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由慶 李明娟 楊龍
摘 要:從中學進入高等院校,由于學習方式的顯著差別等客觀問題的存在,許多學生在如何適應大學生活這個問題上面臨巨大困擾。這一問題在“90后”大學生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已羈絆和制約了他們的成長成才和發展。本文主要對“90后”農科類院校大學生對大學新生活的適應問題做了探討。
關鍵詞:農科院校大學新生適應期90后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c)-0251-02
如何正確解決適應期出現的問題對許多大學新生來說都是一種挑戰,尤其是對第一次遠離父母獨自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甚至第一次住集體宿舍的“90后”大學生而言,學習生活不順心、人際關系不舒心、所選專業不稱心等不斷涌現和始料未及的困頓更顯突出。適應期出現的問題已嚴重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學習和身心健康。因此,對“90后”農科院校大學新生所面臨的適應障礙加以剖析,并對解決策略進行深入探討和研究具有深遠意義。
1 適應期使“90后”農科院校新生困惑的主要問題分析
1.1 學習難以得心應手帶來的焦慮
困難產生的原因可概括為“兩個大環境、三個特殊性”,即進入大學學習模式的轉變這一大環境、2009年素質教育在高中實質性推行的大環境、“90后”自身特質的特殊性、新生主要學生干部這一特殊類群的特殊性、農科院校所招收學生的特殊性。下面具體做一下闡述:第一,大學的學習模式和高中有很大的差別,大學老師不會像中學老師那樣管制和督促學生。大學知識量大,課時相對較少,老師不可能像中學那樣講的面面俱到,也不會布置太多硬性的作業,課程學習的許多環節需要學生自覺完成,對學校圖書館書刊、網上學習資源的利用以及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大學生研究訓練實驗項目的參與和開展都需要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另外,當今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趨向于全面,從而要求原來的“狹義學習”向“廣義學習”轉變,即語言表達、文字寫作、電腦操作、組織協調能力等等專業課程之外的技能都需要學習和提高,而這些無不建立在學生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第二,“90后”的學生恰好趕在高中實質性推行素質教育的臨界點上。雖然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都積極做著努力,但不可否認許多方面尚待于改進和完善。2011年往后的幾屆學生仍然會受到“余震”的影響,許多方面都不容樂觀。較有代表性就是作為農科專業必修課的化學課中電子層結構的相關知識,2009年之前全國大多數省市在高中都開設相關的物理和化學課專門學習。10級開始,該部分在高中的教學計劃中被取消了,此部分的重要性和難理解度是眾所周知的,而到了大學,教師遵循以往的傳統,這部分內容不講但必考。雖然有不少新生向老師反映了這種情況,但由于學校學院在之前安排課時時未能提前做出適當調整,老師往往為了能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也很難挪出很多時間來講授這一部分。第三,“90后”心態起伏較大容易陷入浮躁、迷惘,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主安排時間能力不足等特質顯然是許多不適應問題出現的內因,表征之一就是那句普遍流行的話“在大學里,電腦對于男生是一臺24小時運行的游戲機,對于女生是一臺晝夜不停歇的影碟機”,對自己整天玩游戲看電影控制不住,往往時間荒廢過去又懊悔不已。第四,大學與中小學的學生干部的職能和角色都有很大轉變。大學對學生干部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管理能力、學習能力都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90后”的許多大一學生干部在面對怎樣處理好工作與學習的關系問題上顯得力不從心,考試掛科現象比往屆嚴重。第五,為了滿足煙區茶區等特殊區域對人才的需求,農科院校從福建、云南、貴州、四川、陜西等省份招收的學生的比例往往比其他院校大,而這些省份大部分縣市的高中對英語學習的重視遠遠不夠,甚至不少高中是不設聽力課的。這些地區來的大一學生英語基礎薄弱,加之聽聞老鄉師兄姐期末英語考試“屢受牽絆”、英語四六級“屢試不過”、考研英語“屢屆受限”,他們已大有“談英語色變”之勢。
1.2 人際關系不協調導致的壓抑
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習慣、飲食習慣存在差異,不同人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也有明顯差異,這些差異都亟需“90后”的大學新生以積極的社交態度和靈活的處世技能來克服。但是,很大一部分的“90后”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的生活環境和缺乏社會鍛煉只讀圣賢書的學習環境導致他們缺乏的,正是與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的經驗以及包容謙讓的素質。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會有很多“90后”大學新生缺乏安全感和被認同感,他們孤獨感重、人際關系不協調甚至引發沖突現象也經常發生。
