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幸軍
摘要馬克思主義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人們的勞動條件得到改善,工作時間逐漸縮短。節約勞動時間等于增加自由時間,即增加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而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科技成果將部分地把人們從繁重而緊張的勞動束縛中解放出來,科技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解放人的手段,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制度下,個人的自由發展才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個人自由地實現著自己的價值追求。
關鍵詞科學技術資本主義制度生產力
1 科技離不開勞動大眾
科學和技術是兩個不同但又緊密相關的概念。科學是對客觀世界規律的理性認識,技術則是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積累起來,并在實踐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操作性手段、程序和方法。在當代科學和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日益增強,不僅科學的發現往往導致技術的發明,而且技術和理論科學日益緊密結合,換言之,科學和技術趨于一體化。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科學技術以及科技革命這一新的范疇。馬克思主義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科學技術的力量和作用,從而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結論,并且這已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理。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勞動人民是不可分的。蒸汽機的發明,是歷史的必然。到了瓦特時代,科學和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為蒸汽機的發明做了充分準備,正是由于當時不僅有了關于熱力學的一些知識,冶煉和金屬切削加工技術以及機械傳動等方面的知識,而且還有了一個比較熟練的機械工人隊伍 ,這才使瓦特等人的發明成為可能,馬克思說瓦特等人的發明之所以能夠實現,只是因為這些發明家找到了相當數量的在工場手工業時期就已經準備好了的熟練的機械工人。
2 科技對人的負面影響
現代工業已經把家庭式的師傅的小作坊變成了工業資本家的大工廠。擠在工廠里的工人群眾就像士兵一樣被組織起來,他們是產業軍的普通士兵,受著各級軍士和軍官的層層監視。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力氣越少。對工人階級來說,性別和年齡的差別再沒有什么社會意義了。他們只是勞動工具,不過因為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費用罷了,勞動越有力量,工人越無力,勞動越技巧工人越愚笨,越成為自然的奴隸,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蠻的勞動,并使另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而這種影響是和資本主義制度密不可分的。剩余價值學說是馬克思一生的兩大貢獻之一,也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石。在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分析,闡述了剩余價值理論。資本有一種節約的趨勢,這種趨勢教人類節約地花費自己的力量,用最少的資金達到生產的目的,正像只要提高勞動力的強度就能加強對自然財富的利用一樣,科學和技術使執行職能的資本具有一種不依它的一定力量為轉移的擴張能力。資本與科技的融合與互動促使人類社會邁入了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生產最節約物化勞動,但比任何其他生產方式更浪費勞動,不僅浪費人的血肉,也浪費人的智慧和神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按照它的矛盾的,對立的性質,還把浪費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壓低工人的生存條件本身看成不變資本上的節約,從而看做提高利潤率的手段,資本的利益同社會或人民大眾的利益是尖銳對立的。
3 科技發展與人的發展
在當代社會科技已成了第一生產力,生產力是整個社會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深層基礎,而它是否能從根本上造福人類而不是為禍人類的關鍵則在于如何處理科技與人性的關系。無論是單純的技術還是技術化了的科學,它們本身從自然體和自然屬性上解構人性,其發展和運用就更應具有復雜的人性系統及其與環境之間整體統一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實踐性和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社會要發展就需要科學技術的力量,所以怎樣實現兩者的和諧發展是我們現實生活中需要考慮的重大問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歷史上我們只是看到了它對生產的促進作用,絕對人類中心主義,忽視事物發展的規律,只強調經濟的發展,實際上只是群體中心主義,是對人的自由的踐踏,而科技只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成為他們牟利的工具,從而產生了國家以及民族實際上的地位的不平等。所謂人的人性,最根本的是人的主體性,人性也只是當人作為主體從事活動的時候才開始發生和形成的。人是一切實踐活動的主體,當然也是科學技術活動的主體。所以,從價值性看,科技只有成為人們確定、理解、實現人性價值和人性目標的物質手段,才具有內在的合法性。 從人性系統的發展規律看,人的正當合理的需要使科技成為推動人性系統健康演化的動力,欲望對需要的扭曲造成人性系統演化的陷阱及不能通過技術的途徑消除科技與人性的對立。科技與人性,兩者既對立又統一。二者并不具有經典意義上的“矛盾”,這種關系只是歷史運動的產物,且隨著歷史的發展而變化。
