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靜


試飛鏡頭1:
空中啟動科目試飛,要求戰機在空中關車90秒再啟動。這種試驗在國內三代戰機試飛中尚屬首次,稍有不慎就可能會機毀人亡。在萬米高空,張景亭關掉電源的那一剎那,飛機開始像一支利箭一樣向地面斜插而去……
試飛鏡頭2:
國外大強度和大過載試飛,曾多次發生過飛機空中解體的慘劇。殲10戰機的此項試飛任務,由張景亭擔任。他駕駛戰機從萬米高空呼嘯而下。飛機劇烈抖動,發出刺耳的怪叫。他咬緊牙關,身體頂著強大的壓力,向極限挑戰……
試飛鏡頭3:
ARJ21-700是公認試飛難度大,試飛要求高的機種。按照要求:大側風試飛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看飛機在大側風試飛時速度能達到多少節;二是在大側風時做地面發動機試驗,看進氣道有無畸變。試飛團長張景亭帶領優秀試飛人員組成的試飛團,駕機進行大側風試飛……
作為首批雙學士飛行員,張景亭先后參加并完成了殲10、殲轟7殲、11、L15等20余種國家重點型號試飛任務,安全飛行2700多小時,正確處置空中險情10余起,榮立一等功1次、榮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8次。
“動機不純”曲線圓了航空夢想
張景亭,1962年2月出生于陜西省戶縣。自幼生長于人杰地靈的秦嶺北麓,太平河畔,張景亭天資聰穎,體格健壯。1979年,時念高二的他巧遇全國“招飛”,從小就對藍天充滿遐想的張景亭參與了應征,沒想到一路過關斬將,眼看著形勢大好的時候,親戚朋友出來勸說,稱干飛行很苦很危險,經不住家人阻攔的他最后選擇了放棄,繼續應試轉向復習高考,但胸中燃起的那把“藍天火”早已在心中種下。高考過后,張景亭選擇“曲線”飛向藍天,進入西北工業大學專攻航空火力控制專業,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筑夢航空的工程師。
機緣巧合,1983年,大學畢業后的他再一次遇到了部隊“招飛”,與之前遭到阻攔的情況不同,這次,張景亭在老師的極力鼓勵下從軍入伍,但動機有點“不純”,出發點是“好的教練員首先要熟悉運動員的情況”,親自體驗飛行,掌握飛行技能能夠更好地幫助設計師制造飛機,抱著這一想法的張景亭打算從軍歷練幾年,轉而退伍再重筑航空工程師夢也不遲,沒想到,這一從戎,便再也沒脫下這身軍裝。
“在深邃的藍天里駕著飛機自由翱翔讓我體會到了飛行的快感,極大地滿足了我的挑戰欲望,且充滿了樂趣”,隨著從軍時間的推進,張景亭英雄男兒的血性被充分地激發出來,行訓兩年后,他放棄了最初轉回設計單位的設想,選擇到作戰部隊進行更深層次的訓練。他想好了,與其投筆從戎或者從戎為筆,不如兩者兼備,攜筆從戎!從此披肝瀝膽,千錘百煉,練出了一身的飛行武藝,與此同時,自己在大學里所學的知識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
叩問天門要做藍天上的馴虎人
常言道:“飛行員是天之驕子,而試飛員則是驕子中的驕子。”試飛是勇敢者的事業,試飛員被譽為“藍天馴虎人”。駕機上藍天的試飛員是獨具虎膽、叩問天門的英雄!
對于試飛,德國科學家奧托?李林塔爾曾經用一句話來說明其艱難程度:“發明一架飛機算不了什么,制造一架飛機也沒有什么了不起,而試驗它才艱難無比。”
在國外,試飛中幾乎沒有不摔機、不亡人的先例。1947年到1956年的10年中,號稱“空中霸主”的美國僅在進行超音速飛機的顫振試飛和操穩試飛中,就摔掉56架飛機,72名試飛員為此殉職。
然而,再大的艱難總有人必須要去承受,行業內的人員都知道,一型戰機從樣機到成熟定型,往往需要數年甚至十余年,在這些不為人知的年月里發生了什么?只有試飛員能告訴你這個答案:“戰機不是設計出來的,戰機是飛出來的。”在和平時期,試飛員是離死亡最近的軍人。
肩負國家光榮使命的張景亭深刻理解自己工作的意義所在。無論酷暑還是嚴寒,他不斷挑戰著他的生理極限,穿梭在極端環境中。他勇于挑戰各種高難度的科目,不斷探索新領域科目。“不管是叫人欽羨的榮譽還是令人驚悚的危險,一名真正優秀的試飛員都應該將它們置之度外。”張景亭的一席話道出了他多年經辛歷險卻依然笑傲長空的“訣竅”。
試飛旅程創出一個又一個豐碑
2003年年底,我國首次研制的全新理念數字電傳式戰機——殲10飛機圓滿完成定型,這架飛機的成功研制是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里程碑,它凝結了幾代航空人不懈努力的心血,也是張景亭20多年試飛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張景亭對殲10懷有深厚異常的感情,早在1990年,殲10還處于設計階段的時候,他就開始介入這一工程。為了參與這一項目,他甚至還主動放棄了航天載人工程的航天員教練員選拔。為此,他笑說:“我就認定了殲10,我就想干這件事!”
