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諺說“無救濟,無權利”。我國經濟法目前正面臨著實體法蓬勃發(fā)展與司法救濟制度短缺的困境。針對這一困境,本文旨在立足本土和實際,從經濟法的司法實施現(xiàn)狀出發(fā),研究、探討經濟法的司法實施問題,以期實現(xiàn)經濟法訴訟和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刑事訴訟的結合,并針對經濟法特有的訴訟建立特別訴訟程序,實現(xiàn)經濟法合理、效率的司法實施路徑。
【關鍵詞】經濟法可訴性司法實施
要研究、探討經濟法司法實施中的相關問題,經濟法的可訴性便是首要不可回避的問題,只有經濟法具有可訴性,經濟法的司法實施才具有合理依據。
一、經濟法可訴性理論分析
(一)經濟法的可訴性是法的本質屬性之一
所謂經濟法的可訴性是指經濟法所必備的為了判斷經濟法糾紛的是非而使經濟法的糾紛主體可訴求于法律設定的判斷主體的基本屬性。這種屬性決定了在需要由國家干預的領域所發(fā)生的法律糾紛主體應當有權將之訴求司法解決。1經濟法的可訴性主要表現(xiàn)為經濟法的可爭訟性,經濟法權利的可救濟性和法院對經濟法行為的可管轄性。經濟法具有可訴性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問題,因為法的可訴性是法的本質屬性之一,法的生命在于實施。目前,由于一些歷史的或政治的原因,經濟法的救濟制度中存在許多問題,但隨著法治的演變,這些問題將會一步步得到有效地解決。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而否認經濟法具有可訴性。
(二)經濟法有其獨立的法律責任
有責任才會產生追究機制。所以經常有學者通過批判經濟法責任來批判經濟法應具有獨立訴訟機制的合理性。我國目前主要存在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違憲責任四種法律責任,并有相關程序保障這四大責任(除了我國違憲審查程序欠缺)。有學者認為,經濟法沒有獨立的法律責任,經濟法產生的責任仍屬上述四大責任之列,只需對這些程序做些修訂便可把經濟法責任包括在內,并無設置獨立訴訟機制的必要。
經濟法的確有跟其他部門法重合的責任形式,如經濟法中存在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等,但經濟法在發(fā)展中也創(chuàng)立了自己獨立的法律責任,如懲罰性賠償、產品召回、結構控制、資格減免、信用減等、行為禁止等責任。由于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保護法益、理念等的不同,這些責任是已存在的四大責任無法涵蓋的責任。所以經濟法具有獨立的法律責任,應有可訴性。
二、我國經濟法司法實施現(xiàn)狀
雖然經濟法具有可訴性,但目前我國經濟法可訴性的立法現(xiàn)狀不容樂觀。我國現(xiàn)行的經濟法立法主要包括兩個層級的法律:一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經濟法律,二是國務院及其各部委、地方各級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各種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地方性法規(guī)、地方政府規(guī)章、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和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等。但這些法律中都沒有明確規(guī)定經濟訴權,即使有些法律有訴訟上的相關規(guī)定,但其規(guī)定與經濟法的性質卻不相匹配,使經濟法的訴權變?yōu)楝F(xiàn)實面臨許多障礙。
另外,經濟法中涉及許多行政行為,有具體行政行為,也有抽象行政行為。但我國的抽象行政行為是不可訴的。這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我國司法與行政不能達到很好地制約,政府的許多經濟調節(jié)行為仍游離在司法監(jiān)管之外。
經濟法是一個公私融合的部門法,它調整的是社會整體經濟利益,但我國卻缺乏公益訴訟、團體訴訟等方面的規(guī)定,使經濟法的社會性不能有效的體現(xiàn)。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重合的法律責任也因制度的限制而不能有效銜接。如當事人適格制度等,使許多經濟法主體被排除在經濟法的訴訟之外,想而不能訴。
三、經濟法司法實施的構建思路和具體建議
(一)經濟法司法實施的構建思路
鑒于經濟法司法實施的缺陷,國內許多學者提出了有益構想,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大民事訴訟”、“獨立經濟訴訟”、“經濟公益訴訟”和“特別程序說”等。當然每種觀點都有其合理性,但也都有不合理之處。大民事觀點忽視了經濟法律規(guī)范本身的特殊性;獨立經濟訴訟的觀點是一種比較理想化的思路,它沒有考慮到法律成本,而且現(xiàn)今各個法律的發(fā)展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分不出清晰的界限;建立經濟公益訴訟觀點有它的合理性,而且提出具體構建想法的學者也很多,但是建立公益訴訟并不能解決經濟法司法實施中的所有問題,而且其法律成本高,不是幾年之內就能實現(xiàn)的;建立特別程序是比較合理的建議,但它需要跟其他法合作,也不是僅僅建立個特別程序就可以解決經濟法的所有訴訟問題。
從上述可知,在現(xiàn)有司法體系下,如何更好地結合三大訴訟程序來完善經濟法的救濟機制才是最實際、最合理的方法。社會利益的邊際均衡狀態(tài)是法存在的基礎,各種社會利益的和諧共識是法穩(wěn)定的前提。經濟法是法邊際均衡中的一極,它是為實現(xiàn)法的整體經濟利益目標而建立的規(guī)范體系,它與其他法既是一個整體,又具有其自身的獨立性。所以經濟法的司法實施需要與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刑事訴訟等相結合,去尋求一個均衡點。筆者認為,考慮到我國所處的特殊階段,經濟法司法實施的改革應扎根于我國政治、法律和文化的土壤中,即應對行政訴訟,民事訴訟等做些調整,使其可以承擔更多經濟法的相關訴訟,然后再根據那些具有經濟法特殊屬性的訴訟建立一些特別訴訟程序。
