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瑾 王健康
【摘要】云南農村金融的差異性需求主體的特點,需要多元化的分層供給模式,才能滿足當地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通過對云南農村金融供需主體的分析,提出了完善農村金融機構體制,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功能,加強財政的支農力度,完善農村金融稅收優惠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差異需求分層供給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農業大省,2010年末,全省有農業人口3864.3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80.39%。在l996~2010年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和生活消費都呈現出增長趨勢,其中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103元,比1996年的1229元增加1874元,增長了152.5%。目前,云南農村地區已基本上形成以農業發展銀行為主的政策性金融機構、農業銀行為主的商業金融機構以及信用社為主的合作金融機構的農村金融體系,有力地支持了農村經濟建設。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以及黨中央提出了“新農村建設”,使的目前的農村金融所存在的弊端和問題更為突出,不適應“新農村建設”發展需要。
一、云南農村金融的需求者和供給者的分類及特征
(一)云南農村金融市場上需求者的總體特征
總體而言,云南農村金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層次化和差異化的特點。而差異化分別在地區差異和收入水平差異上體現。
農村金融需求主要是對貨幣、信用,以及在兩者基礎上的需求。收入水平和生產類型是農村金融需求的根本性決定因素。不同收入水平和生產類型的農戶的金融需求呈現層次化差異。
貧困型農戶為維持簡單再生產和基本生活,幾乎沒有生產能力,對于貧困農戶而言,其借款主要是用于維持最基本的消費性支出,他們缺乏勞動能力或其他可以獲得收入的途徑,即使僥幸借到錢,也沒有能力償還,因此可以認為他們的還款概率、從事其他活動的機會成本為零。
維持型農戶在實現溫飽的基礎上進行初級擴大再生產以增加收入,因此需要借款來維持生產,其擁有生產能力并有一定的信用常識,一旦獲得貸款,會努力勞動進行償還,由于其他可以獲得收入的途徑不多,其能夠獲得借款的機會成本較小,并且無法提供正式的貸款抵押物,所以這種類型的農戶可能愿意忍受貸款的高利率。
市場開拓型農戶為進一步擴大規模、改進技術而深層次的擴大再生產,這種類型農戶的收入相對較高,其收入除滿足自身的基本消費需求之外,還有部分結余,愿意貸款從事生產性或其他非農生產性投資,并且可以提供一定的貸款抵押物。
云南農村發展情況因各地自然和生產條件不同而不均衡,因此,不同地區各有特征。大體看,貧困邊遠山區大部分仍處于封閉、半封閉的自然經濟狀態,農戶以實物收入為主,農業生產一般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農戶的儲蓄和負債很弱;靠近市、縣地區處于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農戶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外出打工或從事農業、非農業,其金融需求一般可從小額信貸機構滿足;城郊地區農村經濟與城市差別不大,農民收入來自非農比例較大,收入水平高,對金融產品與服務的需求全面。
(二)云南農村金融市場上供給者的分類
目前,云南農村金融市場上的供給者大致分為正規的金融組織和非正規的金融組織兩類。
1.正規農村金融組織的供給。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發展,商業銀行實行市場化經營,在農村已經不能滿足其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所以商業銀行大量撤并。一般商業銀行的基層銀行失去信貸權力,使得商業銀行對農戶和涉農企業的款日漸減少,形成逐步淡出農村和支農服務的局面。而急需的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卻得不到應有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支農力度有限。在云南的大多數鄉鎮,只有農村信用社和郵政儲蓄機構,農村信用社成為農村發揮金融支持最多的機構,是維系農村金融體系的命脈之一。可是農村信用社自身也存在著資產質量差、資本嚴重不足、內部治理機制欠缺等問題,倚靠農村信用社的局面難提供足夠的金融服務供給。與此同時,國家對信用社所開辦的業務品種、范圍和金融工具創新進行限制,但在金融監管、貨幣政策以及稅收等方面又與一般的商業銀行一視同仁,使得農村信用社在競爭中處于劣勢。
