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浙江調查組
2月29日,浙江調查組冒雨前往溫嶺市石橋頭鎮,調研該市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情況。
67個農戶組建蔬菜專業合作社
新世紀初,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農民生產出來的產品賣不到好價錢,有的還賣不出去爛在地里。為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2000年8月,石橋頭鎮的67個農戶,按照“自愿、互利、民主、平等”原則,成立了溫嶺市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石橋頭蔬菜專業合作社。社員情況:37個種植大戶(經營面積300畝至500畝不等),1戶加工紅薯淀粉粉絲,15戶搞銷售,14名科技人員。合作社成立后,首先為社員產品找銷路,然后擴大生產規模,發展適銷對路的訂單農業,將農產品組織起來統一銷售或按訂單送貨,有效解決了賣難問題,實現了農戶與市場的對接;同時,增強了協作,擴大了規模,增加了收入,合作社發展取得了良好開端。
變身為21家合作社
石橋頭蔬菜專業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幫助農民推銷產品,但是面對社員“一戶一業”的現狀,合作社運營成本和工作難度越來越大。當時鎮里提出要搞一村一品,加入合作社的農戶有種菜的,有做面的,還有種大豆的,這些農產品的價格、成本、銷售渠道都不一樣,隨著種植規模不斷擴大和產量不斷提高,合作社無法進行統一管理和運營。經大家同意,后來就按農產品設立分社。2006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后,針對合作社存在的問題,按照專業化生產的要求,分社在工商登記后演化成獨立的新合作社,石橋頭蔬菜專業合作社演變成了現在的妙春蔬菜專業合作社和其他20家合作社,原來1家合作社變成了21家,涉及蔬菜、糧食、水果、食用菌、茶葉、養殖、加工等,初步實現了專業化生產和農產品初級加工,生產效益進一步提高。目前21家合作社除4家存在經營困難外,其余17家都正常運營。
妙春蔬菜專業合作社發展喜中有憂
妙春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妙春介紹,截至2011年底,妙春蔬菜專業合作社共有社員260個,建成基地5000畝,主要生產西蘭花、白菜花、筍菜等,除在浙江省銷售外,還銷往上海、北京、江蘇、安徽、廣東等省市。該合作社從種植、采收、初加工到銷售,向社員提供供種、配送農資、培訓、植保、初加工、包裝、商標、銷售等8項統一服務,實行標準化生產,保證產品質量。合作社從四個方面保證社員的利益:一是把社員的蔬菜納入合作社統防統治范圍;二是以高于市場平均價的優厚價收購社員產品;三是當市場價格低于保護價時,按保護價同社員結算,風險由合作社承擔;四是及時發布有關農業信息,2011年利用農民信箱向社員發布了6條重要的供求信息。年底,合作社在彌補上年虧空的基礎上,留20%作為發展基金,80%分配給社員。這樣,既保護社員的積極性,穩定合作社蔬菜基地,又減少了社員的風險,提高社員的收益。2011年,每個社員平均收入超過8萬元,大戶收入在20萬元以上。
談到合作社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時,老王告訴調查組,合作社發展中面臨三個困難。一是用地難。農業設施用地指標很少,建設庫房、冷庫等受影響;耕地分散,整體流轉推進困難,很難連片種植;農資、農產品價格及地租上漲,農戶一般不愿意簽訂長期流轉合同,妨礙經營主體進行基礎設施改造等投入。二是貸款難。合作社在簽訂租地合同時,一般是3年租期,租金一次付清,資金壓力大;合作社要提高產品附加值,想上馬加工生產線,缺乏啟動資金;合作社要收購農戶產品進入冷庫,存在墊資困難。三是用電難。合作社生產用電每度電費比生活用電高0.4元,增加了合作社的成本。
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快速發展
溫嶺市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由成立之初的多種產品混合經營到專業化分工、進行標準化生產、實現集約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帶動了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截至2011年底,該市經工商部門批準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389家,注冊資金2.89億元;社員7200戶,連接帶動農戶6.82萬戶;建成各類優質農產品基地15.6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34.7%。專業合作社生產經營基本覆蓋了種植業、養殖業、林業、海洋漁業等農業主導產業,包括糧食、西瓜、葡萄、畜禽、蔬菜、楊梅、水產、花卉等20多個優勢產業和特色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共注冊商標150多個,國家及省級名牌產品8個,國家及省級著名商標4個,綠色食品認證25個,國家無公害農產品認證82個。
溫嶺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實踐表明,專業合作社一頭連接農民與基地,一頭連接市場,不僅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接軌問題,也提高了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和產業化水平,已成為帶領和組織廣大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主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