1.3 經濟條件偏差帶來的自卑感
農科院校的大學生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其特殊性的顯著標志之一就是來自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地區的學生比例相對較高,有很多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都不是很好。進入大學后班級、宿舍、社團、學生會、老鄉都假借不同的名目組織聚餐或其他活動來“交流感情,拉近距離”,而大多情況下實行“AA制”或男生愛面子由男生分攤,這些在他們生活費計劃范疇之外的開銷,成了他們心上的負擔。另外,“90”后的年輕人自我意識很強,非常注重外在形象,甚至有一部分學生在名牌服飾、名牌手機、電腦上攀比跟風,經常逛街購物或網上購物,結果,還剩十多天,一個月的生活費就花銷一空。而交男女朋友的學生的支出更大。家庭經濟條件偏差的實際情況、不理性的消費觀念、生活支出缺少計劃性及對待貧富差距的不健康不合理的心態導致很多大學生產生自卑感和壓抑感。心理上的這種困擾嚴重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及學習、生活,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干預著實令人擔憂。
1.4 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引發的困擾
農科院校與其它高校相比,被調劑進入的學生的比例要高很多。很多學生原本就有比較消極的情緒,是在親人朋友的勸說下或對高中繁重學習任務的逃避下最終決定去被調劑到的農科院校報到的。但走進大學,發現學校的環境、設施等與自己理想中的“象牙塔”相差甚遠,這一誘因致使他們心中剛剛壓制住的消極情緒再次涌現出來,并且是加倍的。因此,許多農科院校的大一新生在剛進入大學的一段時間就產生了退學復讀或者爭取一切機會轉專業的想法,例如,男生新生當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學打算往機械自動化、土木工程等方向轉。基于此,另一個問題就緊隨其后產生了,那就是大部分大一學生對所在專業及有轉入意向的專業在本學校的軟硬件配備、就業前景等方面認識模糊,對于該不該轉憂心重重、舉棋不定或是隨波逐流,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也忽視機會成本就盲目改換專業。最終,調專業成功的學生中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在面對進入新專業后接踵而至的問題束手無策,導致情緒失落,大費周折回到原專業的也大有人在,特別是跨學院跨校區轉專業的學生。
1.5 繁多的學生組織、文體活動難以取舍帶來的迷惑
大一新生加入學生會、社團,參加各類比賽、文藝晚會,聽各種講座、報告會,有的是為了展現或培養自己某方面的特長或興趣愛好,有的是為了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有的是為了鍛煉自己在組織、演說等方面的能力,甚至有的是為了找到能夠陪伴自己一生的“另一半”。雖然目的不盡相同,但遭遇的問題卻有許多共性:第一,對自己的未來缺少規劃,對自己的優勢劣勢缺乏深入認識,對加入哪類團體、參加哪類活動欠缺理性選擇。多數人往往是盲目跟風,抱著玩或者加學分的心理去參加各種組織和活動,結果多數新生會在一段時間后便主動退出。第二,缺乏務實的品格,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許多人用“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來形容“90”后的大學生,我個人認為這是比較確切的。很多新生往往喜歡做出很完美的假設,卻不喜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踐行。對比較基礎的工作叫苦不迭,對復雜一點的事情又駕馭不了。第三,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小小挫折引發“蝴蝶效應”。很大程度上來說,社會指責“90后”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也是有道理的,很多新生抱著滿腔熱情加入到學生組織當中,有的因為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而受到批評跟指責時,就承受不了了。為了這個憤憤而去的人大有人在,更有人為了這個進而喪失了對所有活動的熱情。第四,有的學生整天奔波忙碌于社團或學生會的活動,會議連連,結果花費太多精力影響學習,甚至出現掛科現象,得不償失。
1.6 缺乏社會經驗導致上當受騙
大一新生入學后,校園里會出現推銷熱潮。一些高年級的學生或者社會人員假借各種名義推銷報紙雜志、各種輔導班培訓班,甚至耳機、插排等小物品。比如,一些學生不考慮自身實際盲目跟風報了輔導班開課后才發現與課程沖突。還有部分同學周末外出購物被騙或物品被盜。上述問題都讓涉世未深的“90”后大學生感到煩惱、憂慮、氣憤甚至恐懼。
2 解決“90后”農科院校大學新生適應問題的策略
2.1 適應問題“防疫”先行
