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毅

根據去年美國奧巴馬政府通過的“千萬太陽能屋頂計劃”,預計從2012年開始,將投資2.5億美元用于該項計劃,從2013年至2021年,每年將投資5億美元補助用于太陽能屋頂計劃。該項立法的補助資金可以補貼40G W的新安裝容量,加上地面光伏電站、各州聯邦政府補貼,到2021年,美國光伏市場總量將超過100GW,將取代德國成為未來太陽能發電市場的發動機。美國“千萬太陽能屋頂計劃”,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補貼額度最高的新政策。
中國先于美國推出了“金太陽”示范工程”,可是無論從覆蓋面還是政府補貼層面都遠遠無法滿足中國快速發展的光伏產業。預計將于今年10月出臺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遲遲不顯露真容,很大的原因就是對國家發展光伏裝機目標確定不下來,從最早的5GW,到征求意見稿中的10GW,現在確切消息表明已經增加至15GW,但究竟如何還是要等到規劃正式發布方能明確,只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表明,中國政府對光伏產業的布局已經顯著擴大了。
光伏產業真正發展,屈指算來不過十年時間。中美兩國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在能源方面的消耗也不分伯仲,對新能源的開發利用成為兩國必然共同面對的話題,當年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的中美兩國在化石燃料緊缺的今天不約而同的鎖定光伏產業,之間的糾葛也就在所難免。
醉翁之意不在酒
12月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初裁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對美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稱中國的進口光伏產品對美國光伏產業廠家形成“危害”或“危害威脅”。一方面美國政府提出擴大國內光伏市場的龐大計劃,另一方面個別美國企業向美國有關部門提出“雙反”調查,這就好比是把蛋糕做大了卻不讓別人分食,無論如何是違背世貿組織自由貿易原則的。
中國領軍的光伏企業英利董事長苗連生指出,中國光伏電池對美出口未對美國相關產業造成損害。美國晶硅光伏電池板和組件價格下降,主要源于多晶硅價格因全球供應過剩而價格下降。此外,薄膜光伏電池競爭、美國聯邦和地方政府需求刺激政策和財政支持、消費者需求、其他可替代能源競爭等因素,也導致了晶硅光伏電池板和組件價格下降。
事實上中國光伏企業經歷10年激烈的競爭,生產成本普遍已經下降到一個很有競爭力的位置,這一點正是提出調查申請的SolarWorld公司所無法企及的。自己做不到反而說中國企業有問題,這本身就是大大的問題。
一位在中國的歐洲新能源業界人士認為,對于中國政府來說,對光伏行業的補貼只占財政的很小一部分,但對行業至關重要。“你可以說是不公平,但是中國政府不在意,在航空等領域美國和歐洲政府也在做相同的事情。很多國家都會扶持一些產業,這是一個政治問題。而新能源行業,政府補貼很容易使行業迅速發展。”
那邊廂,SolarWorld公司向美國政府尋求庇護,這邊廂,美國政府也主動出招。已經向破產法庭提交破產申請的美國太陽能企業Evergreen Solar于11月1日舉行資產拍賣,與工廠設備一起進入拍賣的還包括一種太陽能電池板制造技術,據說這項技術能將生產成本降低33%。但據外媒報道,美國能源部(U.S. DepartMEnt of Energy)正在尋求為Evergreen Solar的專利技術設置一個法律限制,阻止外國實體獲得受聯邦政府資助的技術的控制權。而這一行動源于正在熱切關注Evergreen Solar的資產的買家主要是亞洲企業,其中又以中國企業居多。
事實上,在去年9月,美國對我國風機產品發起301調查之后,多家新能源企業均將在海外投資建廠或在當地進行并購作為避險選擇。例如,2010年10月,尚德董事長施正榮就宣布在美國鳳凰城投資1000萬美元建設太陽能電池生產工廠;阿特斯陽光電力也于2010年11月宣布,將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投資建設200兆瓦/年的光伏組件生產基地;2011年1月,賽維LDK對外宣布,同意用大約3300萬美元收購美國太陽能電力70%的股權。對內擴大本國市場,對外豎起藩籬,以此吸引外資前往投資對其輸血,這正是深陷經濟危機中的美國所急需的。可以說這才是美國的目的。
然而作為一個相對成熟的全球化的產業,美國政府倘若不幸真的筑起藩籬,利弊權衡還真的很不好說,美國太陽能產業提供約10萬工作崗位,SolarWorld公司提供約1,000工作崗位。如美國市場無法獲得有價格競爭優勢的光伏電池產品,其他99,000個工作崗位將陷入危險境地。這正是為什么大量美國公司,從上游原材料、機械設備供應商到下游經銷商和用戶,以及環保組織和氣候專家反對SolarWorld“雙反”申請的原因。
來而不往非禮也
美國開展對中國光伏產品進行“雙反”調查,本是理虧之舉,但如果中國一味謙讓,受損的終將是蓬勃發展的中國光伏產業,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表示,中國光伏產業通過近幾年的發展成為為數不多的引領全球產業發展的行業,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源于中國光伏企業在規模技術上的創新和在產業鏈的建設上所付出的努力。如此形式一片大好的局面,中國企業顯然在中美太陽能光伏布局中占據某種優勢。作為中美都看重的產業,美國有所行動想必也是應該的。
