的主核心體。同時,集聚區內有多家專門提供皮毛加工服務的部門,如皮毛加工技術指導站、產品加工設計咨詢公司、法律咨詢中心和農行、信用社、建行等金融機構。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是與當地鄉、村等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分不開的,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是產業集聚區發展的關鍵因素。
(二)中部農區產業集聚區競爭優勢來源分析
中部農區產業集聚區網絡體系是一個社會、經濟系統。[4]企業(公司)結成的產業網絡關系,是集聚區內經濟活動的核心。企業在相互合作、競爭、分工中進行,節約交易成本,從而分享規模與分工經濟的益處。網絡體系的形成使良好的地域文化、當地政策優勢、各種服務資源和設施等在內部能夠充分流動和共享,使經濟活動充滿活力和有效;網絡組織使區域網絡創新成為可能。產業集聚區的各行為主體在交互、協同作用過程中,產生技術溢出效應,形成相互學習的環境,促進技術改進,形成網絡創新。網絡組織體現了分工經濟與規模經濟的好處。特別是企業之間的組織關系不僅可以使企業獲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等方面的收益,而且可以緩解由于分工深化與擴大規模而引起交易成本與協調成本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產業集聚區的網絡聯系、分工經濟、規模經濟是產業集聚區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調研中發現,成長于中部農區的小企業產業集聚區,其競爭優勢的來源,一方面表現在上面所述的網絡聯系、分工經濟和規模經濟。其特殊性還表現在:區域文化背景、不斷地模仿創新、當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及農區廉價的土地與勞動力要素成本。
(三)中部農區產業集聚區競爭優勢來源的案例分析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推行改革開放的政策,中部農區也在市場力的作用下,很多地方利用傳統資源優勢發展地方經濟,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集聚區。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保持了強勁的區域經濟競爭優勢。位于河南省孟州市城東八公里的桑坡村皮毛加工產業集聚區,是當地回民在皮毛加工經商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年加工皮毛量達1700萬張,產值17億元,成為亞洲最大的羊剪絨皮毛加工基地。
1.網絡聯系是中部農區產業集聚區內其競爭優勢產生的根源。中部農區產業集聚區競爭優勢的源泉在于其內部的網絡聯系。在集聚區網絡體系內,由于行為主體(企業、服務、金融等)之間結成了市場、產業、社會網絡,網絡績效使其產生競爭優勢。桑坡村皮毛加工產業集聚區內企業聯系十分緊密。隨著集聚區規模的擴大,形成了原材料和設備供應、皮毛加工、產品銷售、中間服務等企業群體。他們分工明確,存在一個既競爭又協作的經濟環境中。同行之間以質量和服務占領市場,上下游之間能夠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區域經濟競爭優勢。
桑坡皮毛加工產業集聚區企業之間的垂直關系主要是依產業鏈而結成的網絡聯系。從皮毛供應企業到皮毛產品生產企業,再到皮毛成品銷售部門的串聯而成(見圖3)。桑坡皮毛加工企業之間的水平聯系是企業之間既合作又競爭的關系。隨著市場的擴大,企業之間通過細致的專業化分工,一個企業可能只生產某個產品的一個部件或者完成某個產品的一個工序,這些企業通過相互網絡聯系,形成一個既競爭又合作的產業集聚區創新環境。
桑坡村皮毛加工產業集聚區成長在回族集聚村落,是一個典型的村落產業集聚區。具有經商傳統和創業精神的地域文化資本促進產業集聚區的形成和發展。其社會網絡是由當地企業家、當地政府和家族、人情等各種關系中交織而成的。企業主與當地政府官員之間建立密切聯系,可以提高用地、融資等辦事效率。集聚區內具有共同的政策和地域文化優勢,甚至有些企業具有血源相近而建立或聯系。企業之間形成了相互信任的關系,甚至不受合同的約束。這就提高了企業運作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也顯示出產業集聚區的競爭優勢。
2.產業集聚區內存在明顯的內部和外部規模經濟。桑坡皮毛加工產業集聚區內,多數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工廠,他們成為集聚區的重要特色之一。早期成立的雪羊皮毛公司和隆豐皮草公司隨著規模的擴大,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組織,在集聚區內起著核心引導作用。其他小企業為了追求內部規模經濟,購進技術和設備,轉變加工方式,多以機械加工為主。多數企業將利潤的大部分用于擴大生產規模,降低生產成本,形成了產品價格低廉的競爭優勢。規模的擴大,也使集聚區內培育了品牌。品牌效應使整個集聚區抵御競爭的風險加強,也是整個集聚區內部規模經濟展現的競爭優勢來源。
產業集聚區外部規模經濟首先體現在政府對整個區域環境的完善上。桑坡皮毛加工集聚區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前后,家庭工場是其基本格局。隨著市場拓寬和資本積累,進入產品升級和集聚區擴張階段。土地、資金、電力、交通、通訊等方面問題突出。當地鄉鎮政府給予了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規劃土地利用,為外來投資者提供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在用電、通訊、環境治理、道路建設、金融機構的設置、法律、咨詢等方面提供種種便利。為拓寬產品市場,政府部門還投資建設產品批發市場。環境的改善,降低了企業投入成本。