(二)經濟法司法實施的具體建議
1.將經濟法思維引進民商事審判程序。之所以要把經濟法思維引進民商事審判程序,是因為經濟法與民商法的價值衡量不同。經濟法追求的價值目標是矯正“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實現(xiàn)實質正義、追求社會整體經濟利益,更多的體現(xiàn)了法的社會性。而民商法是個人本位之法,更多地關注意思自治。另外,把經濟法的思維引進民商事審判程序并不是要讓民商事訴訟完全代替經濟法訴訟,而是對現(xiàn)在實際很多經濟法案件都由民商事程序解決的一種應變。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撤銷了原經濟審判廳,從此以后經濟法的理念就基本退出了司法舞臺。那些實際的經濟法案件都是根據民事思維來解決的。雖然很多經濟法案件的確是平等主體之間的爭議,但是根據民事思維解決的訴訟很可能跟由經濟法思維解決的訴訟背道而馳,從而不利于維護社會的整體經濟利益。
這種把經濟法思維引進民商事審判程序是一種經濟法思維的法律適用,屬于“社會學解釋法”范疇,司法中的經濟法思維是在經濟法理念指引下的法律適用方法的選擇,法律適用方法也就是法律解釋的方法。只有在某法律條文的文義解釋有歧義時,即會產生“復數結果”時,經濟法思維才可以施展。2這種經濟法思維引進途徑主要包括對負外部性的吸收和正外部性的促進,對信息不對稱的矯正和違法壟斷行為的否定等。
2.對民商事訴訟制度的調整。除了將經濟法思維引進民商事審判程序外,相關的民商事訴訟制度也應做適當調整。首先,應擴大原告范圍。民商事訴訟一般為了防止濫訴,對原告資格要求比較苛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應有條件的放寬原告資格,把更多的經濟法糾紛囊括進民事訴訟。許多學者建議在民事程序中增加團體訴訟,以解決相關的經濟法糾紛。筆者認為,應對我國已有的代表人訴訟制度進行改革,以適應新型的經濟法糾紛。這樣即可以節(jié)省資源,又可不破壞民事程序的統(tǒng)一性與完整性。具體而言,應擴大代表人訴訟的適用范圍,放寬權利登記的程序要求及擴大訴訟代表人的權限等。其次,在經濟法糾紛中,應適當減小原告的舉證責任或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因為在經濟法糾紛中,原告與被告的社會地位、經濟實力、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程度都有所不同,原告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如果在舉證責任上不對原告實行傾斜保護,便很難真正實現(xiàn)實質正義。最后,應完善我國的小額訴訟制度。目前我國并無獨立的小額訴訟程序,而簡易程序與小額訴訟程序又有很大不同。小額訴訟程序適用于小額輕微案件,其程序比簡易程序更加簡化,可節(jié)省司法成本,同時大大提高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充分體現(xiàn)了低成本與高效率的有效結合。而且我國目前法院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也為小額訴訟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3.對行政訴訟制度的調整。與民事訴訟不同,行政訴訟本質上而言是司法權力對行政機構適用法律的活動進行監(jiān)督,也即是對行政權力的一種限制,是建立在權力分立基礎上的權力之間的制約,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護公民的合法權利。在我國還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司法審查制度下,行政訴訟將是公民監(jiān)督行政權力行使的重要手段。行政訴訟肩負著矯正錯位的公共權力的行使,防止公職人員濫用公共權力,以權謀私或工作懈怠的重任。但中國目前的行政訴訟制度存在明顯的缺陷,無法有效地發(fā)揮監(jiān)督權力行使的功能,從而影響了經濟法的司法實施。如以抽象行政行為方式體現(xiàn)的宏觀調控措施,或者以具體行政行為的方式作出,但沒有直接受害人的市場規(guī)制行為等。所以為了使經濟法的司法實施更順暢,本文做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擴大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歐美等行政訴訟發(fā)達國家,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十分廣泛。如美國《聯(lián)邦行政程序法》第701節(jié)規(guī)定了司法審查的范圍是除法律排除司法審查及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行為不能進行司法審查外,其他行政行為均可接受司法審查。而我國行政訴訟法的受案范圍與他國存在明顯差距。所以,首先我國應當把抽象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中。在我國,大量的抽象行政行為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行政立法,而是屬于行政機關行使職權的行為,實踐中缺少嚴格規(guī)范這種抽象行政行為的程序、權限的法律法規(guī)。因此,行政機關很容易濫用抽象行政行為而侵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如果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抽象行政行為不受司法評判,就一定程度上鼓勵了行政主體濫用權力。這樣有些行政機關作出抽象行政行為時,極少考慮公民權利和自由,甚至于不考慮社會公共利益。其次,擴大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可訴范圍。我國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可訴范圍是采用正面列舉式規(guī)定,但列舉式無法將所有的行為列舉窮盡,且易產生歧義。因此,應借鑒國外的立法例,將肯定式列舉刪除,只以列舉方式排除不宜由司法裁判的行政糾紛。第三,將“準政府組織”所作出的事實上的行政行為納入受案范圍,這樣才能形成對整個公權力或公務行為進行監(jiān)督。