4 科技發展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廣泛和深刻,它產生的問題也越來越多。諸如,環境污染、核威脅、全球經濟發展不平衡等等。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概括為四點。第一,由于人們不同目的之間的差異,處于經濟斗爭、政治斗爭、武裝斗爭沖突等激烈利益爭奪之中的不同集團,其目的之間的對立明顯,他們必然會以先進的科技形態與對手相抗衡,從而使科技直接轉化為一種反對人的力量。第二,人們對科技發展的影響的全面認識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項科技成果的誕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總是先有其負效應,而后再加以改進,而這也需要時間和付出代價。這是這些問題產生的認識論根源。第三,任何科技形態都是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協調運作的結果,而人是柔弱的,由于各種生理和心理的制約,人們難以實現技術系統的持續,快速運轉,這是這些問題產生的人類學根源。第四,任何一種科技的運行都存在著失靈和失控的可能性,促使科技風險轉化為科技災害的原因很多。馬克思主義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任何人都沒有特殊活動的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人們隨自己的興趣做事。人類認識的局限性是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重要根源,隨著科技活動的前瞻性與計劃性的增強,這些負效應有望減輕,社會化的人以及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交換。人類的解放是在社會進程中不斷發展的,離不開科技的進步,我們應該辯證看待科技的發展與人類的解放,隨著技術進步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社會財富增長速度加快,人們的勞動條件得到改善,工作時間逐步縮短,閑暇時間開始增多。科技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社會發展史表明,人類的每一次解放都是在科學技術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盡管由于新技術形態的歷史局限性,也會帶來新的束縛或奴役,但與此前承受的束縛和奴役相比,畢竟在程度上有所減輕或在范圍上有所縮小,而它帶給人們的自由與幸福卻在不斷增加。反科學主義者所倡導的放棄現代科技發展,回歸原始質樸生活的設想,是極端浪漫主義具體表現,它是以人類解放與社會發展的巨大倒退為代價的,這是在開歷史的倒車,是注定行不通的。隨著人性的完善和社會競爭的弱化,當今趨于單向度的人,也必將為未來全面發展的人所取代,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生態文明的發展將日趨協調,這就是科技發展的辯證法。
5 中國目前的現狀
馬克思指出科技發展和社會具有辯證關系。馬克思曾對科技革命的歷史作用做過精辟而形象的概括,即科學技術是比當時法國的著名革命家更危險的革命家,并認為科技革命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但在資本主義社會,科學技術異化了,只有經過社會革命才能消除這種異化。社會主義的發展離不開改革,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從用新體制代替舊體制并解放生產力這個意義上來說,改革也是一場革命,是現代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物的現代化與之對應的是人的現代化。馬克思韋伯在19世紀20年代就提出了這個問題。新科技革命使得這一問題更為突出,因為高能產業的發展,需要有高素質的人為支撐。例如,1962-1964年,美國社會學家英克爾斯在《走向現代化》一書中提出,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他提出了現代化的人的三個特點:第一,開放性,樂于接受新事物。第二,自主性、進取心、和創造性。第三,對社會有信任感,能正確對待別人和自己。而在全世界范圍內,在全球化的經濟浪潮中,科技發展的同時更應該強調人的發展。中國正處在高速發展生產力、大力發展科技的歷史重要關頭,怎樣處理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問題,關系到了民族的發展與振興。中西文明相互交融,這為我們提供了機遇,而社會主義制度在本質上與健康的科技人性關系是一致的,這也是我們選擇和創造的條件和途徑。所以,我們應帶著對此問題在哲學上的深思,在社會主義的條件下,處理好科技與其他各方面關系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進步,以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為指導結合中國現實國情,注重協調科技發展與其他各方面的關系,使科技發展為人類造福。趨于人性化的科技發展必將肩負起未來的人類解放與社會進步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