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超
節氣不等人,春日勝黃金。
春耕備耕時節,江西省新建縣農機專業合作社建立了代育秧、代耕作、代機插、代機收等農機一條龍全程服務,服務范圍涵蓋了恒湖、朱港、成新3個農場以及新建縣濱湖所有鄉鎮。讓周邊種糧大戶和農戶省事省心了不少。
采取水稻工廠化育秧模式,為周邊種糧大戶培育秧苗,成為合作社服務春耕備耕的一大亮點。
“昨天可供200畝田的秧盤播下了田,今天可供200畝田的秧盤下田,明天可插100畝田的秧盤又要下田。”3月18日,在恒偉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恒偉一直忙個不停。自社里建立工廠化育秧生產流水線以來,訂單一個接一個。
在合作社育秧現場,只見一臺半米高、3米長的機器邊,六七個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完成自己的工序。隨著一個個空塑料育秧盤經電機帶動,在流水線上緩緩移動,架在流水線上的幾只漏斗分別漏下泥土、水和種子,再經過掃、刮、整理工序,水稻的秧盤工作就完成了,一個個孕育了稻種的秧盤被送進溫室催芽。張恒偉指著送進溫室的秧盤說:“這些育秧盤在倉庫中育芽2至3天后,就可將育秧盤送往大棚中。”
工廠化育秧,大棚來幫忙。在恒偉農機專業合作社育秧基地,只見由10座標準化育秧棚組成的5000平方米聯棟大棚依次排開,蔚為壯觀。“今年久雨低溫寡照,但天氣越不穩定,大棚利用率就越高。合作社去年下半年在全省率先建的聯棟立體育秧大棚,內外帶遮陽、噴灌、降溫設施,就算再惡劣的天氣也耽誤不了農時。”張恒偉介紹。
驚蟄一過,恒湖農場種糧大戶陳恒經就來預訂秧盤了。老陳說:“工廠化育秧不僅縮短育秧周期,減少人工成本,而且其標準化生產的秧苗質量好、產量高。”
新建縣是全國重點商品糧生產基地。恒偉農機專業合作社就處在鄱陽湖畔恒湖墾殖農場,合作社有社員136名,其中巡管人員26名,農機手110名。社里有高速插秧機28臺,手扶式插秧機86臺,大型拖拉機38臺,收割機42臺。農機一條龍服務受到歡迎。
陳恒經說,除了育秧,以前每年最頭疼的就是請人插秧,一是穴數難保證;二是成本太高;三是現在青壯勞動力基本上外出打工了,很難請到插秧的人。老陳種了300畝田,每年每畝田光承租費就要五六百元,如果收成不好就會虧本。
據該縣農機局負責人介紹,為大力推廣工廠化育秧,縣農機部門還幫助農戶進行生產線設備維護,并免費提供技術指導。今年,該縣在已發展3條工廠化育秧生產線的基礎上,又一次性獲得10個水稻工廠化育秧標準示范基地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