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野

過去一年,好萊塢大片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所向披靡,憑借20余部電影拿下中國電影票房的半壁江山。隨著兩國有關增加電影進口協議的簽署,中國電影行業必將面臨來自好萊塢的更多挑戰。
最近公布的中國電影行業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總共引進21部好萊塢電影,僅占全年播放電影的12%,但這些進口大片卻在中國拿下7.8億美元的票房,超過全年中國電影票房收入總量的一半。2012年2月,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期間,雙方簽署協議,中國同意每年增加進口14部美國影片,并將美國電影在中國的票房分賬比例從13%提高到25%。
路透社2012年3月16日的分析文章指出,盡管中國電影院經營者歡迎進口更多好萊塢影片,從而提高營業額,但對于中國本土的導演和制片人來說,更多大片進入意味著競爭將更加激烈。總部設在華盛頓的美中文化交流民間機構國際中國傳統文學院執行主任崇藝農女士也表示,盡管中國本土電影的出品數量近年來持續上升,但質量并未隨之跟進。中國電影和美國電影相比,在節奏上要慢得多,在人物的塑造方面也很難讓觀眾跟劇中的人物發生共鳴。
中國著名導演張藝謀最近執導的《金陵十三釵》以74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榮登2011年中國國產電影票房冠軍。不過,和中國市場上票房動輒上億的好萊塢大片相比,本土大片顯然仍有不小的差距。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系從事電影工業研究的紀一新教授表示,中國電影沒有必要完全照搬美國經驗,但好萊塢的某些經驗的確值得中國電影人借鑒,比如某些細節可能要減少,或者少靠文字和對話,然后多靠動作或者鏡頭移動之類。
從事電影院運營和影視節目制作發行的傳媒企業星美國際集團董事長秦宏表示,中美兩國最近就增加中國進口電影簽署的協議是一種合適的開放。他認為,國產片不可能永遠生存于政府的保護傘下,引入更多競爭將有助于提升本土電影的質量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