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于富士康被美國電視臺指為“血汗工廠”,隨后媒體又承認捏造的驚天大逆轉事件,關于中國內地IT代工企業“血汗工廠”的討論又開始升溫。與以往的批判不同,這次討論更多的是為之辯護,其中某知名門戶網站的專題更是羅列了不少支持的說法,甚至認為“血汗工廠”的說法是偽命題。
對于支持“血汗工廠”的觀點之一—勞動者的“自愿”,小編并不認同這樣的說法。因為這種自愿應該進行“情感上的自愿”和“經濟利益上的自愿”的區分。其實這種自愿更多的是后者,而導致這種“經濟利益上的自愿”也是資本精心設計的結果,其實是在鉆法律的空子。
而且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出“血汗工廠”的血汗之處并不難,誠然這類企業在綜合工資上確實比其他企業高一些,但是如果細化到單位時間工資,比如“小時工資”,這類企業大多要比正常企業低。這就是其中的奧秘所在。
但是,我們同時也不可否認,某些組織在對中國內地IT代工企業用工狀況進行曝光的時候,不乏夸大歪曲、惡意炒作的成分,也有不少模糊判定標準的做法,給企業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往往讓企業有腹背受敵的雙重困境。
其實,中國“血汗工廠”的存在,是經濟發展階段使然。“血汗工廠”如果真的在中國違規、違紀,當然不應該逃脫責任。但動輒以“打倒”的架勢喊打喊殺,選擇性調查、選擇性聚焦不但無助于那些工廠的工人們生存狀況實質性改善,還會砸了他們本就脆弱的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