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蓉
摘要:闡述了當今兒童藝術教育的目標與宗旨,同時也指出存在的異化現象。根據新《綱要》的要求,表達了對于兒童藝術教育的認識,認為兒童藝術教育所具有的性質應該是:兒童性、審美性、生活性;綜合性、游戲性的。
關鍵詞:兒童;藝術教育;解讀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5-0300-02
一、問題的提出
根據中國最新發行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精神,兒童藝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兒童能初步感受并喜愛環境和藝術中的美,喜歡參加藝術活動,并能大膽地用藝術形式表現自己的情感體驗,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的活動。
新《綱要》的藝術教育較之以前相比一改過去以培養藝術專才為目的的教育思想,所有的藝術活動均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為宗旨,為兒童將來參與和從事藝術活動打下基礎,提高兒童的藝術素養以及對藝術的鑒賞力和創造力。教學方式應該是靈活多樣的 ,是一種鼓勵兒童進行體驗性、探究性、參與性、創造性、反思性的學習。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包括動畫片的制作,多媒體的運用等。這些都能很好的開闊兒童的藝術視野,有利于培養兒童從小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教學場所和教學內容越來越開放,不僅僅限于課堂中音樂美術舞蹈的教學。它已經深入到兒童的日常生活中去,拓寬了藝術教育的內涵。教學對象日益壯大,面對的時全體兒童,而非少數具有藝術天賦的那一部分。力求克服兒童藝術教育中存在的非藝術化、專業化、成人化、時裝化、尖子化等異化現象。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兒童藝術教育,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兒童藝術教育,給藝術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指導。有哲學的、生態學的、教育學的、心理學的等等。從而使得藝術教育的發展有了深厚的理論根基。不管是社會,教師還是家長應對藝術教育有一個清楚的認識,藝術教育不再是培養藝術匠人或是其他教學課程的附庸,而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人格健全的人,懂生活,有品位,有一定審美能力的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人。
二、兒童藝術教育的性質
兒童藝術教育素來就是以生動、具體、直觀的藝術形象為廣大兒童所喜愛,也易被幼兒所理解和接受。同樣一個事物,通過藝術的形式向而兒童解釋比用深奧華麗的語言解釋來的更為感性和直觀,也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實踐證明,讓兒童從小從事藝術活動或用藝術的方式從事各種活動,有利于培養兒童對藝術的興趣和感知能力,自我表現力,全面提高兒童的綜合素養,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豐富幼兒的精神生活,對于培養和諧的個性品質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結合新《綱要》中關于幼兒藝術教育的目標要求、在開展幼兒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結合以下原則有的放矢,也許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1.兒童性
“一切為了兒童,為了一切兒童,為了兒童的一切”。這是幼兒藝術教育的教育理念,亦即兒童藝術教育的組織實施都要從兒童的實際出發,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所謂現代兒童觀,即兒童是人,他具有人的尊嚴以及其他一切基本人權。兒童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展的人,他具有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的權利,有其內在的生動的精神生活,成人應當尊重和珍視這種精神生活。成人應注意理解和參與兒童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動,不應將成人文化無條件地強加給兒童。每位兒童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兒童的發展,而且還在于兒童的歡樂和幸福,兒童應有權擁有歡樂自由的童年。因此,兒童藝術教育應該充溢著對人的鮮活的生命精神與人性的關懷,不能操之過急,拔苗助長,更不能把兒童作為藝術技能傳遞的工具,忽視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畫畫分為“涂鴉期”、“象征期”、“定型期”、“寫實期”,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不能跨越,亦不能顛倒。只是兒童在各個階段停留的時間長短有異,并無實質差異,不能忽略規律,否則只會事與愿違。同時,要求成人不能從自己的主觀愿望出發,勉強兒童從事嚴格的藝術學習,或錯誤地認為藝術教育就是練聲、識譜,色彩、線條……不管幼兒是否感興趣或能否接受。
任何壓抑兒童天性的藝術教育不但不能激起兒童對藝術的興趣,相反還會導致抵觸情緒的出現。因此兒童藝術教育首先以順應兒童的發展前提,以兒童為中心,為兒童的個性自由發展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彩取的藝術教育形式也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
2.審美性
