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宏 王俊杰
摘 要:在總結前人有關房屋起源的認識和人類居住現象的考古成果基礎上,結合高等動物生殖習性和人類習性等方面的分析,認為房屋的原始功能在于保障生育。并認為,住房是附屬有生活設施的建筑,建筑史其實就是以建筑技術為核心的技術群的發展歷史。
關鍵詞:房屋原始功能穴居保障生育
中圖分類號:TU-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a)-0061-02
房屋的發明是人類生存技術的一次革命性飛躍,它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舒適安全的庇護場所,而且隨著房屋建筑技術的發展,人們又將這一技術用于興修水壩、渠道、橋梁、棧道等,推動著人類生存技術發展。沒有房屋的發明,就沒有原始農業的誕生和發展壯大。農業的誕生與發展以定居為基礎。只有掌握了房屋建造技術,人類才能自由地選擇定居地,才能更容易遇到適宜的地形、適宜的氣候條件、適宜的季節和相對穩定的時期,深入觀察植物習性,嘗試種植,形成種植觀念,開始其原始農業的探索歷程。因此,分析房屋建筑的起源,不僅有助于理解建筑技術的發展規律,揭示建筑的本質,也有助于理解人類的文明歷程,以便更好地把握未來。
1 有關房屋起源的假說
近代科學興起之后,西方學者開始以理性主義思想為基礎研究房屋的起源問題,試圖用人的理性行為來揭示建筑的產生和發展規律,認為建筑的發明是古人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進行抽象思維活動的結果,其中以勞吉爾、夸特美爾·德昆西和維奧萊特-勒杜克三人為代表[1]。
勞吉爾(Abbe M.A.Laugier 1713~1769年)屬于新古典主義學派。勞吉爾設想,最早的時候一位古人在草地上休息,當炎熱的太陽開始烘烤他的皮膚時,他跑進叢林躲在樹陰下乘涼。風雨襲來,他又躲進附近的洞穴里。他發現洞穴里黑暗無光,空氣污濁,于是走出洞穴,決心以自己的努力建造一座房屋。他選擇四根結實的樹枝豎立在地上作為柱子,在柱子上橫向安放四根樹枝,再在上面斜向放置幾根相交于中間的樹枝,形成房屋框架,用樹葉掩蓋屋頂,最后又在柱子之間添滿填充物。這就是第一座原始屋。
夸特美爾·德昆西(A.C.Quatremer de Quincy,1755~1849年)認為,原始屋是人類最初對自然的模仿,先用樹枝,后用樹干,當人們開始以人體為模型建造房屋時,建筑藝術便誕生了。
維奧萊特-勒杜克(Violett-le-Duc,1814~1879年)用一個虛構人物愛潑戈斯描述了原始屋的誕生過程。愛潑戈斯來到一個生吃爬蟲的原始部落,看到他們縮居在大樹底下,蒙受風吹雨打。于是愛潑戈斯就在部落人面前挑選了一棵樹上的兩根嫩枝,把它們彎到地面,捆綁在一起,再涂上泥巴,就形成了一個掩蔽物。部落人見了大感興趣,他們搬來地上的樹枝樹干,在愛潑戈斯的指導下搭起了一棟圓形的小屋,未到天黑,部落人已經全部學會了這一新技術。
我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學者們就開始關注房屋的起源問題。春秋未年孔子(前551—前479年)所著的《周易·系辭傳》:“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
《禮記·禮運》記述孔子的話:“昔者先王未有宮室,冬則居營窟,夏則居橧巢。……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為臺榭宮室牖戶。”