2.非正規農村金融組織的供給。以民間借貸和民間集資為主的非正規金融機構由于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使得農民通過非正規金融的獲得的貸款大大高于來自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他們之間信息不對稱的解決靠的是農戶之間長期的重復博弈。農戶借貸通常以血緣和地緣展開,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借款人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鄉村社會中流動性小的特點決定了一旦失信于人,另一方不僅可以對自己施加懲罰,還可以對失信方的后代進行報復,所以農戶出于長遠利益的考慮會自覺避免失信的行為,從而使非正規金融成為農村正規金融的補充。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云南農村金融的供求明顯處于不平衡狀態,越來越強烈的多樣化需求與相對單一且不足的供給矛盾突出,嚴重制約著云南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
二、云南農村金融市場上供需問題分析
在研究金融供給與金融需求關系方面,美國耶魯大學經濟學家休·T·帕特里克曾提出兩種發展模式:一是“需求追隨”(demand-following)模式,他認為隨著經濟的增長,經濟主體會產生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作為對這種需求的反映,金融體系不斷發展。也就是說,經濟主體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導致了金融機構、金融資產與負債和相關金融服務的產生,強調的是金融服務的需求方。另一是“供給領先”(supplyleading)模式,金融機構、金融資產與負債和相關金融服務的供給先于需求,強調的是金融服務的供給方對于經濟的促進作用。
從實際情況來看,云南農村金融的發展是一種近似于后者的“供給主導”(supply-dominant)模式,即農村金融供給雖不能領先于金融需求但卻主導和制約著金融需求的發展。正是這種模式導致了云南農村金融的供需矛盾加劇。
(一)金融抑制下的農村金融供給存在的問題
1.農村金融服務主體單一。云南縣域以下金融機構網點明顯不足。隨著國有商業銀行的經營重點逐步轉向城市,縣域以下的一些機構網點還大量撤并,導致從業人員銳減,金融機構網點在明顯不足情況下減少。據云南省銀監局統計,截至2009年6月底,在全省l6個州市的13l8個鄉鎮中,還未設立金融服務機構的鄉鎮有105個,約占全省鄉鎮總數的7.96%,涉及人口達127萬。另據云南農村信用社聯社的最新統計,目前全省仍有126個鄉鎮沒有設立農村信用社的網點,約占全省鄉鎮的9.66%,其中有33個鄉鎮從未設過信用社網點,剩余93個鄉鎮由于各種原因而被撤銷或被撤并。網點空白數量較多的州市分別是麗江(27個,45.76%)、普洱(19個,18.45%)、臨滄(13個,17.33%)、怒江(7個,24.14%)、版納(5個,16.13%)。縣域金融機構網點不足直接導致縣域經濟獲得的金融服務力度不足。
農業發展銀行服務“三農”的作用不明顯。近幾年來,農業發展銀行已演變成“糧食收購銀行”。2008年末,農發行云南省分行各項貸款余額為61.18億元,比2000年末減少了22.72億元,年平均遞減7.59%。
農村信用社壟斷農村金融市場,但無力滿足農村發展的金融服務需求。從2006年至今,全省農村信用社貸款余額500億元,占全省各項貸款余額的13%,形成了農村信用社以13%的金融資源服務60%以上人口和地域的現狀。由于自身實力限制及電子化建設滯后、結算渠道不暢制約,農村信用社無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
2.農村信貸資金外流突出、投入不足。云南農村資金流出總額從2001年的240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616.5億元,增長了1.57倍;存貸比由2001年末的75.4%下降到2007年末的63.1%,下降了12.3個百分點。并且,在2007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人民幣農業短期貸款余額239.27億元,鄉鎮企業貸款余額90.72億元,兩項合計329.99億元,占金融機構各項貸款的9.71%,當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總量的比重高達20.5%。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但相對于相同時期農業產值占全部GDP的比重,農村貸款比重遠遠低于農業產值占GDP的比重,也就是,農村金融從數量上沒有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3.農業和農村信用擔保體系缺位。一是農村土地使用權、收益權受到諸多政策法規約束,抵押融資受到較大限制。二是抵押物難選擇,農業貸款扶持的農業、林業等產業,其資產多為農產品、在產品、林業資源,若作為貸款抵押物其自然風險大。三是信用擔保體系建設滯后。2008年末,云南有信用擔保機構100多家,擔保業務主要是扶持國有大中型企業和基礎設施項目,難以顧及農村地區的小企業、農村種養大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融資擔保。
4.民間金融缺乏規范引導。農村正規金融服務投入不足導致民間金融的不規范發展。據調查,云南某些村鎮在個別年份,農戶欠高利貸的比例高達100%,高利貸年利率在30%~80%左右,且絕大部分計復息。放高利貸者有鄉村干部、教師及供銷社職工等,許多負債者由于到期債務無法還清致使家畜、糧食被債主拉去抵債。近年來,農村的民間借貸活動乃至地下錢莊的活動仍非常活躍,據對紅河州瀘西縣35戶農戶的隨機問卷調查,各村鎮均存在民間借貸,利率一般在20%左右,其用途主要用于小煤窯的開采和農民操辦婚喪嫁娶等。
