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淑萍
近日,2012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檢測工作會議在衛生部主導下舉行。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這一職能,是衛生部有關食品安全三項職能移交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下稱“食安委”)后剩余職能中的其中一項。
去年底,衛生部的食品安全綜合協調、牽頭組織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調查、統一發布重大食品安全信息三項職能劃歸食安委。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衛生部三項職能劃歸,食安委的實際權力終于得到了實際擴充,由虛權走入實權狀態。
據了解,目前對食品安全有管理責任的部委包括食安委、衛生部、農業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總局以及國家藥監局,由食安委和衛生部牽頭,按產業流程形成“4+2”的格局。這一格局在“十二五”期間將如何變化,尚不明朗。
實權
正式接手食品安全的三項協調職能后,食安委的未來充滿著無限可能。
一位接近衛生部的知情人士透露,在三項職能未劃歸食安委前,衛生部擔任食品安全各部委間的“總協調官”,當時分管食品安全的除了上面提到的5個部門外,還包括科技部和工信部,其中大多數部門與衛生部的行政級別相同。“由于平級,且相互管理的職能交叉,存在著部門利益,因此協調難是必然的。”該人士稱,由于難協調,以至于出現“好幾個部委都在管,可就是管不住一根豆芽菜”的局面。
2001年4月國家質檢總局成立以前,食品安全一直是由衛生部管理,主要的監管職責是制定國家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包括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許可證的發放、食品安全檢測和對違規者處罰等職能。
質檢總局成立后,衛生部監管食品安全的部分職能就被陸續分解到農業、工商、科技、工信、質檢、藥監等部門,形成“九龍治水”的格局。
2009年2月,《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之后,衛生部依法被賦予綜合協調職能,中國的食品安全監管變成了一個“4+1”的治理格局:種植方面由農業部分管,工業生產由質檢總局分管,食品包裝由工商總局分管,食品消費由藥監局分管,衛生部負責制定食品安全標準、各部門監管工作的協調,以及重大事件的處理和對外發布。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在此模式運行中,有四個部委均為正部級單位,衛生部的協調力量明顯不足。2010年2月食安委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力量對比,食品安全的治理格局轉變為“4+2”模式。
據了解,食安委定位為國務院食品安全的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有15個部門參加。主要職責為,分析食品安全形勢,研究部署、統籌指導食品安全工作,提出食品安全監管的重大政策措施,督促落實食品安全監管責任。食安委常設辦公室,具體負責日常工作,而食安辦主任張勇另一身份為國務院副秘書長。
但據業內人士介紹,由于食品安全監管分散在多個部門間,而且職權短時間內難以轉移和接管,從成立開始食安委一直停留在虛權狀態。直到去年年底衛生部三項職能的劃歸,食安委的權力才得到充實。
據了解,目前,食安委常設辦公室共設10多個部門,編制達50多個,但目前人員還未到齊。
未來
三項職能劃歸食安委后,衛生部保留三項職能,食品安全標準的制定、食品安全風險檢測評估、對檢驗機構資質條件的認定。
據衛生部人士介紹,衛生部承擔的各項食品安全職責是食品安全的基礎性工作,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技術依據。
而在近日的全國性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會議中,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衛生廳、局主管一把手,和疾控、衛生監督所、食品安全處室人士悉數到場。
據了解,當時到場的人士還有分頭管理食品安全的相關部委人士,即食安委、科技部、工信部、公安部、農業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藥監局等負責人,共計200余人。
關于今年的工作重點,主要包括對乳制品、食用油、保健食品、鮮肉和肉制品、食品添加劑、酒類以及禁用農藥與獸藥、食品非法添加物等方面開展食品安全監測,并針對日本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繼續加強食品中放射性物質監測。
據了解,學校周邊、農貿市場、集貿市場和批發市場曾是食品安全問題集中的區域,今年也將重點監測。
知情人士稱,衛生部雖然將總協調的職能移交給了食安委,但食品安全風險檢測與評估仍然涉及眾多部門,這或許也是食安委一度虛權的原因之一,對于未來是否保留此格局,業內評論不一。“未來的職能歸屬,我們預測分散的權力最后集中到食安委,實現一家管理格局。”某健康產業人士分析,企業監管部門多,守法成本就很高,而違法成本卻低。
但權力的集中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機構調整,比如質檢總局專門設有食品安全相關司局,工商總局也有食品監管司。食安委職能如果進一步擴充,意味著另外的5個部門將不必再設立平行的監管機構。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提到食品安全將由“4+2”模式演變出一種縱向管理格局。通過屬地管理把更多的權力和責任放到地方,形成這樣的結果,即無論在中央部門層面和地方政府層面,權力和責任都在各自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