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璽
“云”能夠改變一個行業。云計算是一種技術,云計算更是一種商業模式。云的商業模式的普及將引起行業應用的變革。行業云應用平臺將逐步成為專業應用主要的發展方向。”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也同樣適用于當今新技術條件下催生的教育管理云平臺領域——集各家之長,避各家之短,百家爭鳴。
用“云”解決教育信息化弊端
我國教育改革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雖然每年國家對大專院校投入大量的教育經費,卻鮮見引領行業信息化的成功模式。筆者認為重要的癥結之一是,大量的教育經費被中國上千萬所高校所稀釋,平均在每所高校的投入仍然嚴重不足,沒能形成聚焦的爆發點。
如何讓教育投資專注領域、專注行業、更高效地發揮作用?近期重慶市做了一些嘗試,他們將教育投資作為全市的重點戰略考慮,對其進行區域性的共建和運營,實現了電子圖書館、學生檔案管理、課程管理、資源管理等在一個區域內集中統一管理和共享,改變了以往各高校自行置備的投入方式。國外的如哈佛大學、麻省理工等美國高校,已開始在網上共享公開課,供其他院校的師生使用。國內的大學開辦公開課、聯合辦學已蔚然成風,如北京大學的學生可以跨校選修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或北京醫學院的課程等。
教育信息化發展到現在,共享和共建已是學術界普遍接受和認可的方式。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IBM建議在教育資源密集的地區,用云平臺進行教育資源區域建設、區域運營、區域共享,以推動正在尋求變革升級的中國大學教育。
教育“云”的機會
目前,中國至少有2、3萬所大專院校,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西安、四川、湖北、江蘇等區域。近期,IBM針對江蘇地區做了一個初步的產業規劃,分析了江蘇地區哪些領域適合在云平臺中發展,教育便是其一。
在江蘇發展教育管理云平臺,因為它已經滿足了3個前提條件:
有聚集的地方,就有云的機會。江蘇省及周其周邊地區,匯聚著290多所大專院校,產業相對集中和聚合。這些條件一方面是啟動云平臺商業市場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也將專業能力高度聚集。
有“鏈條”的地方就有云計算。教育產業是一個長長的供應鏈,每個大專院校都需要面向學生的招生管理、學習管理、課程管理、圖書館資料管理;面向教師的教學管理、課業管理、國際交流管理;以及學生畢業后的就業管理、創業合作、捐贈管理等相似的需求,但任何一個高校都難以完成整個鏈條的建設。
有終端消費者的地方就有云的市場。在江蘇省內建立教育云平臺,除了可以吸引省內的297所高校,還可以供周邊地區的大專院校使用。
教育“云”的三要素
另外,江蘇省建立教育云平臺也滿足了3個運營要素。
首先,市場容量上,江蘇省最適合云平臺的商務應用首推大學教育管理。該省是中國大學最密集的區域,云集了超過297所的高校,在區域內有足夠的市場需求,滿足了云平臺規模化發展的必要條件。
雖然每個大學都需要云平臺上的鏈條,但IBM調查發現,幾乎沒有一所大學能把整個鏈條做完整,即使某些高校有相對完整的鏈條,也無法保證其中的每個模塊都做得非常好。另外,資金缺乏制約了很多高校尤其是民辦或地方院校的信息化建設。高校的IT系統,即使只是一個招生管理模塊,少則幾十萬元,多則上百萬元。如果采用租用教育云平臺的方式支持諸多大學的教育管理需求,每年的費用會低至幾萬元,大部分高校就可以付擔起。在部分領域,如生物工程、仿真模擬科研領域,科研計算需要大規模的計算環境和專業的數據模型,這也不是一個院校能夠憑一己之力所承載。以上條件,催生了一個對價廉、質高的大學教育平臺的需求。
第二,教育云平臺滿足了應用的專業性及不易獲得性。教育云所承載的業務是一個專業領域的功能集合,包括招生管理、在線考試、入學管理、課程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圖書館-在線閱讀、在線借閱、課題管理、科研交流、畢業管理、就業管理、捐贈管理、獎學金管理等,其中每個單獨應用具備足夠的專業性和稀缺性。
第三 教育云平臺由當地電信運營商主導,知名大學參與共建,由當地高教委監管,以保證云平臺的公信力。江蘇省的297所大學中,除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南京師范外,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學并不多,不會出現北京高校群雄割據的局面。在缺乏行業標桿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云平臺的公信力?
