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涌浩?劉君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并提出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扶持力度,明確了老區科學發展的方向。在惠州市委書記黃業斌看來,沒有革命老區的小康就沒有惠州的全面小康。因此,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加快推進老區的建設和發展。
近年來,惠州市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大手筆投入資金建設和發展革命老區,使老區人民的經濟收入快速增長,老區的生活環境明顯改善,成效顯著。
力度:7年投32億解決“一保五難”問題
惠州市有老區鄉鎮56個,老區行政村692個,老區村莊4606個,老區人口156萬人左右。絕大多數老區村莊分布在偏遠地區和高山深山地區。因為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靈,一直以來大多數老區群眾仍生活在相對貧困的狀態中。
一直以來,惠州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老區建設工作,把老區建設工作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專門召開政府常務會議進行研究部署。“十一五”以來,惠州市以解決老區“一保五難”問題為突破口,投入了扶持老區社會建設資金32.43億元,用于扶持革命老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老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黃業斌說,革命老區發展滯后是歷史原因造成的,老區建設工作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扶持革命老區建設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更是政治任務。
對于老區建設工作的經驗和做法,黃業斌歸結為三點。他說,首先是做好“一個優先,兩個傾斜”。即要有優先發展革命老區的理念和規劃,資金的安排要傾斜、工作的力度要傾斜。二是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做好革命老區工作。大力推進老區扶貧開發“雙到”工作,繼續深入開展“村企合作”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大學生村官,建立一支永遠不走的工作隊,組織開辦農機集市等。三是發揮優勢、分類指導。革命老區的情況千差萬別,要從實際出發、分門別類、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切實幫助革命老區和老區群眾脫貧致富奔康。
成效:57個老區貧困村年集體收入均超5萬元
惠東縣高潭鎮曾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區級蘇維埃政權之一——高潭區蘇維埃政府。該鎮由于地處邊遠山區,交通不便,經濟基礎相對薄弱,不少村莊屬于省級貧困村。然而,日前走進高潭老區卻發現,如今的高潭已經煥發新姿,不少老區農戶利用當地優越的自然條件,通過養蜂、種植淮山和腌制明姜等特色農業,走上了脫貧致富路。除此之外,村村都實現了村道硬底化,不少村莊還建起了文化廣場,村民們閑暇之余還跳起秧歌舞。
高潭鎮的變化其實只是惠州老區發展的一個縮影。經過多年來的大力推進,惠州的老區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經濟發展方面,惠州各級各有關部門積極引導老區農戶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針對部分較為貧困的老區行政村,惠州市將其列為省級貧困村,納入扶貧開發“雙到”工作中進行幫扶。全市已落實幫扶資金3.69多億元,幫扶57個省級貧困老區村實施脫貧項目449個。
在解決老區群眾“五難”問題上,惠州市各級黨委、政府優先安排老區行政村衛生站建設,累計投入5467萬元,為692個老區行政村新建和改建了衛生站801間,改造老區鎮衛生院63間,較好地解決了老區群眾“看病難”問題;全力推進老區水源保護、飲水安全和監測體系等工程建設,累計投入23300萬元,為692個老區村實施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了37萬老區群眾“飲水難”問題;把老區中小學建設作為農村學校改造建設工程的首要任務來抓,累計在老區中小學危房校舍改建投入2.35億元,修建老區中小學校舍234幢,較好地解決了老區群眾子女“上學難”問題;在實施農村安居工程建設中,優先抓好老區群眾危房改造工作,累計投入革命老區危房改造建設資金46139萬元,解決了692個老區村的13431戶共6.1萬老區群眾的“住房難”問題;優先安排革命老區村村道硬底化工程建設資金,累計投入14.2億元,實現老區村道硬底化4059公里,較好地解決了老區群眾“行路難”問題。
此外,對于部分邊遠分散革命老區村莊實施搬遷安置工作,目前已實施兩批老區村搬遷安置建房。第一批博羅、龍門兩縣5個村莊59戶275人搬遷安置工程已于2009年底完成;第二批計劃搬遷48戶208人,于2009年開展安置建房工程,目前已按計劃完成前期建房基礎設施建設和新房一層樓工程計劃建設。
目標:把老區建成村民富裕環境優美的新農村
“老區人民為中國革命事業做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可以說,沒有老區人民的流血犧牲就沒有我們的今天。飲水當思源,我們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關心老區、關愛老區、扶持老區建設。”黃業斌表示。
“老區建設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是黨和政府統籌城鄉發展、改善民生的一項重要工作。”黃業斌說,扶持革命老區建設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惠州將認真學習和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省及有關部門的正確領導和指導下,努力探索惠州革命老區建設的新途徑,促進老區經濟和社會跨越式發展,引導老區人民奔康致富。
“沒有老區的小康,就沒有惠州的全面小康。”黃業斌表示,在接下來的老區建設工作中,惠州各級黨委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要加大扶持老區建設力度,按照科學發展觀,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由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把扶持老區建設作為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抓好抓實,加快老區基礎設施改造,每年建設一批民生工程,繼續解決老區村莊“用水難”、“飲水難”和“行路難”等問題,積極推進偏遠分散革命老區村莊搬遷安置工作,徹底改變老區落后的生產條件和生活環境;大力扶持老區發展現代農業和特色農業,挖掘老區特有的紅色旅游資源,增加集體經濟積累,引導老區群眾脫貧致富,使老區建設成為村民富裕安康、生活環境優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使老區人民早日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小康社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