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云南省自2010年6月成為跨境人民幣結算試點省區以來,全省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立足邊疆特色,緊抓云南“橋頭堡”建設的戰略契機,本著“尊重市場、防范風險、先行先試、穩步推進”原則,積極推動業務的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亟需解決。為全面了解和掌握云南省跨境人民幣結算的現狀,筆者進行了實地調研。
云南省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快速發展
結算量較快增長,貿易結算額占比遠超全國平均水平。截至2011年10月末,全省銀行累計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249.2億元人民幣。其中,貨物貿易進出口結算金額173.38億元人民幣;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目進出口結算金額22.25億元人民幣;資本項下收支合計53.53億元人民幣。尤其是2011年以來,業務量增長更加迅速,截至10月末,跨境人民幣結算額190.04億元人民幣,占2010年6月試點開展以來業務量的76%,其中貨物貿易124.5億元人民幣;服務貿易和其它經常項目12億元人民幣;資本項下結算取得突破,結算額達53.6億元人民幣。貿易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額占同期外貿進出口總額的15.8%,遠高于6.7%的全國平均水平。
人民幣結算地域范圍快速拓展。從2011年的統計數據來看,云南跨境人民幣結算地域范圍已從2010年的8個國家(韓國、老撾、蒙古、緬甸、泰國、越南、新加坡、香港)擴展至包括歐美國家在內的23個國家。其中,與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的人民幣結算額在總額的占比,分別名列第四、第五、第六位,三國結算量占總額的23%。
貿易項下人民幣結算收入大于支出。從全國來看,跨境人民幣結算總收入遠小于總支出,盡管收付比從2010年的1:5.5,降低至2011年的1:2.6,但總體仍然延續了人民幣流出規模超過流入的特征。但從云南省自試點以來的統計數據來看,全省人民幣收入153.6億元人民幣,支出66.14億元人民幣,收入大于支出,收付比1:0.43,與全國的總體情況恰恰相反。其原因與云南省邊境省份特點以及貿易伙伴國分布密切相關。首先,云南毗鄰國家緬、老、越等外匯儲備較為匱乏,但上述國家在和中國的民間貿易中有大量人民幣留存,這為境外進口方以人民幣支付提供了來源,是人民幣收入大于支出的主要原因。其次,由于當前人民幣對周邊國家貨幣兌換渠道不暢,導致雙邊經濟往來中很大一部分資金通過“地攤銀行”結算,不能納入到統計監測數據中來,導致數據失真。這一點可以從中緬結算中窺見一斑,對緬收支差額解釋了云南省收支差中80%的部分,但實際情況是邊境地區特別是邊貿中對緬甸進口多以人民幣進行,結算渠道多通過“地攤銀行”。
云南省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集中。自試點開始至2011年10月,從各州市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在全省結算量的比重看,昆明、德宏和紅河三個州市占比達到了92%、但至今還有兩個州市未發生業務,這主要是云南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及各州市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
存在的問題
溝通協調機制尚不完善。跨境人民幣結算工作的有效推進涉及到商務、工商、海關、稅務等多個部門。但是,目前各個部門之間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信息交流等日常工作機制,也未建立起信息共享平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跨境人民幣結算工作的高效開展。
配套政策未及時跟進。例如對于跨境貿易中人民幣報關外幣結算或外幣報關人民幣結算的情況,目前出口核銷和退稅等方面的管理政策和操作流程尚未明確,增加了企業使用人民幣的顧慮,極大地打擊了出口企業參與人民幣跨境結算的積極性。
部分基層商業銀行認識還不到位。基層商業銀行普遍認為與經營外幣結算業務相比,本幣結算不存在匯差,結算收益甚微,加之目前基層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規模較小,涉及跨境人民幣結算的程序較多、操作復雜存在一定的管理風險,部分基層商業銀行在向企業宣傳及開展業務時熱情不高。
云南外貿企業競爭能力偏弱。調研發現,雖然進出口企業對跨境人民幣結算比較認同,但由于云南省的出口產品主要為機電產品和農副產品,科技含量及附加值相對較低,缺乏競爭力,這就造成了進出口企業在與外商談判中普遍處于劣勢,結算幣種的選擇權更多掌握在外方手中,制約了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的使用。
