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明杰
摘 要:雷擊時產生的超強電流和電壓很容易對通信設備造成嚴重的危害,使得社會經濟和設備安全以及人員的生命受到危害。本文就對雷電的特征和形成進行分析,做好預防鐵路通訊設備的安全工作,以確保鐵路信號的安全通信與穩定運行。
關鍵詞:鐵路通信通訊設備雷電危害措施
中圖分類號:TU7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5(c)-0097-01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背景下,電子信息技術已經在各個領域內被逐步運用起來。在鐵路通訊中,已經大量的將許多無線通訊系統設備運用起來。而在這些設備密集程度日益增高時,雷電對其設備安全的影響也在逐步的產生。在雷擊時,雷電所產生的電磁脈很容易對這些設備產生損害,防礙了鐵路通訊的正常運行。要做好通訊設施的防雷工作,就要切實抓住細節,從根本上解決困難,確保運輸的安全運行。
1 雷電的形成與危害
在炎熱的夏季,經常會出現雷電現象,它主要是由積雨云中云與云之間的放電現象而形成的。當帶正電的云與帶負電的云相遇時,會產生強大的電流,這些強大的電流將閃電通道內的空氣急劇加熱使之膨脹,并產生劇烈的聲響,形成雷電。一般情況下,在悶熱的天氣里,因為地表不均的氣溫變化,使帶有水蒸汽的空氣上升到空中,在上升過程中,他們會形成帶電荷的小水滴。這些在云層中帶正電荷的水滴會上下移動形成摩擦,不斷地產生正負電荷。當這些電荷一定程度上形成強大的電場時,就產生了我們所看到的放電現象。
當雷電產生時,會帶上強大的電壓襲擊對電流敏感的區域。當一些電子設備遭到雷電襲擊時,使設備中的金屬導體產生感應電流,導致發熱使設備受到嚴重損害,并產生重大事故。這些設備中,存儲著大量的數據信息,在遭受危害后,會大量遺失,通訊也會遭到破壞。這不僅給社會經濟帶來損害,也很可能危害一些人的生命安全。
2 通信設備的防雷措施
隨著我國鐵路運輸的不斷發展,確保鐵路通訊設備的安全,保障運輸的正常運行,已經是鐵路運輸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只有全面考慮到雷擊的眾多因素,才能更好的做到雷電的預防,確保鐵路的正常通信。
2.1 現有的防雷設備主要有避雷針、避雷線、避雷帶、避雷器等,我們可以通過這些避雷裝置進行雷電的預防措施
(1)避雷針:避雷針是最常見的一種避雷工具,它主要的作用是保護地面上的一些較小建筑物。避雷針是由鍍鋅的圓鋼制成的,頂端呈圓錐形,可以有效地進行雷擊的預防。
(2)避雷線:避雷線懸掛在被保護物體的上方與地線相接,也稱做架空地線。避雷線相同于避雷針,同樣是將雷電引向自身,在通過接地線導入大地,以此來達到防雷的作用。
(3)避雷帶:避雷帶同樣是用于建筑物的防雷,它的材料也是由鍍鋅圓鋼制成的,也可以用扁鋼制成。
(4)避雷器:避雷器的種類很多,主要有管型避雷器和氧化鋅避雷器。而氧化鋅避雷器是現在最常用的一種避雷器,它的非線性伏安特性非常良好,波動感也比較平穩,不會出現間隙擊穿和滅弧問題,并且電阻片的容量很大,還可以通過連用進行使用。
2.2 鐵路通訊設施的外部防護
鐵路部門要規范防護建設,確保電子設備的信息系統與接地系統的良好銜接。這樣,雷電就可以通過低阻系統把強大的電流釋放在大地中,避免建筑物、通訊設施以及人員受到危害。鐵路的電子設備非常繁多,信號電纜線也很長,這就要使接線之間的屏蔽連接有效地實施起來,進行全面的設置,使通訊設備的防護更加有效。
2.3 室內電子設備的防護
在室內電子設備的防護中,電源系統的防護是首要任務。一般而言,雷電主要通過電源線路進行設備的侵害。所以,要在電源線路入口安置電壓保護裝置,防止電壓的強大流入,達成對電路系統的保護。做好電源系統的保護措施以后,接下來就應該注意信號設備和計算機設備的保護。一般來說,在室內連接一層電壓屏蔽網,并使之連接達到均衡,在信號方面,也要通過銅條在墻角的環繞相接做好計算機室、機械室和電源屏室的均壓防護。在這些電位連接中,同時要確保與地線連接,以防出現差錯。如果說,要切實做到雷電的防護工作,在機械室也要安裝法拉第籠,這樣,機械室外圍在遭遇雷擊時,法拉第籠產生的屏蔽干擾可以最大強度上減緩雷電對室內一些電子設備的危害,室內的電子設備最大程度上得到了保護,鐵路信號的通訊和運輸也就更加的可靠起來。
3結語
總之,做好雷電防護的重要工作,是確保鐵路信號設備的正常通訊和運輸主要內容。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電子設備的危害,也保護了鐵路運輸的正常化,與此同時,它還確保了社會經濟的安全與發展,人們的生命也不會受到威脅。因此,在以后的鐵路工作中,必定要高度重視這一內容,按照規定合法的建設電子信息系統,并且運用多種避雷工具,全面有效地做好雷電防護工作。使得鐵路的信息系統和安全防護系統完善的建立起來,做好社會經濟發展的保護工作。
參考文獻
[1] 劉永亮,閆志恒.淺談鐵路站段信息化建設的防雷電保護技術[J].鐵道勞動安全衛生與環保,2005(2).
[2] 仁強.一般通信基站的防雷措施[J].通信電源技術,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