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勇



被業界傳為佳話的是,在香港科技園公司成立剛一個多月,設于美國硅谷的3家科技公司就與香港科技園公司簽訂租約,正式進駐香港科學園。這一度成為了業內普遍評點的那樣,其顯示了在美國的香港移民企業家,有出現回流投資的跡象。
2008年5月5日,香港特區政府、深圳市政府與杜邦公司在香港舉行了“杜邦太陽能光伏電薄膜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簽約儀式。于此,杜邦公司成為香港科技園首個主要租客,在科學園成立全球光伏電薄膜業務及研發中心。
2011年7月8日,國內首屈一指的新能源汽車企業比亞迪正式落實在香港科學園成立研發中心,開啟了其面向國際市場的新里程。
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什么原因讓越來越多的創新企業選擇香港科學園,國際國內創新型企業何以贏取此種研發在香港市場全球化的天機?
很多人印象中的香港,不盡相同,創新科技之香港之于每個人,更是如此。
一位內地網友在微博中曾這樣寫道:為什么香港沒有什么新興產業的公司?其實他的意思是說,很難看到香港的新興產業公司在內地的身影。
現在來看,似乎已經可以作答。但面對這個問題,我們還是親自帶領大家一同走進香港科學園。
專注創新科技與營商的耦合
外界一致認為香港是個習慣于炒樓、炒股,賺快錢的地方。近年來,在新興產業投入上雖然顯得力不從心,但是港府在香港科技園上的助推已經鮮明地彰顯其嘗試著改變這一現狀的竭力。特首曾萌權就曾表示,特區政府已決定投資49億港元支持擴建科學園第三期發展。這是何等的氣魄!
帶著相關問題,日前,《中國科技財富》記者采訪了香港科技園公司市場及銷售副總裁楊孟璋先生。
目前,楊孟璋主要負責科技園市場推廣工作,談到目前業內熱議的科技地產話題時,他表示香港科技園項目不是一個地產的項目,“如果說作為單純地產的話,你可以看見我們的建筑物不會那么疏落,我們的空間也不會那么寬敞。我們其實要營造一種環境,這個環境不光只是包括硬件,還包括我們在服務、平臺、整個市場經營的環境。在香港我們要提供出來的是一個國際營商環境,所謂營商文化。”
“香港科技園有好的硬件平臺,但是我們主要是依靠軟件,我們有專門的科技人員在科技園里做專職服務,科技園里的公司也同樣在做科研,這一塊遠遠超越地產的概念”,楊孟璋說。
“因為地產的事業就是賣樓,而我們不是賣樓是租,我們租也只是收取一個合理的費用,低于市場價格,但我們也不是以超低的費用搶市場的生意,而是通過優惠的條件去吸引一些好的公司。但是主體還是看市場,主要是看那些公司在營商環境中是否能創造一些創新創意的機會。批租只是一部分工作,國內能不能有一個好的營商環境、好的平臺去做科研,把科技商品化出去這才是最重要的,而比較來看,香港科學園恰是理想之地。”
據楊孟璋介紹,“現在很多企業都是排著隊進來,我們的出租率已經逼近90%。所以我們會對企業入駐進行審查,會很謹慎地看到并篩選他們是不是在這里真正做科研。所以在這方面,我們保持自己的定位。我們不是說短期把樓全部租滿就算了,主要是說吸引優質的企業進來,當然有的企業會搬出去,我們吸引好的企業進來,會帶動科學園以外的公司繼續做科研。在這一點上,香港與大陸還是有區別的,香港的營商環境目前在區域的成效已經顯現了出來,而且越來越明顯。”
“當然,所有在科學園的企業一定要是50%在做科研,才能夠留在科學園里。如果企業已經做到一個程度,它的生產、運營、人員超過科學園所允許的話,就要搬出去了。這對我們來說是好的,不然很多企業把我們的地方占著了。其實這個地方也不是很大,才22萬平方米,目前出租率已經90%,已經相當飽和。”