應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和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新能源商會的申請,11月25日,商務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和商務部《對外貿易壁壘調查規則》規定,發布2011年第69號公告,對美國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及補貼措施啟動貿易壁壘調查。根據商務部的信息,在這項貿易壁壘調查中申請人提出,美國政府對其國內可再生能源產業提供扶持政策及補貼措施,違反了世貿組織規則,對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造成了阻礙和限制,已構成貿易壁壘。申請人要求商務部啟動貿易壁壘調查,消除美國政府扶持政策及補貼措施對我國可再生能源產業的不利影響,以維護公平貿易環境。
“以攻為守”,自此,中美之間的新能源大戰正式形成,雖然美國不是第一次在新能源領域挑起對華貿易戰,但是這次勢必不同以往,美國重金資助的太陽能光伏企業接連折戟破產,形勢危急,實在有損奧巴馬政府的面子,作為美國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奧巴馬在國情咨文中表示中國企業已掌握光伏產業世界領先技術。而美國政府的“千萬太陽能屋頂計劃”正是奧巴馬苦心經營的國策,一來為減少碳排放,盡管美國并沒有簽署那份過時了的《京都議定書》,二來為振興本國制造業,美國政府至今仍被經濟危機搞得焦頭爛額,實體制造業與其說要振興,實在是不得不振興。
但是有關指控“中國政府非法補貼本國太陽能制造商”的說法將很容易讓美國能源部和財政部自己“引火燒身”,因為這些美國政府部門不但大量對美國的光伏“創新”公司進行現金援助和財政補貼,而且個別拿了錢又“不爭氣”的美國公司反而把能源部的財政補貼政策搞得聲名狼藉。來自德國的SolarWorld公司在美國開廠,向當地政府承諾了有關增加就業的目標,美國人是按照就業人數給這家德國公司稅收補貼的。現在經濟不景氣又面臨中國廠商的競爭,SolarWorld要關掉一些生產線,有關增加就業的承諾就要打折扣,稅收補貼也可能泡湯,勢必心中不平。美國政府面對本土“阿斗”企業,雖然多有不滿,但是不得已還是要出手相救,只是這出手的方式實在很考驗美國有關部門的智慧。
針對中國商務部的調查,天合董事長高紀凡表示,“商務部提出美國貿易壁壘的調查,是按照WTO的原則進行的,和美國對華光伏產業的“雙反”調查從本質上來講是兩個獨立的事件,我相信WTO會根據國際原則進一步做出行動的”。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日前,商務部機電與科技產業司司長張驥在中國太陽能產業高層論壇上表示,目前歐洲國家光伏市場增速放緩,北美、亞洲一些新興市場需求正在興起,國內市場已經啟動。“我國光伏產業要努力開拓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西邊不亮東邊亮,中國本土光伏市場開啟在即。
近來中國光伏企業對國內市場的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新的論調,認為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光伏產能從多晶硅開始到硅片、電池片、組件,再到逆變器,整條產業都有了相當大的擴充,這個擴充不是為了侵占海外市場也不是為了侵占美國市場,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中國市場,中國是對通過發展新能源產業獲得減排有著強烈要求的國家,現在多余的產能將來都會被中國市場所消耗,而不是美國市場。這與半年前國內光伏企業對國內市場的態度完全不同,但這種變化客觀上有利于中國國內光伏市場的發展。
在光伏市場海外藩籬隱現的當下,中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當利用這個契機來出臺更多的政策,支持中國光伏產品在中國更快的應用,發改委已把“十二五”期間光伏裝機目標由最早的5GW,提到15GW,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足以振奮國內光伏企業立足國內市場的決心。中國市場的擴大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阿特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瞿曉鏵博士表示,“我們更多看到的是這個行業出現了一個轉折期,市場在向那些有實力的一線品牌,能夠保證25年質保的優秀企業轉移,從第三季度財報和第四季度目前的財報看,我自己的感覺是發貨量還不錯,說明即使在市場下沉的情況下,有實力的一線品牌,那些抱著一種持續經營態度的企業,它們的市場份額還是擴張的”。
光伏市場才剛剛立冬,雖然這場寒冬來到的太快了。中國光伏企業從生產線到原材料大量從美國進口,此舉雖然和美國光伏產業綁在了一起,使得美國政府在裁決中投鼠忌器,但也暴露了中國光伏產業的短板,在危險之下,更加促使中國光伏產業向全產業拓展,而不要固步自封。寒冬來到未必就是不好的消息,過去幾年中國光伏制造業井噴式的增長,導致了大量的產能過剩,現在到了整合這些產能的時候了。只是中國光伏產業非市場的因素太多了,這樣一個過程中,假使實力大的光伏企業支撐不住,技術落后的光伏企業利用種種方式僥幸逃脫,這將極大的影響中國光伏產業更加長遠的發展,優勝劣汰新陳代謝,這樣的自然規律在這次光伏大洗牌中無法順利的發揮作用才真正是中國光伏產業的“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