與多數試飛員不同,張景亭平時除了試飛以外,他把大量的時間都花在了參與飛機的各項設計評定中,以一名“實戰派”的角色跟工程師一起討論問題,給他們提建議,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長年的打磨使他對殲10各項特性的掌握猶如自身體膚,完成試飛任務來更是如魚得水。
殲10:空中啟動科目試飛——
要求戰機在空中關車90秒再啟動。這種試驗在國內三代戰機試飛中尚屬首次,稍有不慎就可能會機毀人亡。
那天,在萬米高空,張景亭關掉電源的那一剎那,飛機開始像一支利箭一樣向地面斜插而去!
“1秒、2秒、3秒……”地面的麥田和電線桿變得清晰可見。
“……88秒、89秒、90秒!”他果斷按下重新啟動按鈕,“轟”的一聲,飛機在空中啟動成功,戰鷹重新躍上藍天。
殲10:大強度和大過載試飛——
此項試飛,曾多次發生過飛機空中解體的慘劇。殲10戰機的此項試飛任務,還是由張景亭擔任。
那天,他駕駛戰機從萬米高空呼嘯而下。飛機劇烈抖動,發出刺耳的怪叫。他咬緊牙關,身體頂著強大的壓力,向極限挑戰。
9個G!巨大的過載使血液下流,他出現了黑視,眼前什么也看不見。憑借頑強的意志和良好的身體素質,他最終突破了極限,戰勝了風險。
試飛殲10,張景亭還完成了高溫環境試飛、大側風試飛、最重構型品質試飛等高難科目,為殲10戰機早日列裝部隊、形成作戰能力起到了關鍵作用。
2007年,在國家舉辦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殲10飛機工程”獲得了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而張景亭也作為貢獻者之一到人民大會堂領獎。
ARJ21-700:大側風試飛——
ARJ21-700是我國第一種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民用客機,也是中國航空工業經過了奮斗、徘徊、再奮斗向國際國內人民獻的一份厚禮,但同時,它也是公認試飛難度大,試飛要求高的機種。
2010年的5月,當內地已經是春暖花開、蝶飛鳳舞的陽春時節,額濟納某基地——這一中國北部甘肅和內蒙相接的地方還是一片冬天的景象,營房里到處是一片干枯,只有楊樹吐出點新芽,傳遞出一絲春天的訊息。
由試飛團長張景亭帶領,鄧友明、劉宏亮、袁志鵬等優秀試飛人員組成的ARJ21-700試飛團,駕機到了這里,進行大側風試飛,按照CCAR25部的要求:大側風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看飛機在大側風試飛時速度能達到多少節;二是在大側風時做地面發動機試驗,看進氣道有無畸變。
誰知道地處甘蒙交界處的某基地,平時風不小,但是這時卻偏無大風,張景亭、鄧友明、劉宏亮等人無奈地等風,就如同當年諸葛孔明在草船借箭后一樣,只欠“東風”。
終于有一天起風了,鄧友明、劉宏亮駕機起飛。那天天氣真不錯,向前看去,可以看見遠遠兩狼山的嵯峨奇峰,向北看去,可以看到銀裝素裹的祁連雪山,他們在空中緊握方向桿,按照任務單認真地操縱ARJ,終于取得了好成績。
試飛團長鋼鐵事業中盡顯鐵漢柔情
難能可貴的是,作為新一代從大學里走出的試飛員,張景亭時刻不忘給自己充電:1993年至1997年,他三赴俄羅斯國家試飛院學習,是我國3名獲得國際試飛員等級證書的試飛員之一、我國少數幾個能飛蘇二七“眼鏡蛇動作”的飛行員之一;2008年5月,他在西北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成為中國首批15名雙學士試飛員之一。航空理論、飛行技術、試飛經驗和任職資格上的高起點,讓張景亭在科研試飛中始終站在探索航空未知領域的最前沿,成為我國第一個駕駛米格-23和第一個駕駛米格-29的中國試飛員,是目前國內試飛機型最多的戰機試飛員。
由于工作出色,從2003年起,張景亭開始擔任空軍某部試飛團團長。自擔任團長以后,眾多新型航空裝備型號的試飛任務接踵而來,殲10、殲11、殲轟7系列、空警2000、空警200……任務如此繁重,張景亭開始考慮改革試飛體制機制。為提高科研試飛效率,他牽頭成立攻關小組,協調航空工業部門引入新的設備,培養提高指揮員的指揮調度能力,重新明確了航管人員職責。但是,很多人在當時并不理解他的用意,他頂住壓力,在最大程度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科學降低試飛能見度”,把殲擊機試飛能見度標準降至3公里,大大增加了全年可飛天氣數目,緩解了試飛壓力。