戰國中期孟軻(前372年-前289年)的《孟子·滕文公下》:“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于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戰國中期莊周(約前369-前286)的《莊子·盜跖》:“古者禽獸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戰國未年韓非(約前280—前233年)的《韓非子·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
西漢初年陸賈(約前240—前170)的《新語·道基》:“天下人民,野居穴處,未有室屋,則與禽獸同域。于是黃帝乃伐木構材,筑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
西漢早期劉安(前179-前122)的《淮南子·氾論訓》:“古者民澤處復穴,冬日則不勝霜雪霧露,夏日則不勝暑蟄蚊虻。圣人乃作為之筑土構木以為宮室,上棟下宇以蔽風雨,以避寒暑,而百姓安之。”
綜上所述,多數學者認為遠古先民出于某種迫切的功能需求而發明房屋,正如《淮南子·氾論訓》所言:“民迫其難則求其便,困其患則造其備”。具體到哪一種功能需求,學者們的觀點大致分為三派:一派認為是躲避風雨寒暑等不利氣候因素,即舒適的功能需求;一派認為是防御禽獸蟲蛇等侵害,即安全的功能需求;一派則認為二者兼具,既有舒適的功能需求,又有安全的功能需求。多數學者還把房屋的發明歸功于某一位圣人。值的注意的是,戰國中期的莊周只說先民巢居以躲避禽獸的侵害,這個“巢”既可能是人工構筑之物,也可能僅僅表示棲居樹上,到了戰國未期的韓非筆下,則變成“構木為巢”,并認定這個“構木為巢”的圣人就是有巢氏。很明顯,韓非是在綜合前人論述的基礎上,加以自己的認識形成了個人觀點,其論述邏輯性強,被多數后世學者所接受,有巢氏也被認為是中華建筑始祖。至今在有關人類發明房屋原始動機的討論中,大多數學者仍然堅持這一觀點。
2 從天然房到原始屋
現代考古發現,人類很早就開始了穴居生活,他們在一定情況下總是尋找一些天然掩蔽場所,即天然房棲身。
人類由古猿經能人、直立猿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4個階段進化而來,后三者分別出現于150~200萬年前、50萬年前和16~20萬年前。
考古發現,早在直立猿人階段,人類就已經開始了穴居生活。直立猿人聚群生活,每群人數20~50人不等,包括幾個成年男人和五六個成年女人,以及年輕人、孩子和嬰兒,他們多利用天然巖洞和突出巖石的下方作為住所。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北京猿人。法國尼斯的泰拉阿馬達一個巖洞,從直立猿人階段開始,該洞曾經長期被人類連續居住,其中甚至還發現像掩蔽所一樣的建筑物。
早期智人的代表是尼安德特人,由于被經常發現于洞穴之中,因而又被稱為穴居人。在環繞地中海和法國南部內陸的巖洞,都曾發現被尼安德特人先后居住數千年。在法國西部多道尼山谷的康貝格倫諾一個巖洞,曾被尼安德特人先后住過6.5萬年,地層多達64層,其中發現一個柱洞貫穿第14層到第21層,表明當時曾存在一種粗糙的建筑。在俄羅斯一處尼安德特人遺址發現許多爐灶,粗略排成圓形,外圍用象骨、象牙排列成圈。據分析,這些象骨和象牙與木頭構成框架,架子外面覆蓋獸皮、茅草等而成為帳棚類住所。在法國尼斯附近的拉扎勒巖洞,有證據表明,早在15萬年前尼安德特人已經能夠建造同樣設施了。建筑學家張良皋在其《匠學七說》中認為,中國最早的建筑分為巢居、穴居和廬居三大類,統稱為“中國建筑三原色”,其中的廬居就是類似帳棚的建筑。