對美的意境的追求是一切藝術的起點和目的,這是由藝術的本質所決定的,因為藝術的本質畢竟是審美的。終身教育的提出要求人學會做人、求知、勞動、生活、健體、審美,即意味著審美也是人保持終身學習的重要內容。只有一個具備審美眼光的個體才能持續發展,才會熱愛生活,關愛自己和他人。兒童藝術教育應該通過塑造美的藝術形象、創造美的環境,使兒童處處得以美的熏陶,培養兒童的審美趣味、審美感受力的整體協調發展。在傳授藝術技能的同時更應該讓兒童學會創造美、欣賞美,充分挖掘兒童豐富的情感世界。懂得一些基本的藝術常識,接觸一些藝術專業術語,不要學完一首歌,就只能唱這首歌,不會欣賞,不知道它優美動聽在哪里,結果也只不過成了藝術教育的容器。因此,應該有意識培養兒童具有正確的審美偏愛和審美體驗,這樣才不會出現盲目的瘋狂追星現象,而致經典的交響樂演奏會門庭冷落。這就要求教育應通過藝術教育及藝術活動培養兒童具有高尚的、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審美體會和審美觀,這對兒童一生的成長都是獲益匪淺的。藝術教育的審美性能培養受教育者的愛美之心,人一旦有了愛美之心,愛德、愛智之心也會相應產生。
3.生活性
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只是缺少發現。”開展兒童藝術教育不僅僅限于課堂及某些特定的藝術形式,只要把握得好,社會、家庭、自然環境隨時都是藝術教育的極好素材。在藝術教育中滲入兒童日常生活的內容,把藝術教育與兒童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均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春天桃花開了,夏天青蛙叫了,秋天樹葉黃了,冬天雪花飄飄,這些都是兒童很熟悉的自然現象,教師可以要求兒童以歌舞、美術的形式表現出來。還可以帶兒童去公園、動物園、郊外,回來后憑記憶作畫。這樣就很好地把生活與藝術教育融合到一起了,讓兒童在體驗美、感受生活的同時得到藝術的熏陶。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促進了兒童心智的發展,激起兒童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這比起單純的教師講解和示范來得更為直觀、生動。總之兒童藝術教育應來自生活,貼近生活,把藝術教育與兒童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這于教師和兒童均都非常理想的。
4.綜合性
奧爾夫說:“從來就沒有孤立的音樂,而只有與動作、舞蹈、語言同時存在的音樂。”這說明各種藝術學科(如美術、音樂、舞蹈、戲劇、文學等)之間應該是融合的、補充的,各科并不是割裂、無關聯的,而是直接或間接地經過一定中介相互連接。兒童藝術教育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內容和過程上,心理學也表明人的感官通道本身也是協同作用的。因此兒童藝術教育應該有利用這些生理資源,充分發揮兒童的視、聽、觸等的緊密結合,拓展兒童的藝術感知能力。奧爾夫教學法的獨特之處正在于把節奏、語言、唱歌、動作和各種樂器結合在一起。同樣,文學作品配以恰當的音樂節奏、形象的畫面景物,生動的肢體語言,頃刻之間枯燥的文字變成兒童感興趣的藝術形式,在調動兒童多感官參與的同時,更易于被兒童所接受,作品的精神內涵隨之也一目了然。藝術教育的綜合性還體現于它能同時融德、智、體、美等各種素質于一體,在感受藝術教育的同時人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發展。正如當代美學家尤·鮑列夫所指出的:“如果說社會意識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具有局部性的話,那么藝術則對智慧和心靈產生綜合性的影響,藝術的影響觸及精神的任何一個角落,藝術造成完整的個性。”從這里我們得到啟示:藝術教育不僅僅是教以藝術知識,提高人的藝術素養,它對人的精神和人格影響也是深遠的,對人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方式無法替代的。因此在兒童藝術教育中不能單純進行藝術教育,而應心量融合其他教學內容,無論教學過程還是教學手段均應注意發揮其綜合效果。
5.游戲性
從古至今,諸多的教育家都很注意兒童的游戲活動,通過游戲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福祿貝爾曾經在描述兒童游戲場面時感嘆說:“這是多么美的景象啊!”愛好游戲是兒童的天性,幾乎所有的兒童都喜歡游戲活動。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一定的情景和角色,通過游戲的形式開展藝術教育,讓兒童自己在游戲的過程中去體會,去領悟。這一方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很符合兒童本身好動、好表現這一特點,真正做到寓教于樂。兒童是天生的表演家,有著強烈的表現欲,通過游戲可以為每個兒童提供表演的舞臺,以致每個兒童都能參與到里面來。兒童在寬松愉悅的環境中感受藝術,通過一系列活動會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滿足感。有機地把游戲活動與藝術學習緊密聯系起來,以游戲的方式來展現藝術,藝術學習中滲透游戲內容,讓兒童的創造力得以自由的發揮,以他們喜歡的形式來表現藝術活動,這與新《綱要》的藝術教育目標是一致的,因為兒童藝術教育主要不在于技巧訓練,而在于激發兒童那潛在的藝術能力,使兒童活潑、自由的天性得以發展,培養他們初步感受藝術,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現藝術的能力。這樣一來兒童就再也不會感到藝術課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很樂意上藝術課。
總之,通過以上的敘述我們可以充分認識到,兒童藝術教育的宗旨是為了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通過各種有效的藝術教育途徑使兒童的自然天性、創造能力得以很好發展,提高兒童對藝術的感受力、表現力和鑒賞力,為以后從事藝術活動或藝術創作打下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