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合作密切
2011年閩臺農產品貿易額5.96億美元,臺灣成為福建農產品出口的第4大市場和水產品出口的最大市場。廈門口岸連續4年成為進口臺灣水果的第一大進境口岸,是臺灣水果銷往大陸各地的重要中轉站。2011年廈門口岸共進口臺灣水果400多批6000噸、貨值600多萬美元。
同時,兩岸農產品集散中心建設順利。福建閩臺農產品市場建設完成5000噸果蔬冷庫和活魚加工車間兩個工程,目前均已投入使用;福建閩臺農產品市場已成為臺灣檳榔進入大陸的重要中轉口岸,2011年共進口以臺灣檳榔為主的臺灣水果200噸;海峽兩岸(東山)臺灣水產品加工集散基地成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最大的水產品集散地。為臺灣和國外遠洋捕撈水產品的轉口貿易、來料加工、進料加工、一般貿易和國際中轉等提供一個良好的交易平臺,直接帶動周邊地區倉儲、運輸、水產品加工和貿易轉型升級;霞浦臺灣水產品集散中心在繼續推進園區電力通訊設施、填海造地和供水工程等基礎配套建設的同時,招商引資出現新突破。臺灣原味鮮、新日鑫、黃漁國等3個水產加工、貿易項目先后落戶園區,總投資達到1.72億元;海峽(福建漳州)花卉集散中心一期工程于2010年10月18日正式開工,是一個集信息、物流、銀行、海關、檢驗檢疫、花卉、苗木、資材、盆景、園林工程大配套于一體的海峽兩岸花卉交易大平臺。
開展多形式促銷活動
促進“農校對接”。組織6家企業參加教育部、農業部在山東聯合舉辦的第二屆“農校對接”洽談會,為福建省生產企業與全國高校食堂的產銷對接搭建平臺。
參加第九屆農交會。福建省農業廳組織33家企業、1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共150多人參加展會。展會期間,國內外采購商到福建省展團的數量達到200多人,觀眾人數超過5萬人次,合作協議42項,協議金額達3.2億元,分別比上屆增長10%和11%。福建省展團銷售情況總體良好,平和官溪蜜柚等產品被搶購一空,整個展團現場累計銷售額537萬元,比上屆增長19.9%。
舉辦“2011年福建省農副產品展銷對接會”。2011年1月7-10日,福建農業廳與省經貿委在福州國際會展中心舉辦“2011年福建省農副產品展銷對接會”。
發展電子商務平臺促進流通
由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和安溪中國茶都集團聯合打造的茶多網,于2011年11月正式開通。它采用原產地茶農直銷的全新電子商務模式,進行安溪鐵觀音網上交易和監管,是我國目前最權威、功能最完善的茶葉電子交易平臺。目前,茶多網旗下囊括了中國茶都的1860家店鋪,每月平均訂單數3萬多份、交易額900多萬元。
2011年1月,福建省南安市康美鎮蘭田村開通了“世紀之村”——農民專業合作社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合作社網的建立。
做好“菜籃子”工程工作
下發《福建省農業廳辦公室關于2011年“菜籃子”工程建設目標任務責任分工的通知》,確定福建省農業廳2011年“菜籃子”工程建設工作目標任務,召開省廳“菜籃子”工程領導小組成員座談會,明確分工,促進各項任務貫徹落實。積極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針對福建省“菜籃子”工程建設面臨的問題,在開展省內外調研的基礎上,配合省經貿委起草《福建省“菜籃子”工程“十二五”規劃》;修訂《福建省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管理暫行辦法》。
2011年,福建省農業廳加強無公害標準化等生產技術示范推廣,提高科技種菜水平。成立“科技興菜”專家服務組,深入縣鄉開展“五新服務菜籃子”專項活動。改造和建設了一批高標準的畜禽養殖基地,加強畜牧“五新”技術推廣,推廣應用生豬“小單元”全進全出飼養管理、生豬生態養殖與無公害豬肉生產綜合配套技術、蛋鴨旱養噴淋技術、舍飼養羊技術、奶牛群體改良技術,以及水簾降溫、自動喂料、自動清糞等改善飼養環境的技術,依靠科技支撐,穩定提高產量和質量。
在農超對接方面。截至2011年8月31日,全省工商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0759個,成員出資總額230.47億元。合作社發展迅速。農超對接減少了“菜籃子”產品銷售中間環節,直供超市,提高效益,保證質量。
此外,福建省各級農業部門進一步強化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措施,加強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試點,加大了農資打假力度,有效地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努力讓大家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
根據福建省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制定了品牌農業發展規劃,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培育名牌農產品。下發《關于做好2011年福建名牌農產品申報工作與2008年福建名牌農產品復評工作的通知》,開展今年福建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和復評工作,共評定101個福建名牌農產品。開展品牌農業宣傳,檢查、調研名牌農產品,指導各地品牌農業建設。全省2011年有9個農產品榮獲農業部評選的中國著名區域公共品牌,數量名列全國前茅。
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
福建省農業、工商、貿發、供銷、金融等有關部門采取有力措施,積極鼓勵和支持各種經濟成分多形式建設各種農產品交易市場。重點完善具有區域特色的茶葉、水產品、水果、花卉等大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發展綜合性農產品交易市場。以市場為平臺,為生產經營者提供信息傳播和物資交易平臺,提高了農民購買力,推進了農民增收。
做好市場監測預警工作
與涉農部門聯合,每個月度對全省農村和農業生產形勢進行分析,提供預警分析材料;針對“菜籃子”產品供求變化情況,主要對蔬菜和畜產品等價格變化進行分析,供廳領導使用;利用12316服務熱線和手機等手段,發布信息和接受咨詢,讓農民可以隨時掌握情況,了解動態。抓好批發市場蔬菜供應動態監測分析。開展食用菌、茶葉、水果種植意向、產量預測、種植成本、農產品價格、國家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執行情況監測分析。建立食用菌、茶葉、水果、蔬菜和生豬品種分析師隊伍。
2012年,福建省農業廳將繼續加大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力度。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建設市場信息系統,依托網絡營銷技術,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系統,全面導入電子商務系統,改進和完善農產品流通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發布工作,以網絡為媒介,依托農產品生產基地與物流配送系統,提高農產品品牌形象、增進顧客關系、改善顧客服務、開拓網上銷售渠道并最終擴大銷售。建立健全統一、規范、高效的”綠色通道”。不斷創新展銷方式。要積極組織企業參加大型展會活動,鼓勵并在資金上大力扶持農業企業或組織參與全國或國際性農博會,提高產品的知名度。要鼓勵企業或流通服務組織到國內外大中城市設立農產品專賣點、專柜或與當地超市合作設點銷售優勢特色農產品,并不斷改善品牌產品的售后服務水平,提高企業和品牌的誠信度和影響力。
繼續推動閩臺流通業合作,把握ECFA下閩臺農業經貿合作機遇,爭取率先落實ECFA早期收獲產品清單和有關內容,閩臺農產品貿易總額力爭突破7億美元。重點建設福州、廈門、泉州農產品物流樞紐中心,構建海峽兩岸(福建)農產品批發交易市場體系,繼續做大做強漳州“海峽花卉集散中心”和東山、霞浦水產品集散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