晚期智人在我國的著名代表是北京山頂洞人和田源洞人,他們均被發現居住在洞穴之中。在歐洲發現的晚期智人被統稱為克羅馬努人,因其最早被發現于法國勒艾齊斯維積爾峽谷的克羅馬努巖洞而得名。在法國多道尼山谷被克羅馬努人利用的巖洞分兩類,一類位于懸崖之下,洞口開闊,可以用樹枝或獸皮圍住,是克羅馬努居住的巖洞,洞中留有很多爐灶,越接近現代的爐灶其體量越大。另一類巖洞深入地下,被克羅馬努人用來繪制壁畫。克羅馬努人建造住所的現象更為普遍。在捷克多尼維斯托尼斯一處有2.7萬年歷史的克羅馬努人遺址,也發現了同類原始房屋,屋內有爐灶,爐灶被罩在圓頂小建筑物內,可能是一個瓦窯。
從上述考古成果可以看出,自然洞穴是人類早期的天然房。早在直立猿人階段,人類就開始了利用天然房的聚群定居生活。到早期智人階段,定居現象更加普遍,而且在定居的基礎上,通過對洞穴內居住環境的改造發展出原始建筑技術,能夠將天然房改造為半自然半人工的住所。進入晚期智人階段,人類已經能夠脫離天然房自建住所,即原始屋。進入新石器時代,人類開始大量自建住所,基本擺脫了對自然洞穴的依賴。
人類有兩個習性也從一個側面佐證了人類洞居歷史的悠久。
人類的嬰兒天生一付壞脾氣,稍不如意便號啕大哭,哭聲足以傳出百米之外。哭聲會招來掠食動物的襲擊,哭聲越大,風險越大。如果是在曠野中,人類嬰兒這種嚎哭的習性非常有害。只有定居在洞穴中,這種習性才具有生存意義。嬰兒離不開母親的照料。洞穴中光線昏暗,視覺受阻,聽聲辨物最有效,嬰兒的啼哭聲能讓母親找到自己。在洞穴定居生活中,嬰兒的哭聲越大,母親越容易找到嬰兒,越能夠及時給予照料,越有利于嬰兒的健康發育。因此,大聲啼哭是洞居生活中人類嬰兒的一大生存優勢,最終進化為人類的獨特習性。
許多人天生懼怕老鼠,一見到老鼠就毛骨悚然。人們對老鼠就像對蛇一樣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心理。很多蛇類有毒,咬人一口足以致命。怕蛇會讓人遠離蛇類而免受其害。老鼠為小型動物,沒有毒性,不可能給人帶來致命傷害。從致傷方面來看,人類懼怕老鼠毫無生存意義。只有考慮到人類進化史中長期的穴居生活,人類怕鼠的天性才能得到合理解釋。老鼠又稱家鼠,是一類伴人生活的小動物,人類定居到哪里,老鼠就追蹤到哪里,以偷食人類的食物為生。遠古時期穴居的人群總會在居穴中儲備一些食物。老鼠追蹤而至,白天藏在洞穴角落里,晚上就會出來偷食人們儲備的食物。在缺乏貯存技術的時代,人們只能時刻警惕,一見到老鼠就驅而逐之,“老鼠過街,人人喊打”。人群中的有些人會變得對老鼠非常敏感,熟睡之中也會被老鼠走動的窸窣聲驚醒。晚上大家入眠之后,這些對老鼠敏感得有些神經質的人就成為保護食物的天然哨兵。如果一個人群中缺少防鼠哨兵就難以保住儲備的食物,當連續幾天不能獲得食物時,整個聚群就會集體饑餓。長此以往,這樣的聚群勢必越來越衰弱,在生存競爭中被淘汰出局。因此,有幾個對老鼠敏感的人是整個聚群的一大生存優勢,這種優勢會在人類世代之間被逐步強化,最終對老鼠的敏感就進化為部分人的怕鼠天性。
3 房屋的原始功能
房屋由天然洞穴發展而來,不是某一個先民理性行為的結果;房屋建筑技術則是人類洞穴定居技術發展的結果,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那么,人類開始穴居生活的動機是什么?人類出于什么樣的功能需求走上穴居之路呢?