說到園區企業之間的競合關系及集聚效應,楊孟璋表示有幾個方面,一個是屬于橫向的,競爭存在于同行之間,但這同時也鞭策他們做得更好。大家在一起良性的競爭,彼此促進,我們已經看到他們在這方面的出色表現;另一種是縱向的環境,把上游與下游結合起來,是一種自然的組合和增長。這兩方面合起來在科學園就有一個好的平臺環境,當企業不光是自己做科研,同時也把上游與下游都串聯起來,當然其他的供應者公司不一定是在科技園,但由此在科學園外面也牽引了創新的歷程,效果就出來了。
“我們在第三期,其實是我們在創新自己的理念。不光是推動園區企業在做綠色科技,我們也要把綠色科技融入到建筑設計里,這對我們來說是增加了成本。因為很多商業樓宇不會做這這樣的投入,因為擔心收不回來成本。但我們而言,不是樓宇收回來多少租金的問題,而是通過我們自己把綠色科技融入到建筑里,帶領園區的公司能看到這個趨勢。希望他們在里面能夠繼續鉆研,從而帶動一些新的技術,讓他們把這些技術同時也帶給他們的客戶看。有些綠色科技公司就說概念和效果都非常好,并表示他們來這里也能把自己的科技用在自己的辦公室,樓宇里。他們帶客戶參觀就說,你看我用我自己的科技,我信任我自己東西,以身示范,且現場再用,很具有說服力。所以,科技園在這方面很堅定地把對未來科技發展的決心和行動融合進來,愿意主動去做這種綠色科技的投入,希望吸引更多綠色科技的創新企業來港創業。”
IBM杰出科學家返港創業
在本次論壇中,記者有幸接觸了一些駐在科技園的典型企業,他們也主動參與了本次2011創新科技亞洲會議,希望得到來自外界的新的信息。
一位便是云深系統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伍燦耀,另一位便是保然技術公司董事總經理、工程師梁維安。
據了解,伍燦耀先生曾經在IBM數據存儲研發部門工作,擁有超過20年的數據存儲產品架構和研發工作經驗。他曾是IBM企業級數據存儲框架平臺的首席架構師,并且參與制定IBM下一代數據存儲系統的產品戰略。并曾被多次授予IBM杰出技術成就獎,其中包括一項排名在前百分之五的技術專利。
據了解,伍燦耀曾在硅谷創辦兩家科技公司,其中一家賣了給IT存儲業界的佼佼者美國網域存儲技術有限公司,即NetApp。
伍燦耀曾經擔任Aarohi通信技術公司的首席技術官,負責美國和印度地區的產品研發團隊的管理工作,研制出迄今為止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SAN數據存儲虛擬化芯片,目前該芯片在工業領域廣泛應用。在加入Aarohi之前,伍燦耀先生曾擔任Candera公司的首席技術官,負責數據存儲產品平臺的架構設計和研發團隊的管理工作,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套基于硬件設備的SAN數據存儲虛擬化系統。
在數據存儲領域,伍燦耀有深入的研究,包括高端存儲系統平臺,開放存儲系統,磁盤陣列系統,磁盤驅動系統,SAN,NAS和數據安全系統。另外,他擁有16項技術專利,學術論文曾被多家頂級技術刊物收錄。
據了解,在離開IBM后,伍燦耀本打算2007年退休。但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一次去往印度公差的途中,伍燦耀決定抽空回香港落個腳。而期間他接觸了香港科技園并主動了解香港科研發展狀況,源自對香港的感情,伍燦耀就決定回到香港。據了解,當時,伍燦耀甚至不惜出售經營中的業務及留下家人在美國,獨自返港創業。
作為科學家,伍燦耀他看中的是云端儲存的數據安全方案,即是把數據放在云端,其保密性亦可由用戶控制,并在2007年12月在香港創辦了云深系統公司。
在接受《中國科技財富》采訪時,伍燦耀不無感慨地回憶道,在美國因為高科技產品限制,更不消說是他所從事的數據行業,是不能回大陸的,所以偶然和必然的機緣讓他選擇了香港。
如今,云深系統為香港科技園科技創業培育計劃的成員之一,最近推出兩款數據安全設備iSav305及iSav905。兩款設備均為中小企保障敏感資料,包括每個經加密的檔案配有獨一無二的鑰匙,防止黑客入侵;提供數據追縱功能,記錄每次檔案被修改及使用的細節;設有特別的管理功能,以遏止系統管理員濫用權力。