IBM認為,在存在大量市場需求的前提條件下,高校、電信運營商、教育機構及教委可以共建這樣一個市場:用戶群體是297所大學及周邊地區愿意進入到云平臺的其他大學;教育云平臺的運營商可以交由當地的電信運營商;教育云平臺上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可以由省內外的知名院校以及國內、國際的教育評級機構、教育研究者,如GRE、托福甚至出國機構和計算機水平認證機構等提供,多方的參與可以把更多的專業知識和影響力帶入教育云平臺。而教育云的公信力,可以由當地省教委、高教委擔當監管機構。
完善云平臺需經歷四階段
雖然江蘇具備了教育云平臺發展的條件,其發展完善仍需要經歷4個階段:
第一,戰略分析、規劃階段。產品規劃的基礎上,IBM全面分析適合江蘇區域市場需求與產業結構,為江蘇教育管理云平臺的發展提供長遠的發展思路,實現其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
首先是規模基礎。江蘇省有297所大學,在這個省借助運營商和地區院校的影響力,可以在這個區域中更加順利地快速啟動。如果在其它省做,即使把當地知名的大學拉進來,成功的周期會非常長。而在江蘇范圍內,也許幾個月甚至一年,這個平臺就可以做起來。
其次是市場的優勢及知名院校的影響力。教育云平臺一旦做大以后,這個平臺不僅服務于江蘇范圍內的大學教育,可以覆蓋更廣的范圍,隨著它慢慢的發展,在可預見的未來,以這樣一個規模發展下去以后,甚至從省的級別可以上升到地區的級別,比如長江三角、華北地區,甚至把這個平臺交給全國教委、高教委進一步成為更廣泛的公共大學教育基礎平臺。
第二,快速起步階段。由于教育云平臺是共建、共享模式,在起步時,可以先邀請江蘇區域內前十名的知名院校參與共建,提高“影響力”。在建設教育云平臺時,要滿足高等院校對全流程的業務需要,并通過引入、托管的方式快速建設, 并引入3-5個“御用開發團隊”,通過宣傳教育快速增強平臺的聚合力。
起步階段的云平臺能否成功,有兩點需要特別注意:
1 云平臺成功的關鍵是鏈條上應用的完整性,不要有缺失的環節。比如江蘇的某大學租用了云平臺的招生管理模塊,他們還有租用其它模塊的需求,如果平臺上的模塊不完整,他們是再找其它的云平臺服務商還是自己建?就會覺得不方便,產生猶豫。如果云平臺有完整的鏈條,這個大學很容易被吸引進來,其管理環節的絕大部分需求都可以在平臺中得到全面滿足。
2 云平臺的建設不是靠運營商或建設者從無到有去建設應用,而是通過吸納社會上或教育專業領域中成熟的、已被廣泛使用的應用,快速聚集到這個平臺上成為應用的集合,才能夠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第三,提升教育云平臺專業化發展的趨勢。完善教育云平臺,主要提升應用模塊的數量和質量,以衡量云平臺的專業化程度是否夠高,應用集合是否夠豐富。在教育云平臺上,引用蘋果AppStore排名模式,將各院校合作、各領域最受歡迎的應用篩選出來,推動教育云平臺的普及,促進應用質量的升級,以推高云平臺專業化的水平。這個平臺還會吸納系統集成商、應用開發商的應用,用團隊推動平臺的創新與變化。
在數量的提升上,在啟動過程中由本地開發商負責完善平臺的技術規范、開發環境甚至一些理念,之后將教育云平臺在各大院校做普適性推廣,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平臺,以及如何在平臺快速構建出所需的應用,并共享成熟的模塊供他人使用,快速增加平臺上的應用數量。此外還要通過與相關領域機構的合作,如政府、銀行、教育認證機構合作進一步擴展應用領域,滿足學生、教師、研究人員全方面的生活工作需要。
另外,這個平臺可以在高校范圍內做一些市場推廣活動,如采用“我的應用我做主”,“我的應用我制造”的概念,組織基于獎學金或職業發展的競賽活動,讓有開發能力的大學生參與到應用開發和制造過程,應用數量得以快速發展以保證該平臺第二輪的快速發展需要。
第四,持續提升教育云平臺的公信力。當教育云平臺做大后,僅靠當地幾所知名院校的聲望已經不足以推動這個平臺繼續發展,必須要引入更多的第三方,包括國際、國內知名的評級機構。如果必要,可以引入省級或國家級高教委,直接將平臺的管理權移交上述政府監管機構,讓用戶對這個國家擁有、滿足區域教育的基礎教育云平臺更加信任。
教育“云”的啟示
江蘇的教育云平臺,給我們帶來4個啟示:
首先,云平臺建設要因地制宜。云平臺建設一定要跟據該地區產業結構,選擇最適合的業務作為云平臺發展的業務基礎。需要再次強調的是,云平臺不是由一個企業或一個建設者獨立完成的,需要滿足3條件、3要素,經歷過4個階段,才可能取得成功。
另外,云平臺建設要考慮影響力和公信力。如果缺少影響力和公信力,很難吸引到很多客戶、用戶參與到平臺中,難以維持這個平臺的成功。
第三,云平臺可以大大縮短建設周期。云平臺是共建共享的平臺,其開發和建設過程是將已有的好產品快速放在這個平臺上,不用重頭開發,這樣就縮短了建設周期,前期的資金投入也相對較低。
第四,教育云平臺是“市場經濟”。運營商只提供一個平臺,由市場中的參與者提供產品,用優勝劣汰的機制讓云平臺變得更加強勁。
現在,全國范圍內有大量高教園區或教育園區都面臨信息化投入不足的問題,IBM建議,未來全省級、地區級或是教育園區的建設過程中,都可以建立教育云平臺的模式,更有效地支持未來國家教育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