(二)多樣化和差異化下的農村需求情況
一是親友借貸是主要的借款渠道,農戶往往更傾向于向親友借貸而不是向正規金融機構申請貸款。二是農戶的生活性借貸高于生產性借貸,農戶的借款主要用于建房買房、子女教育、醫療等消費性用途上,而只有少部分用于生產經營性固定資產的投資。三是農戶的借貸規模越小,其借貸發生率越高,而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其借款規模也相應的增加,另外非正規借貸即向親朋好友借款其小額借款發生率較高而正規借貸則在中等的借貸金額上發生率較高。四是農戶的借貸行為受到戶主的年齡、文化程度、對借貸政策的認識程度、家庭人口數、家庭勞動力人數、耕地面積、家庭收入等因素的影響。
三、基于云南農村金融差異需求的分層供給對策建議
(一)完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發展多層次的金融供給機構
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機制,必須完善和發展多層次的農村金融組織機構,取消零金融機構和零金融服務地區即建立合作性金融、商業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小額貸款公司合理分工,適當交叉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保證對農村差異需求主體的有效供給。
1.健全國有商業性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為農村企業提供服務。云南國有商業銀行要根據業務發展需要,在撤并機構時不搞“一刀切”,即要防止全面撤并造成對農村金融服務的“斷檔”,又要防止網點多、費用大、效益低的局面,條件成熟時,可將基層營業網點與城鄉一體化程度較高的信用社整合為地方性商業銀行。
2.健全政策性金融機構,為改善農村生產環境服務。農業發展銀行應根據行政區域設置縣級支行,發揮其政策性支農作用。
3.完善合作性金融,為農戶提供金融服務。合作金融組織機構可按行政區域設置或按經濟區域設置,把信用站建到村委會或信用村,充分發揮其貼近農戶的地緣信任關系優勢。
4.探索建立農業保險公司。保險公司可以集合分散風險,為其他金融機構提供配套服務,分散農業高風險對金融信貸資金安全的影響。
(二)創新農村金融體系的服務功能
農村金融體系的服務功能創新,主要包括金融服務和金融產品的創新。金融機構要從農村金融市場的新需求和新變化出發,加快金融服務內容和方式的創新,以滿足農民多層次金融服務需求。
金融服務創新。一是積極探索完善金融服務“三農”的區域合作模式。二是完善信息技術服務,保障網絡的穩定性,提高服務效率,做到準確、高效、及時。三是拓展服務手段,探索開辦網上銀行、咨詢、擔保等服務,在有條件的地方積極籌備開辦國際結算業務和國家許可、客戶急需的其他外匯業務。
金融產品創新。首先是信貸產品創新。一是設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專項配套貸款、農田水利改造專項貸款、舊村改造專項配套貸款、大型農業新型機械設備按揭貸款及租賃業務品種。二是設置農產品套期保值貸款、農業訂單貸款、特色產業基地建設貸款、特色資源開發貸款、農業生產資料購買貸款、科技農業生產推廣貸款品種。三是開發消費與生產相結合的信貸品種。四是設置農產品專業市場和電子化信息網絡市場的貸款品種、跨區域的重點農業。
(三)加強財政的支農力度,完善農村金融稅收優惠、補貼等政策
加強云南省財政的支農力度,進一步規范貧困救濟和扶貧貸款的發放,嚴格控制其投向。不能直接參與和農戶的金融交易的政府,應該嚴格對于扶貧貸款對象的選擇,相對弱化對貸款回收率的要求,應該加強對作為代理人的金融機構的監督。
目前,只有農村信用社在稅收方面享有優惠政策。在以后的政策中,也應該對其他在農村設立網點的金融機構實行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或免征企業所得稅的政策。另外要建立農村金融機構業務補貼機制,根據金融機構業務的實際開展情況,對那些由于客觀原因而造成的營業成本過高的金融機構,應實行財政補貼。
總之,多層次的農村需求主體需要多元化的農村金融供給體系,針對云南省農村金融供給和需求主體的特性要求,應考慮發展多元化的農村金融供給模式,滿足多層次的需求主體,以提高農村居民的福利。同時國家應該嚴格立法和監督,保障農村農村最貧困人口的金融需求得以滿足。
參考文獻
[1]郭樹華,王健康,袁天昂.對農村金融的差異需求與分層供給行為選擇的模型分析——基于機制設計理論的視角.上海金融,2008(5).
[2]菜春暉.云南農村金融供求現狀分析及對策.吉林農業,2011(3).
[3]楊小平.云南省農村金融現狀及問題調查.中國金融,2006.
[4]王維宇.我國農村金融的供給與需求分析.農村經濟,2010.
[5]馮勛.農村金融供給與需求差異:臨沂市個案.華北金融,2010(7).
基金:本文受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科研教研基金資助。
作者簡介:李思瑾(1982-),女,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助教;王健康(1972-),男,云南大學經濟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