舒適和安全是一切高級動物的本能需求,人類也不例外。對于包括人類在內的大型陸生哺乳動物的成年個體來說,固定住所雖然可以滿足舒適和安全的本能需求,但同時也會帶來兩個不利影響。其一,覓食結束,吃飽喝足,身體機能轉入消化吸收食物的狀態,血液供應集中于消化系統,導致四肢慵懶,加之腹中飽脹,行動敏捷性降低,自我防御能力下降,返回固定住所,走的路越長,遇襲受害的風險越高。其二,定居生活導致覓食范圍局限于一定地域之內,定居者要為保衛領地內食物、飲水等生活資源而戰斗;還需要熟悉領地內的地形地貌、水源、動植物及其隨季節變化的情況,要犧牲休息時間巡視領地;群居動物還要熟悉同伴的體貌、氣味、聲音等特征,記憶每個成員的等級地位,熟練掌握協作技巧,以便合作狩獵,共同抵御外敵。所有這一切都需要付出額外代價。個體體型越大,群體成員數量越多,領地越大,這些額外代價就越大,以至于得不償失。因此,在一般情況下,即使領地意識極強的大型陸生哺乳動物也是居無定處。甚至像黑猩猩等高級靈長類動物,盡管能夠用樹枝建巢入睡,也是只用一次就廢棄,極少重復使用舊巢。由此可見,僅僅具有舒適和安全兩個本能需求,并不足以促使包括人類在內的大型哺乳動物選擇定居生活。
許多高級動物都有建造巢穴的習性,其中除鼠、兔類等小型哺乳動物在洞穴中休息睡眠外,大多數動物建造巢穴并非出于自身休息的需求,而主要是用來生育撫養子女,為子女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也就是說,這些動物建造巢穴是出于保障生育的需求。由此推測,人類選擇穴居生活的原因同樣也是保障生育的需求。
生育是一切生物的本質屬性和本能,成年個體為了提高生育效率,為了盡可能多的留下自己的后代,總是不計代價,盡其所能。與其他動物相比,人類在生育撫養子女期間,對掩蔽住所的需求更加迫切。一是人類分娩非常困難,難產率高。分娩后的母親身體虛弱,無力照顧新生兒,無力抵御毒蛇猛獸保護自身和孩子的安全。二是人類嬰兒孱弱,毫無行動能力,時刻需要成年人照料并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的初生幼仔可以抓住母親的皮毛附著在母親身上行動,對母親行動能力的影響比較小。人類身體光滑無毛,在缺乏攜帶技術的時代,人類的母親們只能把幼兒抱在身上,行動能力受到極大影響,難以獨力抵御敵害。三是新生兒體質弱,經不起風吹雨打、炎熱酷寒。四是人類的兒童期長達十幾年,兒童不能獨立生活,離不開成年人的照料,一個母親身邊往往會有幾個兒童。這些因素決定了人類要確保種族繁衍,必須為母親們及其子女提供安全有效的掩蔽住所,并需要其他成年人,特別是成年男人與他們共同生活,以便在最危險的夜晚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房屋的原始功能是保障生育以延續種族,不是人類個體安全的需要。一個天然洞穴可以容納多人休息,而且洞內回旋空間大,便于抵御毒蛇猛獸侵襲,完全滿足人類保障生育的功能需求。可以合理推測,比起其他人群來,那些善于利用天然洞穴的人群具有較大的優勢,容易在生存競爭中勝出,現代人類正是那些善于利用天然洞穴定居的古人類一代又一代繁衍而來。在長期利用天然洞穴定居生活的實踐中,人類逐漸認識到住所更加豐富的功能,積累了建造房屋所必須的技術和經驗,為最終發明房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迎來了人類文明的曙光。
4 結語
保障生育是房屋的原始功能,貫穿于人類從穴居到建筑發展的整部歷史之中,而保障生育的基礎則是生活設施。因此,住房是附屬有生活設施的建筑。生活設施涉及到更多的技術,例如不同類型的食物和飲水的運輸與貯存技術、食物加工技術、用火技術、各類生活用具的制作技術、更有效的防御技術,等等。這些技術與建筑技術相輔相成,協同發展,其中任何一類技術的停滯都會阻礙建筑技術的發展。建筑史其實就是以建筑技術為核心的技術群的發展歷史。
參考文獻
[1] 張欽楠.有巢氏——中國第一名建筑師與他的“原始屋”[J].北京規劃建設,2008.
[2] 王云.“構木為巢”是人類房屋發明的歷史記錄[J].史學月刊,1988.
[3] 楊東晨.中華建筑始祖有巢氏考.百色學院學報[J].巢湖學院學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