第二,放寬原告資格。我國現(xiàn)行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的起訴條件苛刻成了制約我國行政訴訟發(fā)展一大“頑疾”,從而也制約了經濟法的司法實施。行政訴訟原告資格制度,無論在理論研究還是司法操作層面都亟待重構和完善。3在現(xiàn)代,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原告資格,主要是看行政權行為本身:只要存在行政權力被濫用或者誤用的情況,與之有關的相對人,無論他的權利是受到直接侵害,還是受到間接侵害,也無論這種受到侵害的利益是大是小,都有資格起訴。4實際上,公權力的性質,其所影響的權利義務關系往往并不局限于相對人本身,也不限定于財產權和人身權。
第三,深化司法改革,實現(xiàn)司法獨立。行政訴訟是權力監(jiān)督權力的一種方式,如果司法權本身即缺乏獨立和權威,以此去監(jiān)督重權在握的行政機關,即使能制止個別的行政違法行為,也是治標不治本。實踐中,由于行政訴訟被告的特殊性,行政訴訟往往受到來自政府機構的干預和影響,而司法機關在人事、財政等方面的“地方化”,難以對抗行政干預,司法的公正性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司法機構和法官的獨立是發(fā)揮行政訴訟功能的基本條件。解決這一問題唯有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最終建立司法至上的理念和制度。司法至上要求法院享有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權和司法變更權。司法至上還要求法院成為處理私人、社會組織和政府之間權益糾紛的主要、終極的機關。
4.建立經濟法特別訴訟程序。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當然有其獨立的法律責任,需要經濟法特別訴訟程序來保障實施,所以學者針對經濟法公益訴訟進行了許多有益探討。但筆者認為,經濟法的特別訴訟程序應不限于經濟法公益訴訟,因為經濟法中也涉及許多私益訴訟或兼具公私性質的訴訟并不能由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解決。如土地承包、征稅、國有投資等方面的糾紛。
針對經濟法公益訴訟,筆者認為我國應走漸進改革路線。公益訴訟可分為團體公益訴訟、個體公益訴訟和特定國家機關公益訴訟。我國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雖無明確規(guī)定特定機關的公益訴權,但實踐中已有部分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在維護社會利益和國家利益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我國目前急需解決的是團體公益訴訟問題。特別是在消費領域,團體公益訴訟顯得尤為重要。個體消費者在訴訟面前往往顯得力量渺小,需要團體力量的支持。而我國目前并無賦予消費者協(xié)會團體訴訟權,使得消費者協(xié)會在保護消費者權益上顯得力不從心。針對這些問題,我國應盡快建立團體公益訴訟制度,充分發(fā)揮社會中間層的力量。而針對個體公益訴訟,在我國還無充分的司法環(huán)境之前,為了防止濫訴及法院的訴累,還是應該予以禁止。
除了經濟法公益訴訟之外,還存在許多三大訴訟法無法解決而又不涵蓋在公益訴訟之列的糾紛,這就需要設置一些經濟法特別訴訟制度。將這些特別的訴訟方式、程序、管轄機構的相關規(guī)定附在實體法之下就可。如在政府采購法、國有資產投資法中設立特殊的程序條款等。
注 釋
{1}劉光亮:《論經濟法的可訴性及其實現(xiàn)》,重慶大學經濟法2009年碩士研究生論文.
{2}梁慧星著:《民法解釋學》,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頁.
{3}胡肖華:《行政訴訟基本理論問題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頁.
{4}顏運秋:《公益訴訟理念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第157頁.
參考文獻
[1]劉光亮.論經濟法的可訴性及其實現(xiàn)[D].重慶大學年碩士學位論文,2009.
[2]梁慧星.民法解釋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243.
[3]胡肖華.行政訴訟基本理論問題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129.
[4]顏運秋.公益訴訟理念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157.
作者簡介:李瑩瑩(1987-),女,漢族,河南安陽人,鄭州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專業(yè)2010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基礎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