新生入學之前的暑假一般時間比較充裕心態也較為平和,此時他們對大學生活充滿各種美好想象也伴隨種種疑慮,學校可在郵寄錄取通知書的同時發放《大學新生導航》《大學新生常見問題及應對策略》等,充分利用大學新生的這段容易接受大學新事物的黃金時間,進行免疫教育,即預先把他們踏入大學后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告知他們,讓他們有心理準備,并通過往屆學生的實例給他們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和建議。開學后,再輔以新老生交流會、心理教育專題講座、團體輔導、人生導航報告會等形式的疏導工作,勢必會事半功倍。
2.2 學習方法“與時俱進”
學校應該把創建優良學風,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90”后的大一學生要從自身出發認真做出合理的規劃,明確努力和前進的目標,樹立遠大的理想。現階段也應當腳踏實地努力學習奠定扎實的專業知識基礎。
學校工作要提高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
例如針對英語教學,一方面學校要加強校園網絡建設,增設新東方英語學習平臺,構建多層次、多渠道的英語學習環境。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激發與引導,課上通過命題演講、小組辯論、電影賞析等形式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另外,學校應當制定規章制度規范電腦的使用,避免學生荒廢學業。
再如針對學生干部的學習,應該加強學生干部培訓工作,建立健全學生干部培訓體系。因為同齡人的思維方式接近,可借鑒性強,可以讓高年級品學兼優工作能力強的學生干部多引導他們,以便新生學生干部盡快地掌握同時駕馭工作與學習的能力。輔導員應督促新生學生干部多學習多思考多總結,提高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實現大一學生干部學習工作兩不誤兩提高,通過學生工作提高學習能力,通過學習提升服務素質。執行力強,工作效率高,學生工作不走樣,班級活動有特色。既是一名好學生又能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學生干部。
2.3 貧困學生多加關懷
給予貧困生更多的關心,一方面幫助他們樹立信心,變壓力為動力,爭取獲得獎學金;另一方面為他們創造一些他們在課余時間力能所及的勤工儉學的機會,并使他們享受困難補助和學雜費的減免,以便他們能順利的完成學業。
2.4 心理咨詢必不可少
完善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增設心理咨詢室、心理咨詢熱線,在學校校園網上增設宣傳和普及心理知識欄并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問題調查并把代表性的、較普遍性的問題進行解答,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完善新生特殊類群心理健康危機干預機制,例如,對大一學生中的高考分數高但被調劑、特別貧困、身患殘疾、父母離異等特殊類群的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動態的記錄和分析。
2.5 專業導航多管齊下
學院可以通過邀請知名教授和有成就的校友來校,以舉辦講座,專業認知報告會的形式向學生介紹學院與學科的發展情況、專業前景等,以加深學生對本專業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的認識;大一學生也應積極主動的關注校園網發布的信息、和已畢業的師兄師姐通過QQ等方式進行交流了解自己所在專業的現狀,了解已畢業學生的狀況,用發展的眼光對所在專業和將來可能從事行業做出分析和判斷。做好這些功課之后,仍確實有轉專業意向的學生,需結合自己的興趣等選擇專業,一旦做出選擇就必須堅持下去、勇往直前。
學校工作要以學生的成長成才和發展為出發點和根本落腳點。一方面要針對低年級學生舉辦一些真正對他們提高有所幫助的活動,豐富他們的大學生活,以使他們盡早適應大學生活、盡快融入集體生活,同時培養學生的成人意識和創新意識,以加重畢業后參加社會競爭的砝碼;另一方面,學校要針對高年級學生增設就業考研指導中心并及時更新學校就業信息網上的內容,這樣才能實現學校、學生又快又好的發展。
2.6 學生輔導員素質提升
除了以上直接針對學生的工作之外,提升一線學生工作人員的育人水平和管理能力這一工作也不能忽視。輔導員工作在了解學生困難與心理動態的第一線,學校創造條件,組織兄弟學校間相互學習考察和加強業務培訓是有必要的,這給學生輔導員提供交流工作、開闊眼界、拓寬思路的平臺和空間帶來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 畢紅艷.農科院校大一新生心理問題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3(2):44~46.
[2] 馬山坡.論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J].Value Engineering,2010:193.
[3] 趙麗靜.淺談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J].長春大學學報,2005(4).
[4] 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高校貧困生援助體系探討[J].中國成人教育,2010(16):59.
[5] 樊富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