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蘋果是中國的產業,但不是中國的產品。蘋果已經打造出一個縝密、神秘的全球產業鏈,這個產業鏈綁定了全球制造業最頂尖的企業,而這些企業正24小時為這座帝國大廈添磚加瓦,其中包含很多中國企業。中國已經成為蘋果產業鏈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制造基地,但同時,這個龐大的制造基地的利潤率只有不到2%。
一部光鮮亮麗的蘋果產品,其背后卻是蘋果公司對中國代工廠利潤的苛刻壓榨。窺一斑而見全豹,以蘋果為例,我們看到,壓榨工人血汗的,未必是那些所謂的“血汗工廠”,而是外國企業用來“綁架”這些中國工廠的“血汗制度”。
蘋果拿走什么:成增長最快的市場
作為蘋果的第二大市場,去年第四財季中國為蘋果公司貢獻了45億美元收入,同比增長270%,在蘋果總收入中的比重達到16%。
僅以iPad、iPhone等為例,這些蘋果系產品風靡全球的同時,也帶旺了深圳的蘋果產業。目前深圳已形成了一個專為蘋果提供皮套、貼膜和數據線等配件產品的產業,囊括1 500多家大小廠商,年產值逾千億元。而獲得授權經營蘋果配件的廠商要向蘋果公司交納相關費用,以數據線為例,每根數據線要向蘋果支付5~6美元。
就是這樣一個巨大的市場,卻一再受到蘋果的“歧視”。蘋果對中國市場的態度,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故意忽視:幾乎所有蘋果新產品在第一時間上市時,都跟中國內地消費者無關;喬布斯也從未到過中國內地宣傳其新產品;很長時間以來,遍布中國內地的蘋果公司產品只有大量的水貨,除此之外多是山寨產品。
蘋果留下什么:污染和爆炸及違規用工
每一部蘋果手機的成品都是綠色無污染的,但整個生產過程中,手機的某些部件卻可能對環境產生巨大的污染。比如帶鋁殼的手機中使用到的鋁粉,可能會引發爆炸并產生粉塵污染。
去年,蘇州“毒蘋果”事件爆發5個月后,蘋果公司終于以發布供應商審計報告的形式,首次公開回應,表示近1/3的蘋果供貨商沒有遵循蘋果的工資和福利標準,甚至有5家工廠聘雇未成年勞工。西方和亞洲人權組織批評蘋果亞洲供貨商的勞工待遇過于苛刻。蘋果表示,目前正采取新策略以利更妥善地監督和改進工廠條件,包括增加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工廠的考核,并增加對勞工的教育訓練。
而在更早些時候,中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發布了“蘋果的另一面”的污染報告,報告中列舉了11件代工廠工人受到有毒材料侵害而導致重病的案例。其中有一些被鑒定為“職業傷殘十級”的工人最終拿到了八九萬元的賠償。而這些病人的住院費都出自社保。
業內也質疑,蘋果在報告中對多次違規的供應商,也僅是糾正其違規行為,這表明蘋果將社會責任轉嫁給了發展中國家的廠家。
利潤分配失衡:代工企業有苦難言
“血汗工廠”給人的一個普遍印象是企業主瘋狂壓榨“剩余價值”。但事實上,當蘋果公司運營利潤率突破30%的時候,其代工廠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的利潤率卻從2006年的5.9%降到目前的2.0%。在完全自由的市場里,如果一個工廠給予了超越市場價的工錢,他面臨的就是倒閉。
對于中國內地企業在蘋果的產業鏈中的所得,《福布斯》雜志網絡版有文稱,中國未能從組裝iPad和iPhone中獲得太大好處,由于蘋果產品的設計、開發等重要環節都主要在美國本土進行,美國經濟仍然是最大的受益者。
據iPad價值構成圖表顯示,最大的兩項成本是原材料和蘋果自身的利潤率。盡管iPad是在內地組裝,但事實上勞動力的價值依舊極小:僅占成本的2%左右。而蘋果從iPhone獲得的利潤更高,中國勞動力僅從iPhone獲益1.8%,每一臺售價數百美元的iPhone中,支付給中國工人的薪水只有10美元或更少。
正是因為蘋果想獲得產品市場價格競爭力,一再壓低供應商采購價格,以降低其供應鏈成本,導致供應商不得不在某段時間內,長時間加班、雇傭童工、克扣工人血汗錢,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也隨之叢生。
在既有的產業分工中,跨國公司占據了食物鏈的頂端,富士康這樣的工廠就是金字塔的塔基,數量龐大。面對蘋果的制度,它們沒有話語權也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