云南邊境海關成本高,影響結算量。調研中發現,云南部分口岸通關費用高、手續繁,甚至邊檢刻意刁難,造成企業繞道進出口現象。雖然老撾距版納州府僅100多公里,但由于各類收費高、手續繁,許多進出口企業寧愿選擇從老撾到越南,再到廣西,最后到云南或其他地區的迂回路線。如:普洱一家從事石斛進口的企業反映,盡管公司距離中緬邊境僅100多公里,但由于從緬甸進口的石斛在普洱要經過多次開箱檢查、被多次收取費用,所以公司最終只得選擇緬甸——越南——廣西—江蘇的迂回路徑。玉溪、版納的企業也多有此類反應。
金融配套服務滯后,阻礙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一是人民幣與周邊國家貨幣兌換困難。緬、老、越等國家銀行業發展滯后,銀行業務規模小、服務功能弱,銀行結算網點少、費用高等成為雙邊銀行間清算渠道的障礙。二是部分國家匯率波動大,導致銀行間很難開展貨幣兌換業務。如:緬甸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相差100多倍,老撾銀行兌出貨幣價格高于市場價格25%左右。越南盾大幅貶值頻繁。上述原因造成了云南邊境地區現鈔收付成為主要結算方式,跨境人民幣結算僅能依靠個人在云南境內開立的人民幣結算專用賬戶(NRA)或者“地攤銀行”實現。三是人民幣現鈔跨境調運受限,影響人民幣流出國外。如:在勐臘農行開戶的某礦業公司,每年需通過銀行匯款至老方約700萬元人民幣用于支付礦石收購款、工人工資等日常開支,但老方收款行無法滿足如此“巨大”的提現需求。最后,勐臘農行只得疏通海關,賠本為其大客戶專門運送現鈔至老撾,滿足其現鈔解付需求。
政策缺乏細化,業務人員對政策的掌握、認識有偏差,致使政策執行不到位。一是非試點企業退稅政策可操作性不強。現有政策規定以現金結算的不得享受退稅,出口必須以銀行轉賬為結算方式,并出具轉賬收入憑證。而大量從事邊境貿易的出口企業,主要以現金結算。他們為了享受退稅,不得不以外匯結算。二是現行試點企業制度不利跨境人民幣結算進一步推廣。不少非試點企業反映,實行試點企業審批制,對非試點企業是不公平競爭,增加了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出口付匯成本,更是錯失了開展跨境人民幣結算的良機。
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簡稱RCPMIS)有待優化。反映在系統操作主界面使用比較繁瑣。業務人員操作難,使用速度也較其他系統慢;系統沒有設置試點企業業務統計模塊,對區分試點企業業務量與非試點企業業務量時統計難度較大;跨境人民幣結算統計模式不夠完善,難以確保統計數據的準確。
政策建議
一是加強對外交流,拓展境內外高層次貨幣合作。針對當前人民幣在境外流通范圍有限、接受程度不高的現狀,應積極開展國家間高層次的貨幣合作,如: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加快與周邊國家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的步伐等,從政策層面進一步疏通人民幣跨境流動渠道。
二是加快人民幣回流機制的建設,建立人民幣跨境雙向流動的循環路徑。以香港為基點,加快人民幣境外投資產品的創新,充分發揮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在人民幣跨境流動中扮演的樞紐作用,進一步便利以人民幣進行的投資和貿易。
三是放寬人民幣對非國際主要儲備貨幣的兌換業務的管制,加快兌換點的審批進度,便利人民幣與非國際主要儲備貨幣兌換業務的開展,并以此增加人民幣的可獲得性,提升人民幣國際認知度。
四是強化溝通協調,形成跨部門政策合力。在推進業務過程中,要注重加強與海關、稅務、商務等業務相關部門的溝通和協調,確保企業貨物進出口報關、結算、退稅等各環節通暢,及時向上反映和幫助企業解決跨境人民幣結算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五是及時配套或完善相關的管理政策,并且自上而下不斷明確和細化核銷和退稅等業務操作流程。
六是加強政策宣傳和業務指導,提升社會參與各方對跨境人民幣使用的認知度和積極性。商業銀行作為跨境人民幣使用推廣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建議從國家戰略和長遠利益出發,做好對客戶的政策講解和業務宣傳工作,摸清、培育和引導客戶對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需求,為推動跨境人民幣使用提供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
七是建議企業積極修煉內功,完善體系建設,強化內部管理,通過產業品質升級和發展自主品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而增強人民幣定價能力。
八是健全業務信息化管理。升級跨境人民幣收付信息管理系統,確保數據錄入方便、快捷,確保數據及時、完整、準確。完善對匯率的監測和信息相關的收集,形成完整的信息流,加大對數據分析、研究,為完善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參考。
九是有選擇地下放部分外事權,以便邊境省會中支在總行的指導下,因地制宜地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宣傳,在支持地方發展,創建良好金融環境,加強邊境省份中心支行與毗鄰國家央行的交流合作中將發揮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