在20年的科研試飛中,張景亭創造了我國飛行、試飛史上的50多項紀錄。從歷任飛行員、中隊長、副大隊長、副參謀長、副團長等職務,到現在的試飛團團長,張景亭與所有試飛員一樣驚心動魄地一路走過來。越是艱辛、越是難忘。鋼鐵般的事業和真摯的感情柔和,鑄就了一個鐵骨柔腸、有血有肉的張景亭。
“飛機也有兩個特點:能力和品質。就像人一樣,能力強,但品質不好的不行;品質好,但能力差的不可重用,最好能做到兩者兼具。然而飛機性能的好壞因受到國家經濟、財力限制是短時間內難以改變的,而它的品質則是后天可以‘培養出來的。試飛員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調教好飛機的品質,在設計過程中就介入,通過不斷試驗,給工程師提出建議,能夠不斷提高飛機的品質。”張景亭這樣理解試飛工作。
通過自己長期地總結,張景亭對一名優秀的試飛員給出了新的定義:一名優秀的試飛員=試飛員+工程師。張景亭認為,好的試飛員首先必須要有扎實的航空理論基礎,而不只是泛泛的飛行知識;其次是要有特別強的心理素質;再有就是要熱愛試飛這一事業,“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馴服藍天。”他如是說。
張景亭笑著以比喻作了簡單地歸納:“作為一名優秀試飛員,你不但要會飛行,還要懂技術,就像開車,你不但要會開車,而且還要會修車,要懂得驅動裝置、汽缸渦輪在哪里,懂得它的原理。不同的是車行駛在地面上,而飛機是在空中。試飛人員懂得更深層的技術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因為我們所駕馭的,都是普通飛行員從來沒有飛過的最先進、最前沿的機型,有很多未知的因素,若有一失就成千古恨。”
作為試飛團團長,近年來張景亭根據新的形勢任務,提出了“前伸后延”的工作思路,試飛團既要干好“本職工作”,擔負新機的定型試飛,還要做好“額外工作”,更要為作戰部隊培訓飛行員,促進部隊戰斗力的迅速形成,這三部分構成了試飛團獨特的“三部曲”。
2004年,殲10飛機剛完成設計定型任務,殲10雙座飛機剛開始進行設計定型試飛,還不能承擔帶飛任務,但面臨緊張的環境局勢,張景亭臨危受命,在飛機狀態還不穩定的情況下,就接受了空軍首個殲10飛機飛行團飛行員的改裝帶飛任務。張景亭立即組織骨干力量,認真準備改裝帶飛內容,從任務緊張的科研試飛計劃中擠出時間安排帶飛,在氣象條件不好的情況下,依然堅定信心,精心組織,僅用不到10天時間,就完成了首批殲10飛機15名飛行員的帶飛體驗飛行,他一人就帶飛了4名飛行員。在空軍首裝殲轟七A部隊的飛行員改裝帶飛中,他立足實際情況,不但創新完善了改裝大綱,帶飛出多名飛行員,而且為部隊培養出了4名教員。6年來為空海軍、軍民航和國內外共帶飛培養了269名飛行員。同時在導彈、紅外激光制導炸彈等武器發射中也為部隊培養了多名飛行員。另外還多次派人到新機部隊當顧問,幫助部隊更快地掌握新裝備。
2005年6月,張景亭被總政治部表彰為“全軍優秀地方大學生干部”;2009年9月被空軍授予“空軍飛行人員金質榮譽獎章”;先后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次,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1次,航空工業總公司、中航一集團各項獎勵多次,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名能同時進行殲擊機和運輸機試飛的試飛員。
憑借多年積累的經驗和過硬的技術,張景亭成功完成了各型新機的多個關鍵試飛科目。他不斷吸收世界先進的航空科技理論,跳出傳統模式,摸索出一條高效率的試飛新路……
“榮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千古名句,套用到張景亭的訣竅里,更可以詮釋一層新的含義。