產業集聚區外部的規模經濟還體現在濃厚的行業氛圍上。桑坡皮毛加工產業集聚區是充分利用傳統產業優勢發展起來的。在桑坡村,人們日常談論的話題,親朋之間的串門,都是以皮毛加工為主題。桑坡村吸收了附近近萬人的打工者,有大量的銷售人員奔波在全國各地。大量集中的企業及人員之間的信息交流,技術、市場、需求信息在桑坡村不斷地溢出擴散,促進了區位品牌的形成,促使產生創新。
3.分工經濟在產業集聚區內外部的體現。隨著產業集聚區規模的擴大,在集聚區內外部產生了分工經濟。桑坡皮毛加工產業集聚區在發展的早期,企業多以家庭作坊為主。從皮毛選購、皮毛加工和銷售,都是由戶主及家庭人員完成。隨著規模的擴大,這些家庭作坊業主就雇傭家庭以外的工人,從事一些專職工作。使其從生產中分離出來,提高生產效率。當然,業主比較注重工人技術熟練程度。比如提高熟練技術人員的工資待遇,對有經驗和技術專長的人員,還采取更好的待遇措施。
隨著大量皮毛加工戶的涌現,對皮毛加工中的輔助工業及中間產品的需求隨之增加。一些專門從事某一環節或服務行業的企業也不斷地建立起來。皮毛加工業主從事皮毛原料鞣制、剪裁設計、產品包裝、產品銷售等工藝過程的生產,分工更為精細。共同完成皮毛產品生產和各加工企業的配件供應。
專業化分工的加深,也會造成同行之間的相互競爭。在桑坡的皮毛加工產業產業集聚區內,眾多的企業所處區位、運輸、物流成本等條件都一樣。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就需要在生產中富于更好的創意。一旦好的創意產品投入市場,就會引起其他企業效仿,很難長期占領市場。若長期領先市場,企業就要不斷地創新,創新的壓力促進整個產業集聚區內的產品質量不斷上升。
4.產業集聚區內的模仿性創新競爭優勢。成長于中部農區的產業集聚區,其研發機構、先進科技、高技術人才等方面是相對缺乏的,自主創新的能力較弱。因此,他們主要依靠模仿性創新來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當然,模仿雖然是普遍的現象,但創新確是很難的。模仿創新既能降低創新的難度,又能降低創新產品的市場風險。
桑坡皮毛加工產業集聚區內,模仿創新是其主要的創新過程。在調查中發現,桑坡皮毛加工產業集聚區內的80%的技術來源于“模仿”。大企業的技術主要來自集聚區外部,而小企業的模仿多來自集聚區內部,小企業比較大企業更加依賴模仿。桑坡皮毛加工產業集聚區內部的各種信息、知識、技術和經驗能在區域中快速地傳播,從而提高了企業和機構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增強了整體區域的學習效應。桑坡內的龍頭企業,他們往往深入國內外交易市場,搜集信息和新產品。發現好的產品,馬上購回來,組織人員研究,取長補短,并將模仿創新的產品投入市場。而這種創新成果一旦流入市場,又會引起周圍企業的模仿,并且更有創意。
在集聚區內部,一些企業好的產品創意往往很難長期獨享。因為集聚區內部人員流動頻繁,行業之間相互學習,從而促進產品的改進??梢?,模仿性創新在桑坡皮毛加工產業集聚區的發展、升級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5.產業集聚區競爭優勢來源的特殊性。一是良好的地域文化環境。離開了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制度取向,產業集聚區就不可能成長、壯大[5]。從桑坡村皮毛加工產業集聚區發展來看,其特色的地域文化資本起到重要的作用。受博大精深中原文化的影響,培育了富于創業的當地企業家。他們利用傳統皮毛加工經商優勢,結合現代技術優勢,發展現代皮毛加工產業。桑坡村村民是“家族而居”,初期的家庭皮毛加工小作坊,使得管理成本大大降低。由于一個村莊的人們,具有相同的生產、生活和行為習慣,其意識形態與價值判斷是趨同的,企業間的沖突能夠得到緩解,利于產業集聚區的成長、發展。
二是當地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從桑坡皮毛加工產業集聚區內的發展來看,離不開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持。政府部門在集聚區發展的初期,由于政策的支持,解決了土地、資金、技術等問題,使集聚區不斷發展壯大。在成長期,政府部門通過扶持大公司的成立,樹立了皮毛產品品牌形象。政府部門建立皮毛商貿城,拓寬了產品的銷路。通過金融機構、科研機構、服務機構的設立使產業集聚區不斷完善。通過政府部門在污水處理、通訊、電力、關鍵技術等方面問題的解決,使產業集聚區有一個良好的經濟環境。
三是生產要素成本低廉。在桑坡村皮毛加工產業集聚區內,一些企業擴大規模需用土地,其地租只有每公頃每年只有5000元左右。皮毛加工業需要的勞動力,多是桑坡周圍村的村民,離家較近,生活方便。工人只需簡短培訓即可上崗。工人平均工資只有700-800元,但工人的滿足感卻很強,積極性也很高。
參考文獻
[1]曾忠祿.產業集群與國際競爭[J].當代財經,1996, (7), 48-51.
[2]Williamson O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NewYORK:free Press,1985.
[3]李小建,李二玲.中國中部農區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研究——以河南虞城縣南莊村鋼卷尺企業集群為例[J].地理科學,2004,(2):136~141.
[4]孟韜.產業集群的網絡結構——基于柳市電器集群的實證分析[J].經濟管理,2007(3):6-11.
[5][6]李政新,李二玲.區域文化差異對企業集群的影響——以河南省和浙江省為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78-81.
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1FJJ037。
作者簡介:冷傳明(1970-),男,河南信陽人,焦作師專講師,區域經濟學碩士,主要從事經濟地理及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