云深系統是一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專業從事信息存儲、數據保護、安全管理和計算機環境移動的產品和服務,目前已經成為領先的云存儲解決方案提供商和領先的個人移動辦公環境產品提供商。
“位置、位置、位置”
下面這家公司的經歷更屬于傳奇。
早在2000年,保然技術公司就獲得了國際發明博覽會銀獎,2002又獲得第三十屆國際發明獎銀獎,后在2003獲得第六屆亞洲創新大獎銀獎以及2004美國舊金山世界技術獎提名——創新環境保護公司等國際獎項和榮譽。
目前,在污染控制方面,保然技術公司研發出簡單而有效率的污水處理系統(WetSep)并已把此系統出口至十六個國家,WetSep的創新和對環境的貢獻更獲得了國際間的肯定。
“于創新科技署的支持下,已經成功把我們的創新成果應用在國際性的工程中,當中包括位于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擴展工程。我們也曾為香港本地的企業和政府提供過我們自己研發的產品和環境顧問服務,其中包括香港匯豐銀行、香港蜆殼、香港賽馬會、香港萬豪酒店和香港政府等”,據保然技術公司工程師兼董事總經理梁維安向《中國科技財富》表示。
梁維安介紹,近日,斐濟政府一個1.15億美元價值的水務項目就是讓保然技術公司主導裝備和設計的。斐濟方面一致認為其獨立的WetSep系統是一種比較可行可替代建設6個污水處理廠的完全成本。
“我們的設備主要是水污染處理,都是自己研發的,有自己的核心投入。2004年畢業于香港科技園。我們的大部分研發都得到在科技園的港府在研發方面的培育基金支持。香港對外的交流頻繁,我們在科技園接觸外界的東西很快,這都是優勢。”
就香港科技園環境對企業的發展的影響,梁維安深有感慨地表示,“國內不知道明白與否,香港科學園給我們的平臺,我們可以說滿足。我們在香港工作的時間,半個小時就可以找到非常好的東西。這都是條件。”
“我在國外在介紹香港科學園時,一次在德國,我就說‘location,location,location。企業成功的方向只有兩個,一個是‘location你在哪里開店?你在北京開店,北京就是北京,香港就是香港。在香港可以4個小時跑到全亞洲任何一個地方。到歐美11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在倫敦或洛杉磯。做國際業務,位置至關重要的;然后是 ‘connection,鏈接與交流,你們看到香港90%是用英文。我們和外國人談生意很簡單很直接,這樣的地方真的很難找,而香港在這方面獨樹一幟。”
梁維安說:“斐濟政府的項目,我們已經被確定為技術的主要提供方,但我們不可能做那么多。但是北京有關部委主動找到我們并表示說,‘國家可以幫忙。你有好的技術可以輸出到發展中國家,國家可以貸款。國家在幫助我們走出去,我們深受鼓舞,我們也愿意和內地企業、科技園合作一同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當前,內地企業“走出去”過程中,面對不少的困難和障礙,主要是缺乏相關的國際經驗。香港擁有國際商業網絡、國際營商經驗,能協助內地“走出去”。而香港作為亞太區內的科技交易中心,也為外國科技業者提供高效的技術轉移平臺。
近年來,不少香港公司的科技產品都搏得眾多國際創新獎項,而且像云深、保然等一批企業的產品技術水平更是國際頂尖,但他們一向喜歡默默耕耘,所以無怪乎公眾,特別是前文引述的內地對于創新科技的成就更是了解甚少。
而香港科學園無疑成為內地企業尋求國際市場、跨國公司尋求中國市場,在縱深方向進行持續深廣研發的首選,作為國際商業的天然樞紐,其鮮明的特質已然延續數百年,現在如此,未來依舊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